主要參考文獻
2024-08-15 18:13:17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1.楊麗珠.兒童人格發展與教育的研究[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8.
2.方富熹,方格.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4.陳幗眉,姜勇.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5.楊麗珠,劉文.畢生發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藝霖.善解童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7.周念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8.楊麗珠.現代家庭教育智慧叢書·幼兒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9.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1.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12.桑標.幼兒發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李幼穗.兒童社會性發展及其培養[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4.李紅.幼兒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5.楊麗珠.兒童人格發展與教育的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6.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7.汪乃銘,錢峰.學前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18.池瑾,冉亮.學前兒童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9.翁亦詩.幼兒創造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0.方富熹,方格,林佩芬.幼兒認知發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21.張永紅.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2.王振宇.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3.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4.龐麗娟,李輝.嬰兒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5.王雁.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6.龐麗娟.嬰兒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7.[美]卡羅爾·沙曼等.觀察兒童[M].單敏月,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8.聞素霞.心理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29.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0.[美]D.R.謝弗.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M].鄒泓,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31.[美]瑪麗·霍曼等.活動中的幼兒——幼兒認知發展課程[M].郝和平,周欣,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2.孟昭蘭.嬰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3.[美]羅斯·派克.父親的角色[M].李維,譯.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
34.孟昭蘭.人類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5.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6.朱智賢,林崇德.兒童心理學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37.[英]魯道夫·謝弗.兒童心理學[M].王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8.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39.孟昭蘭.當代情緒理論的發展[J].心理學報,1985(2).
40.孟昭蘭等.中國兒童面部表情模式製作及分析[J].中國心理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選,1984.
41.袁茵,楊麗珠.促進幼兒好奇心發展的教育現場實驗研究[J].教育科學,2005(6).
42.張永紅.多元智力理論與幼兒教師專業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5(4).
43.關明傑,高磊,翟淑娜.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0(12).
44.劉澤文,趙愛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述評[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2).
45.韋開軍.簡述兒童心理理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3).
46.智銀利,劉麗.幼兒攻擊性行為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7).
47.陳世平.幼兒人際衝突解決策略與欺負行為的關係[J].心理科學,2001(2).
48.孟昭蘭.情緒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科學通訊,1984(1).
49.孟昭蘭.幼兒不同情緒狀態對其智力操作的影響(一)[J].心理學報,1984(3).
50.孟昭蘭.幼兒不同情緒狀態對其智力操作的影響(二)[J].心理科學通訊,1985(2).
51.孟昭蘭.不同情緒狀態對智力操作的影響——三個實驗研究的總報告[J].心理科學通訊,1987(4).
52.馮曉杭,張向葵.自我意識情緒:人類高級情緒[J].心理科學進展,2007(6).
53.孫艷華,馬偉娜.尷尬情緒的研究述評[J].健康研究,2009(6).
54.張向葵,馮曉杭.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2009(6).
55.竭婧,楊麗珠.三種羞恥感發展理論述評[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56.徐琴美,張曉賢.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的發展[J].心理科學,2003(6).
57.楊麗珠,董光恆.依戀對嬰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影響及其教育啟示[J].兒童發展與教育,2006(4).
58.王美萍,張文新.COMT基因多態性與攻擊性行為的關係[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8).
59.楊麗珠,董光恆,金欣俐.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大腦反應差異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5).
60.王學慧,浦忠才.綜合醫院神經科門診就診病人心理障礙的調查[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2(23).
61.馮慧敏,岳億玲等.不同氣質特點兒童的早期干預方式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
62.葉一舵,白麗英.國內外關於親子關係及其對兒童心理發展影響的研究[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2(2).
63.強清,武建芬.「父嬰依戀」對兒童發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啟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11(6).
64.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J].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2(6).
65.鄭婭娜.淺析被拒絕兒童親子撫養方式[J].浙江學前教育網,2010-10-22.
66.張麗華.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化發展研究綜述[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
67.劉文,楊麗珠,鄒萍.3~9歲兒童氣質類型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
68.楊麗珠,辛曉蓮,胡金生.促進幼兒同情心發展的教育現場實驗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5(5).
69.張金榮.3~12歲幼兒人格的結構評定及其發展特點的追蹤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70.竭婧.幼兒羞恥感發展特點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1.王美芳,龐維國.學前兒童在園親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2).
72.廖紅,張素艷.兒童友誼質量研究[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73.Campos JJ Barrett KC,&Lamb ME.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In Haith M.& Campos J.J.eds.,Infancy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83.
74.Klinnert MD,Campos JJ &Sorce JF.Emotions as Behavior Regulators:Social Referencing in Infancy.In Plutchik & Kellerman H(eds.),Emotion:Theory,Research,and Experience(Vol.2),Emotions in Early Development.Academic Press,1983.
75.Rothbart MK &Derryberry HD.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emperament.In Lamb ME &Brown AL(eds).Advance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Hillsdale,NJ:Erlbaum.1981.
76.Thomas A &Chess S.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In Kohnstamm G &Bates JE &Rothbart MK(eds).Temperament in Childhood.New York:John wirey & Sons,1989.
77.Buss H &Plomin R.Temperament:Early developing personality traits.Hillsdate,NJ:Erlbaum,1984.
78.Glodsmith H & Campos J.Toward a theory infant temperament.In Emde R & Harmon R(eds).The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 and affiliatire system.New York:Plenum,1982:209.
79.Strelau J.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Activity.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2009.
80.Berndt T J & Perry T B.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friendships as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2:1986,640~648.
81.Rutter M,Garmezy N.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In:Mussen P H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Wiley,1983:775~911.
82.Berndt T J & Keefe K.Friends'influence on adolescents'perceptions of themselves in school.In:Schunk D H,Meeceed J L.Students』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Hillsdate,NJ:Erlbaum,1992.51~73.
83.Kagan D M & Smith K E.Beliefs and Behavior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Education Research.198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