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2024-08-15 18:12:58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的研究成果表明,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培養獲得的。這種培養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移情訓練
移情訓練有助於培養和提高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張其龍讓幼兒觀看一系列情景表演,並通過討論與回答某些問題讓幼兒體驗其中角色的情感,再讓幼兒扮演類似的角色,自由抒發幼兒所理解角色的感受。結果表明,移情訓練對增強幼兒的分享、安慰、仗義、保護等助人行為有明顯效果。
移情訓練的具體方法有:聽故事、引導理解、續編故事、扮演角色等。其中角色扮演與角色遊戲相類似,是讓幼兒根據一定的情節,扮演某個角色,並通過言語、行為、姿勢、動作、表情等表現該角色的特徵,從中體驗在某些情境下該角色的心理感受,進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做出恰當的反應。實踐證明,移情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社會性情感,它有助於人格的完善,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二)榜樣學習法
大量研究表明,讓幼兒接觸榜樣可增加其親社會行為。因此,設置一定的社會情境,樹立一定的榜樣,使幼兒有意無意間進行模仿,可以有效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和發展。榜樣學習法的突出特徵是:第一,高大的榜樣形象與身邊具體的事跡結合,為幼兒塑造了一幅具體的活生生的榜樣群像,利用幼兒好模仿的心理特點,激發幼兒效仿榜樣的需要。如教師可以讚揚某位小朋友的優秀表現,予以口頭表揚或強化物獎勵等。第二,以情境故事的形式呈現榜樣事跡,有助於幼兒把握榜樣助人的情境、助人方式,透過具體的行為表現把握榜樣的助人動機。第三,使幼兒把榜樣在具體情境中體現的助人原則、規範與自己的行為選擇相對照,從而減少了榜樣學習的難度,增強了學習者與榜樣的相似性。這是榜樣學習的核心的要素。
(三)表揚、獎勵
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人學會某種行為是因為在該行為之後,人會感到愉快或需要得到了滿足。幼兒親社會行為無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需要得到群體的認可。幼兒一旦做出了親社會行為,成人和教師要及時強化,如表揚、獎勵等,使幼兒獲得積極反饋,達到逐漸鞏固的目的。如一個幼兒與其他幼兒分享了自己的玩具時受到了成人的表揚,尤其是他敬重和喜愛的成人,那麼他會傾向於再次做出該種行為。
外部獎勵也是幼兒習得親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途徑。獎勵帶來的積極體驗能增加幼兒的利他行為。當幼兒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以後,他就很想得到他人的肯定與獎勵,雖然這種迫於外製作用下表現出來的親社會行為往往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情況下不是真正的親社會行為,但成人如果利用好這個契機,恰當地實施教育,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組織遊戲活動
遊戲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最好的方法之一。遊戲中幼兒要進行交往,不肯謙讓交往就不能繼續進行;進行遊戲要配合,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鍛鍊;大家一起遊戲,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
如在角色遊戲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幼兒在進行到「娃娃家」做客的遊戲,教師先以客人的身份引導幼兒遊戲,她輕輕地敲門問:「家裡有人嗎?我是××」,再向「小主人」問好,而「小主人」則熱情地招呼「客人」說:「請進,請坐,請喝水。」並把相應的物品遞給客人。
在此過程中幼兒學習了交往語言、友善待人,發展了親社會行為。通過遊戲情境,使幼兒身臨其境,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體驗助人和被助、愛人和被愛、合作與分享的快樂。在遊戲活動中,幼兒起初也會發生衝突或出現爭執的情況,因此,需要成人和教師給予指導,啟發他們想出解決問題的不同辦法,並教育幼兒學會謙讓、合作、共享等良好行為。成人要利用遊戲這一有效的手段讓幼兒反覆練習、反覆實踐,逐步形成自覺、穩固的親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