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幼兒心理發展概論(第2版)> 二、幼兒同伴關係的發展

二、幼兒同伴關係的發展

2024-08-15 18:12:31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同伴關係是幼兒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幼兒間特別是同齡人間的人際關係,它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在整個幼兒期間,同伴相互作用的基本趨勢是:從最初簡單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步發展到各種複雜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這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而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同伴關係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徵(張文新,1999)。

  (一)嬰兒早期同伴關係的特點(2歲前)

  

  嬰兒社會交往在第一年已經取得了非凡的進步,其發展大大超乎我們的想像。例如,到2個月大時,同伴的出現會引起嬰兒的注意,並會相互注視。到6~9個月大時,他們會朝對方觀看,發聲,向對方微笑,通常這樣的發起會得到和氣的回應。到第一年末,嬰兒彼此注視的次數增加。他們微笑,用手指點,發聲表意,有嬉戲活動、遊戲活動,並被他們的玩伴模仿。這些起初的模仿活動可能為以後發展合作性的同伴活動打下基礎。但是對這一時期的嬰兒來說,最重要的社會關係還是依戀,尤其重要的是母子關係。依戀關係對於同伴關係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到了第二年,學步幼兒(幼兒前期)的社會化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運動和語言交流能力的出現,學步幼兒的社會性交流變得更加複雜多樣,並且同伴間一次互動的時間更長。學步幼兒會有組織地圍繞特定的「主題」或「遊戲」玩耍。這時幼兒之間出現了較多的互惠性遊戲,而且逐漸地學會了輪流扮演角色。第二年末,許多幼兒花在社會性遊戲上的時間比單獨遊戲要多得多。有時即使母親在場,與同伴一起玩的時間也比與母親一起玩的時間更長。在活動中,幼兒逐漸地將玩具融入其中,能夠同時注意到物體和同伴,因而這時的活動也顯得比較和諧。

  有研究認為,嬰兒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客體中心階段。幼兒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玩具或物體上,而不是幼兒本身。10個月之前的嬰兒,即使在一起玩,也只是把對方當做活的物體和玩具看待,他們互相拍觸,或咿咿呀呀地發聲。

  第二階段:簡單相互作用階段。幼兒已經能對同伴行為作出反應,並常常試圖去控制對方的行為。比如,幼兒A由於不小心碰到了自己的手而大哭起來。這時,幼兒B看見幼兒A哭了,也跟著大哭起來。而幼兒A看見幼兒B跟著他哭起來,似乎覺得很好玩,自己的哭聲就更大了。

  第三階段:互補的相互作用階段。這一階段幼兒的社會交往比較複雜了,模仿行為也更普遍了,並且有了互補或互惠的角色遊戲。在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還伴有消極的行為,如打架、揪頭髮、抓臉和爭奪玩具等。

  (二)幼兒期同伴關係發展的特點(3~6歲)

  從3~6歲,同伴互動的頻率增加,並越發複雜。帕滕(M.Parten,1932)認為幼兒之間的社會性互動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他把這一階段幼兒的遊戲分為以下六種:偶然的行為、旁觀者行為、單獨的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偶然的行為是一種無目的的活動,東遊西逛,行為缺乏目標,例如在椅子上爬上爬下。旁觀者行為指幼兒只是觀看同伴的遊戲,偶爾有一些交談,發表一些口頭意見,但行為上並不介入他人的遊戲。單獨的遊戲是不與他人發生直接關係的遊戲,使用不同的遊戲材料專注地玩自己的遊戲。平行遊戲表現為與其他幼兒操作同樣的玩具,但並不和其他幼兒共同活動,仍是單獨做遊戲。聯合遊戲是一種沒有組織的共同遊戲,有時相互之間互借玩具。合作遊戲是有組織、有規則、有首領的共同活動,幼兒為了共同目標組織起來,其行為服從於共同的團體目標。

  在六種遊戲中,2歲幼兒開始出現旁觀者行為,也開始從事單獨的遊戲或平行遊戲。4歲幼兒大多數從事平行遊戲,但與2歲幼兒相比,在相互作用和從事合作遊戲方面表現得更多一些。帕滕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幼兒從事單獨遊戲和平行遊戲的頻率下降,而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變得更為平常。

  在幼兒交往中存在明顯的類型差異,這是很多研究都公認的事實。交往水平不同導致幼兒交往類型的差異。楊麗珠、劉文在2002年採用國際上幼兒交往類型的通用劃分方法進行計算,測試了509名幼兒的同伴關係,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在3~9歲幼兒群體中,幼兒的社交地位已經分化,出現了受歡迎型、被拒絕型、被忽視型和一般型。

  第二,各類型幼兒在總體中的分布比例為:受歡迎幼兒占總體的11.8%,被拒絕兒童占9.3%,被忽視兒童則占總體的16.9%,明顯高於受歡迎型和被拒絕型,一般幼兒占62.0%。

  從上述結果來看,從3歲開始,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已形成了不同的同伴交往類型,各幼兒在同伴中的社交地位、關係不同。有的幼兒在同伴中很受歡迎,被接納、喜愛,同伴交往地位高,關係和諧;而有的幼兒則普遍被同伴所排斥、拒絕,同伴關係緊張,地位較低;還有的幼兒則為同伴所忽視、冷落,不為同伴所重視,在同伴心目中沒有地位;還有的幼兒既不為同伴所特別接受、喜愛,也不為同伴所特別排斥、拒絕,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需要注意的是,在幼兒陳述不喜歡的小朋友的理由中,大多數是因為對方經常被老師批評、不聽話,因此也特別需要引起重視。

  幼兒同伴之間的交往比成人交往更自由、更平等,這種平等關係使幼兒有可能從事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特別是產生一種新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將成為發展社交能力、社會正義感和愛的能力的基石。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就很重視交往在幼兒認知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社會交往也是影響幼兒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交往可幫助幼兒擺脫自我中心,從別人那裡獲得豐富的信息,使自己的思維精細化。

  國內的研究證明,5歲幼兒通過相互交往可以促進認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於:幼兒在相互作用時,由於動作或觀點不同,引起爭論,造成認知衝突,從而導致認知結構的改變。從目前對幼兒的社會認知發展的探討中發現,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是在幼兒作為積極的行為者,與他人實際的、頻繁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社會互動經驗對幼兒社會認知的作用包括間接和直接兩方面:一方面,幼兒與他人的交往可以為其提供認知他人觀點、思想的機會,促進其觀點採擇能力的發展,而觀點採擇能力又是幼兒認知的基礎和核心成分;另一方面,社會互動可以直接促進幼兒的社會敏感性的發展,使幼兒獲得關於他人的直接知識。

  由於同伴交往在幼兒心理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加強對幼兒同伴關係的研究,為幼兒創設同伴交往的環境和條件,教給他們交往的技能,並注意培養其良好的性格以促進幼兒同伴交往的良好發展。對那些被拒絕和被忽視的幼兒,可以採取適當、有效的措施,通過諸如講解、角色扮演、及時強化等方法,培養幼兒交往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其交往技能,促使他們做出更多的積極友好的行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