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創造力發展的特徵
2024-08-14 21:16:00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一)好奇心是幼兒創造力發展的起點
1.幼兒好奇心的結構和特點
好奇心是「使個體對新異或未知事物做出反應的心理動力或者內部動機;是個體主動探究新異或未知事物的行為傾向性;是具有反應性、主動性和持續性等心理特徵的多維結構」。好奇心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驅動個體主動接近、積極思考與探究當前刺激物;當個體的好奇心被誘發、喚醒和增強時,個體必然產生一種特有的期待與渴望,推動個體認知過程有效進行。
胡克祖、楊麗珠(2006)對3~6歲幼兒好奇心進行開放性問卷調查,探索並驗證3~6歲幼兒好奇心的結構。認為幼兒好奇心是一個多維結構,是由至少六個特徵比較明顯的一階因子構成,即好奇、探究持久性、敏感、喜歡擺弄、關注未知、好奇體驗;同時,存在反應敏感性、探索主動性、探究持久性、好奇體驗四個高階因子結構,這四個因子是描述個體好奇心強弱的重要標誌,也是幼兒好奇心差異的主要表現(圖7-1)。
圖7-1 幼兒好奇心三階結構模型
[資料來源:胡克祖、楊麗珠、張日昇,《幼兒好奇心結構教師評價模型驗證性因子分析》,載《心理科學》,2006(2):358~361]
在此基礎上,楊麗珠等進一步研究幼兒好奇心的表現,認為幼兒的好奇心有以下特點:
(1)大班幼兒的探究持久性強於小班和中班幼兒,中班與小班幼兒的差異並不明顯。幼兒探究事物的持久性與其注意穩定性的發展密切相關,幼兒注意穩定性隨年齡增長而提高。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2)幼兒對新事物的反應敏感性和探究主動性隨年齡增大呈現「V」形發展趨勢。這可能與幼兒認知結構、語言和動作的發展特點有關。
(3)幼兒好奇體驗呈現隨年齡增大而降低的發展趨勢。
(4)男孩在探究主動性和好奇體驗水平上顯著高於女孩,女孩在探究持久性方面要強於男孩。
2.好奇心是幼兒創造的起點
新生兒剛來到世界,便有了探究反射。這種探究反射被認為是一種最初的好奇心表現。探究反射也稱為定向反射,就是對新異刺激的定向和關注。當有聲音和光亮出現時,新生兒馬上會去尋求聲、光的來源。通過探究反射,嬰兒不斷地接觸新事物,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等也逐漸發展起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探究反射體現了嬰兒的求新欲望和探索意識,是兒童創造力的最早來源。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探究反射從本能的、無意、被動的向習得的、有意的、主動的方向變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向好奇心、求知慾等轉變。到了幼兒期,好奇心使得幼兒在行為和言語上有諸多表現,在行為上,由於好奇心的驅使,幼兒表現出一種破壞性行為。例如,有的幼兒把種植園裡剛長出來的向日葵芽給拔出來了,想看看小芽芽的根是什麼樣的。在言語上,他們也會因好奇而提出各種古怪的問題,如「出太陽了,阿姨為什麼還要打傘呢?」當幼兒帶著好奇心感知和探究周圍的世界時,便開啟了其漫長的創造之路。
(二)創造想像和創造性思維是幼兒創造力的主要成分
幼兒的創造力與成人不同,不強調創造新的產品,而注重創造的過程,往往表現為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突發奇想,想出新的辦法或形成新的觀點。例如,有的幼兒認為把各種顏色的液體塗在報春花上,它就能開出五顏六色的花來。由於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因此,活動中的新方法和新觀點往往以重新組合的表象在腦中呈現,通過言語和動作等形式表達出來。這種重新組合的表象就是想像。因此,想像尤其是創造想像,是幼兒創造力發展的主要內容。
創造想像是在再造想像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再加工而成的新形象,具有新穎性和獨特性的特點。幼兒創造性想像的發展同其他的認知活動一樣,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的。3歲的幼兒以再造想像為主,4歲的幼兒則向創造性想像轉化,5歲時更多地運用創造性想像。例如,玩娃娃家遊戲時,3歲幼兒所用的玩具材料是較為逼真的,遊戲情節也是現實生活的模仿或遷移,4歲幼兒可以用枕頭代替娃娃,用棉簽代替筷子,遊戲的情節也可根據當時的情景有所創新,如有的幼兒帶著娃娃逛商店,有的抱著娃娃去鄰居家串門,5歲幼兒則能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材料(積木、圖書等)代替娃娃,並事先設計好豐富的遊戲情節,如有的幼兒先給娃娃做飯、餵飯,再帶娃娃去遊樂場玩各種有趣的遊戲,在回來的路上發現娃娃生病了,回家後給他量體溫、餵藥,睡覺前給他講自編的故事。無論是遊戲材料的運用還是遊戲情節的展開,幼兒的創造性想像逐漸萌芽和發展起來。
此外,創造性思維也是創造力的主要部分。創造性思維包括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其中,發散思維是核心。發散思維是指沿著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解決方案的思維方式。例如,問幼兒:「你知不知道什麼能夠燃燒?也就是說什麼能夠點著?」幼兒回答:「木頭、火柴、樹葉……哦,對了,房子能夠點著,有時候人也可以被點著(可能是看電視過多所致),還有太陽也可以著火,大山也可以著火。」
資料卡
花兒為什麼會開
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問一群孩子:「花兒為什麼會開?」
幼兒A:「花兒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陽。」
幼兒B:「花兒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給頂開了。」
幼兒C:「花兒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看哪一個穿的衣服更漂亮。」
幼兒D:「花兒想看一看,有沒有小朋友把它摘走。」
幼兒E:「花兒也有耳朵,它想出來聽一聽,小朋友們在唱什麼歌。」
年輕的幼兒園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原先準備的答案十分簡單,簡單得有幾分枯燥——「花兒為什麼會開?」「因為天氣變暖和了!」
(資料來源:搖籃網,讀書,2009-12-29)
(三)探究活動是幼兒創造力發展的重要手段
探究活動是幼兒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活動。探究活動是滿足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場所,也是發展幼兒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幼兒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探究著周圍的事物和環境,表現出驚人的創造才能。例如,在組織「磁鐵遊戲」活動時,教師提供了磁鐵、鐵釘、布、圖釘等多種遊戲材料,讓幼兒進行操作、思考和實驗,幼兒不僅有了許多新的發現,還有了新的思維成果。有的幼兒不僅發現磁鐵只能吸鐵製品,還發現磁鐵有「傳染力」,因為吸住的鐵釘下面還能掛一串鐵釘,而撤掉了磁鐵,就掛不住了;有的幼兒發現「磁鐵能吸住布」,但要用鐵製品和磁鐵夾著;還有的幼兒發現兩塊磁鐵放在一起,有一面可以吸在一起,可是反過來就不能吸在一起了。之後,幼兒利用磁鐵自製了十幾種玩具。在此活動中,幼兒能獨立地、有創造性地獲取新的知識、新的活動方法,這些創造性經驗結構正是在探究活動中形成的。
(四)積極情緒是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動力
幼兒的創造性始終與積極情緒相伴隨。幼兒根據興趣自發地進行各種活動,對活動中每一個小小的首次發現,都會感到興奮,即使這些發現在成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對自己構成的每一幅新圖畫和創編的每一個新故事,都會充滿成就感和自豪感。當幼兒愉快放鬆地進行活動時,能實現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統一,能釋放巨大的創造潛能。可以說,積極的情緒是形成幼兒強烈的創造需要的基礎,也是推動幼兒創造活動進程的動力。
(五)幼兒的創造力是比較初級和不斷發展變化的
創造力是建立在相應的心理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的。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幼兒思維發展正處在直觀動作和具體的形象思維階段,抽象的邏輯思維剛剛萌芽,知識經驗欠缺。這就決定了幼兒只能進行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缺乏邏輯性的創造。小學生、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且辯證思維已初步形成,知識經驗漸趨豐富,因而已能作出一些有社會實用價值的發明,撰寫有創造性的科技論文和文學作品等。但總體而言,與成人特別是與發明家、科學家相比,幼兒的創造力仍然處在較低水平。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心理發展漸趨成熟,知識經驗日益豐富,創造性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具體地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兒童創造性活動的類型和範圍有了擴展;二是兒童創造性活動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斷增強;三是兒童創造性活動的結果和產品由主要具有個體價值向同時並且更多地具有社會價值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