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和創造力的概念
2024-08-14 21:15:43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一)智力的概念
關於智力,人們並不陌生,但究竟什麼是智力,卻是一個心理學界充滿爭議的模糊概念。心理學家們,特別是那些對創立和發展智力測驗作出貢獻的心理學家們,總是試圖確立自己的智力觀點。雖然眾說紛紜,但也不無共同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從智力的功能和特性兩方面加以闡述。
1.智力是適應環境的能力,是學習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R.L.Thorndike)認為,智力表現為學習的速度和效率,智力同時也是一種適當的反應能力。斯騰(L.W.Stern)將一般智力解釋為有機體對於新環境完善適應的能力。比奈(A.Binet)、推孟(L.M.Terman)等人也認為智力是適應環境的能力。20世紀50年代,韋克斯勒(D.Wechsler)比較全面地將智力定義為:「一個人有目的地行動、合理地思維和有效地處理環境的總和的整體能量。」
2.智力是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是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
比奈把智力理解成「正確的判斷、透徹的理解和適當的推理能力」。推孟認為,一個人的智力與他的抽象思維能力成正比。斯皮爾曼(S.Spearman)曾假設過智力有三種品質,即對經驗的理解、分析關係、推斷相關的事物的心理能力。斯托達德(G.D.Stoddard)認為:「智力是從事艱難、複雜、抽象、敏捷和創造性活動以及集中精力、保持情緒穩定的能力。」我國學者吳天敏在《關於智力的本質》一文中把智力的特性歸結為四個範疇:針對性、廣闊性、深入性和靈活性。
以上論點雖有共同之處,但由於研究者在關於智力本質的一些基本問題上存在分歧,因此關於智力的定義至今無法達成共識。我們較為認同的觀點是:「智力是人類心理活動中各要素的綜合體;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人所具有的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等的綜合心理能力。」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資料卡
情感智力的提倡
「情感智力」是理解他人情感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這一概念是由薩洛夫和梅耶(Salorey & Mayer,1989,1990)提出的。「情感智力」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即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感情的自我認知能力;理解、推測別人感情的移情能力;能夠控制感情衝動的自我控制能力;注重事物好的一面,保持樂觀態度的能力;與周圍的人不發生矛盾和衝突,能與別人搞好人際關係;不管幹什麼,有持續到底的持久力。情感智力論的提出,一掃傳統智力觀制定出來的智力至上的局面,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廣闊的智力領域。
(資料來源:周念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2006)
構建多元的「智力觀」
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Martin Gardner)《智力的結構》(1983)一書出版以後的20多年時間裡,多元智力理論受到了各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推崇。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傳統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智力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幾種能力的組合。加德納教授則認為:智力不再是某一種能力或圍繞某一種能力的幾種能力的整合,而是「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的八種智力,即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際交往智力和自然觀察智力。這是一種全新的智力觀,讓我們曾經單一、平面的智力觀多元化、立體化。由此可見,對幼兒智力開發的理解僅僅限於開發幼兒的觀察、記憶、思維等幾種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兒教師應創設多彩的環境,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從多維度啟迪和開發幼兒的多種智能。
(資料來源:張永紅,《多元智力理論與幼兒教師專業發展》,2005)
(二)創造力的概念
目前,有關創造力的定義有很多。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將創造力定義為「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董奇,1993)。這裡的產品指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思維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種新概念、新設想、新理論,也可以是一項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穎主要指的是前所未有、破陳出新,是一種縱向比較;獨特主要指別出心裁、與眾不同,是一種橫向比較。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達·文西的肖像畫《蒙娜麗莎》、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及各種奧運場館的設計等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形式和產品。
關於兒童創造力的研究和定義也是多種多樣、色彩紛呈的,梅斯基(Mey-sky)和紐曼(Newman)將兒童創造力定義為:創造力是一種能力,它能使一個人以一種別人聽取和欣賞他們講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創造力是一種素質,它能使人發現別人以前未能理解的定義。
當幼兒能創造出一種表達自己思維的方式或是發現新問題時,就說明幼兒有創造力。
資料卡
沒有「麵條」怎麼辦
組織中班進行角色遊戲「甜甜美食餐廳」時,教師觀察發現「廚師」事先準備的主食是「米飯」,於是假扮成一名「顧客」,分別向兩位「服務員」提出想吃「麵條」的要求,假扮「服務員」甲的強強走到廚房看看沒有麵條,轉身離開了,假扮「服務員」乙的津津則靈機一動,找來白色紙片,撕成小條狀放入碗中,並將剛製作出來的「麵條」端給「顧客」。這樣,津津小朋友通過新的思維方式(將紙片撕成小條狀當「麵條」)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幼兒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