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幼兒心理發展概論(第2版)> 四、感知規律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四、感知規律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2024-08-14 21:14:16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一)感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感覺的規律主要表現在感受性的變化上。所謂感受性是指有機體對內外刺激的感受能力。每個人的感受性存在著個別差異。感受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感覺的相互作用

  感覺的相互作用是指各種感覺之間因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如一明一暗的燈光,會使一個強度保持不變的音調,聽起來帶有時高時低的波動現象,這是視覺對聽覺的影響。反之亦然。

  感覺的相互作用可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一般情況下,弱刺激可提高感受性,強刺激則降低感受性。例如,在寂靜的夜晚或教室,低聲說話也可聽見,而在喧譁的鬧市,大聲講話也聽不清楚。根據以上規律,教師在講課時,應輕聲細語,不要高聲大叫,以免影響幼兒的聽覺感受性。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2.感覺的適應

  適應是指在刺激的持續作用下引起感受性變化的現象。視、聽、嗅、味、膚各種感覺都有適應現象。視覺上有明適應和暗適應;聽覺上表現為常在噪聲下工作,對聲音的感受能力會降低;古話說的好: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就是嗅覺的適應;膚覺上表現為用冷水或熱水泡腳久而不知其涼或燙,棉衣穿久不知其重等。這些都是感覺適應的表現。

  強刺激可以降低感受性(如明適應),弱刺激可以提高感受性(如暗適應)。教師講課時說話聲音不要持續高聲;把幼兒從亮的地方領到暗的地方,要適應一會兒再開始活動以免發生意外,反之亦然。要注意幼兒看書的光線不能太強或太弱;每次運動前要先做好準備活動之後再開始,以免受傷。

  3.感覺的對比

  感覺對比是指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刺激引起的感受性的變化。對比有同時性對比,如月明星稀、白與黑、紅和綠、冷和熱,灰紙放在黑背景中亮一些,放在白背景中暗一些;同樣長的線放在短線中長些,放在長線中又短些等;也有相繼性對比,如吃完中藥後吃甘蔗,就會覺得甘蔗更甜;吃完甘蔗後吃橘子,就會覺得橘子比平時更酸。

  幼兒教師在為幼兒製作直觀教具或布置教室和活動室時,注意運用「對比」規律,注意色彩搭配,以突出主題;講話時應注意音調的高低對比,以引起幼兒的注意;教師也可利用不鮮明的對比,以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如草叢中找青蛙、花叢中找蝴蝶等都是對比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4.感覺的敏感化

  感覺的敏感化是指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練習可使感受性提高的現象。人的感受性是可以訓練的,它可以通過特殊訓練和積累經驗而提高。如盲人的聽覺和觸覺特別發達;染色工人由於職業需要和實際鍛鍊,可以區分40~60種黑色色調;美術家的辨色力和音樂家的辨音力等都是特殊訓練的結果。

  教師要重視感知覺的教育,通過各種活動有意識地訓練幼兒的感知能力。音樂活動、美術繪畫及「百寶箱中摸一摸」等遊戲活動,是發展幼兒的聽覺、辨色力和觸覺的有效手段。

  (二)知覺的規律及其運用

  知覺的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的選擇性是指從眾多事物中選擇出要知覺的對象。在現實生活中,人所處的環境複雜多樣。在每一個瞬間,人不可能同時清楚地去反映所有對象,而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對象,挑選出來加以注意。與此同時,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這就是選擇性。如教師上計算課時,寫在黑板上的題是幼兒知覺的對象,比較清晰;而周圍的一切則作為背景在幼兒的視野外,比較模糊。

  知覺的對象與背景只是相對的,它們可以相互轉化。如下列雙關圖(圖4-1)

  圖4-1 《花瓶與人臉》《兔與鴨》雙關圖

  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象與背景的差別。差別越大越容易被選擇。強烈的、對比明顯的刺激,如強光和洪亮的聲音、綠草中的紅花等容易被選擇。根據這個規律,教師的板書、掛圖和實驗演示應當突出重點、色彩分明,以加強對象與背景的差別,便於引起孩子的注意而加以選擇。

  二是刺激物的組合特點。越有規律越容易被選擇。如穿著統一服裝的幼兒很容易被從人群中知覺出來。因此,教師給幼兒呈現的教具排列要有規律,不能雜亂無章;為突出某一部位,周圍最好不要附加其他線條或圖形,注意拉開距離或加上不同色彩。所講知識應由淺入深,不能跳躍太大。

  三是對象的活動性。在固定不變的背景上活動著的對象容易被選擇。如小蟲子趴著不動不易被覺察,爬來爬去就會被注意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儘量製作和使用活動教具,如活動模型、活動玩具、幻燈和錄像等,使幼兒獲得清晰的知覺。此外,教師講課的聲調應有變化,抑揚頓挫,重點內容要加重語氣,輔以合適的表情與手勢,便於孩子理解和掌握。

  2.知覺的整體性

  雖然事物是由多種屬性和各個部分構成的,但是人們並不把它感知為個別的、孤立的幾個部分,而傾向於把它們組合為一個整體來認識,這便是知覺的整體性。例如,樹後小動物雖只畫出它們突出的一小部分,幼兒也能猜出是什麼動物。因此,當人感知一個熟悉的對象時,哪怕只感知了它的個別屬性或部分特徵,也可以依據以往的經驗判知其他特徵,從而產生整體性的知覺。

  影響知覺整體性的因素主要與人的知識經驗的多少有關。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擴大幼兒的知識面,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便於幼兒把事物的各種屬性結合起來,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形成完整的印象。

  3.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總是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理解當前的事物,並用詞把它們標誌出來。例如,根據畫中人物形象知道其扮演的角色;再如右圖所示:,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把它看成任何東西:箱子、柜子、魔術盒、椅子、磚頭、火柴盒、炸藥包等。

  影響知覺理解性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知識經驗有關。在理解過程中,知識經驗是關鍵。例如,面對一張X光片,不懂醫學的人很難看懂,而放射科的醫師卻能獲知病變與否;我們看到圖畫中的人物,能夠理解他們所扮演的角色;還有「一人比畫一人猜」等,也都要受知識經驗的影響和制約。

  二是受語言指導的影響。有些事物只有通過語言指導方可明白其含義,如對古詩、古文的理解。所以教師應運用語言啟發幼兒,幫助幼兒提取知識經驗,組織知覺信息。

  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少,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要想提高幼兒知覺的理解性,一方面要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另一方面,教師要耐心地給予解釋,幫助孩子對事物進行理解。

  4.知覺的恆常性

  知覺的恆常性是指當知覺條件發生改變時,知覺對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

  知覺的恆常性表現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視覺恆常。視覺恆常又包括亮度恆常,如石灰與煤不管放在哪裡,石灰總比煤要亮;形狀恆常,如圓盤不管怎麼放置(平放、豎放、側放、斜放)它在人們腦中仍然是圓的;大小恆常,例如媽媽已走遠,我們仍然將其知覺為原形中的媽媽,並未因人變小而改變。此外,知覺的恆常性還包括聲音恆常。如飛機與蚊子的聲音相比,飛機的聲音要大,即使它飛得很高,我們仍然覺得它的聲音要大過蚊子的聲音。

  影響知覺恆常性的因素,也與知識經驗有關。即過去的知識經驗對當前知覺起了糾正作用,從而使人對事物有了較穩定的看法,形成了知覺的恆常性。

  正因為有了恆常性,我們對事物才能做出相對準確的評判,否則每個事物隨時都可能變成新事物,整個世界不知會是什麼樣子。

  單元小結

  感覺和知覺是兩個既區別又聯繫的概念。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則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沒有感覺便沒有知覺,但知覺並不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簡單累加,而是它們的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注意,才能獲得對事物清晰而準確的印象。

  幼兒注意的發展表現為: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初步發展,注意品質隨年齡增長逐步提高,但總體水平較低。教師應正確分析影響幼兒注意分散的原因,通過排除無關刺激的干擾和合理組織活動等防止幼兒注意的分散。此外,要區分幼兒多動現象和「多動症」並謹慎對待。

  幼兒感知覺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視覺、聽覺、觸覺、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的發展上,幼兒觀察的目的性、持續性、細緻性和概括性隨年齡增長不斷提高,但整體水平較低。教師應正確運用感知覺規律組織活動,並有效促進幼兒觀察力的發展。

  思考與練習

  1.什麼是注意?注意的品質有哪些?

  2.幼兒的注意有何特點?你認為在組織幼兒活動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3.幼兒注意分散的原因有哪些?請利用實習機會到幼兒園觀察、記錄幼兒注意的現象並加以分析。看看老師是如何防止幼兒注意分散的?

  4.如何看待孩子的「多動」現象?

  5.什麼是感覺和知覺?二者有何不同?

  6.幼兒視覺和聽覺發展有何特點?如何保護孩子的視力和聽力?

  7.幼兒時間知覺和空間知覺發展有何特點?

  8.如何利用適應、對比規律組織幼兒的活動?

  9.幼兒的觀察力發展有何特點?怎樣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案例分析

  閱讀以下材料,分析王老師在講故事活動中運用了哪些注意規律?請用相關規律理論對這一活動片段進行簡要分析和評述。

  王老師組織「小貓釣魚」的故事活動。為了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王老師事先準備了活動玩具「貓」和「魚」作為教具。講述前,王老師通過提問「故事裡有誰?故事裡講了一件什麼事情?」要求幼兒認真聽故事。講述中,她邊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地講述故事情節,邊演示活動教具,同時伴隨相關的輕音樂……

  問題解析:

  1.運用了刺激物的特性是引起幼兒無意注意因素這一規律。教師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言和活動教具吸引幼兒的注意,這種不斷變化和活動的刺激是引起幼兒無意注意的重要因素。

  2.運用了幼兒的情緒狀態對幼兒注意的影響這一規律。教師通過輕音樂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幼兒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也更易投入到活動中。

  3.運用了明確活動目的是保持幼兒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這一規律。講述前,王老師通過提問提出明確的目的和要求,有助於幼兒注意的集中和長久保持。

  4.運用了活動組織的合理性對幼兒有意注意的影響這一規律。通過教具、語言、音樂的合理的搭配,使幼兒的有意注意更好地維持,符合幼兒注意的特點。

  總之,教師在活動中能有效地交互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較好地運用了注意規律,較為成功地吸引和保持了幼兒的注意。

  幼兒教師資格考試模擬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以下哪一項屬於幼兒的無意注意( )。

  A.老師組織集體活動時提示幼兒看前方掛圖

  B.老師說:「小朋友看,大象的鼻子是這樣畫的。」小朋友都向老師望去

  C.老師穿了一件新衣服,小朋友都好奇地向老師看去

  2.對於方位,幼兒較難掌握的是( )。

  A.上下 B.前後 C.左右

  3.幼兒對暗光的適應說明了( )。

  A.強的刺激降低了視覺感受性 B.幼兒的視力比成人好

  C.弱刺激能提高視覺感受性  D.幼兒控制眼動的能力較強

  4.老師讓幼兒觀察小兔,一次出示黑、白、灰三隻兔子,其目的是( )。

  A.幫助幼兒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

  B.使幼兒用多種感官觀察

  C.提供豐富的觀察材料引導幼兒觀察概括

  D.教給幼兒有序地去觀察

  E.促進幼兒辨色力的發展

  二、簡答題

  1.結合幼兒注意和感知覺的發展,談一談幼兒教師在製作教具時應注意什麼。

  2.教師應從哪些方面保護和發展幼兒的視覺?

  三、論述題

  1.請論述幼兒注意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

  2.根據幼兒觀察發展的特點,結合幼兒園實際談談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