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兒觀察力的發展
2024-08-14 21:14:11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觀察事物的能力稱為觀察力。幼兒期是一個人的觀察力開始形成並迅速發展的時期。
(一)幼兒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1.從觀察的目的性上看,幼兒的觀察是從無意性向有意性的方向發展
幼兒的觀察是從無目的向有目的性方向發展的。小班孩子在觀察過程中常常會忘掉觀察任務。如給幼兒一張圖片,上面有幾個孩子在玩雪,旁邊有一隻手套,要求他們從畫面中找出那個丟了手套的孩子。結果小班孩子大部分不認真去找,他們胡亂地看一些無關的細節,完全忘了觀察的目的。中、大班孩子則能根據要求很快地完成任務。此外,在觀察中任務越具體,幼兒觀察的目的就越明確,效果就越好。如讓幼兒找出兩幅圖畫的不同之處,如果明確告訴他們有幾處不同,觀察效果會顯著提高。
2.從觀察的持續性上看,幼兒觀察持續的時間由短變長
幼兒初期,觀察持續的時間很短,很容易受主體當時的情緒、興趣的影響,也受客體變化的影響。阿格諾索娃的研究發現,3~4歲幼兒持續觀察某一事物的時間平均為6分8秒;5歲幼兒有所提高,平均為7分6秒;從6歲開始觀察持續的時間顯著增加,平均時間為12分3秒。
實驗研究表明,幼兒觀察持續性的發展與幼兒觀察的目的與興趣有關。如果觀察目的明確且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觀察的時間就長些。如把觀察者分成兩組,一組提出明確的要求,即找出兩張圖片中穿相同服裝的人;另一組只是籠統地說一下。結果,前一組由於目的較明確,觀察時間較長。又如,觀察金魚比觀察樹木時間要長,這是由於幼兒對活動的金魚更感興趣。
3.從觀察的細緻性上看,幼兒的觀察從籠統模糊的知覺向比較準確的知覺發展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幼兒的觀察一般是比較籠統、粗略的,通常只能看到事物的大概輪廓和比較明顯、突出的部分,而看不到事物比較隱蔽的和細緻的部分。姚平子等探索了3~6歲幼兒觀察圖片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幼兒觀察的細緻性隨年齡增長而提高(見表4-2)。
表4-2 各年齡組幼兒進行正確觀察的百分率(%)
4.從觀察的概括性上看,幼兒的觀察是從知覺事物的表面特徵向知覺事物的本質特徵發展
幼兒初期,幼兒觀察時,常常不能把事物的各個方面聯繫起來考察,因而不能發現各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及本質特徵。例如,你讓幼兒看兩盤蘿蔔,其中一盤泡在水裡,蘿蔔頭長出了小綠葉;一盤無水,蘿蔔頭萎縮了。小班幼兒通常看不出蘿蔔頭生長情況與水分之間的關係。又如,給幼兒看兩幅圖畫,其中一幅畫著小孩玩球,另一幅畫著球把玻璃打碎了,小班孩子也往往說不出這兩幅圖畫間的因果關係。這主要是與他們觀察的系統性差有關。尤其是小班孩子,他們只能回答圖片上「有什麼」「是什麼」不能回答「在做什麼,怎麼做的」等問題。到了中、大班,幼兒的概括能力有一定發展。他們能說出圖片上人物之間的關係,有的孩子還能用一句話概括地說明圖畫內容。
觀察是幼兒認識的源泉,幼兒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可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觀察力是構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由於幼兒觀察力不強,觀察不認真不細緻,結果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粗略的,對事物的印象也只能是表面的、孤立的。因此培養和提高幼兒的觀察力是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
(二)幼兒觀察力的培養
1.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與任務
觀察前,教師應告訴幼兒觀察什麼以及怎麼觀察。比如,在幼兒觀察桃樹之前,教師就先向幼兒說明:「今天我們觀察桃樹,要仔細看看桃樹的樹幹是什麼樣子?樹杈多不多?從哪兒開始分杈?桃花是什麼顏色,它有幾個花瓣?」這樣幼兒對觀察桃樹的任務就有了一個比較具體、清楚的理解。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請兩組幼兒觀察兩張乍看完全相同的圖片,對其中一組幼兒在觀察前講明這兩張畫有五處不同,而對另一組幼兒只籠統地要求他們找出圖片的不同之處,而不告訴他們共有幾處不同。結果前組兒童平均找出4.5個不同,後組兒童只找出3.7個不同。由此看出,觀察目的、任務的明確程度,會直接影響觀察效果。可見目的任務越明確,效果越好。
2.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
一方面,教師要經常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周圍事物及大自然。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它紛繁複雜、千姿百態,既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也有助於促進幼兒觀察概括能力的發展。比如,春天老師可以帶孩子們觀察小草怎樣變綠,小花怎樣開放,到秋天可以帶孩子再看看它們又怎樣凋謝、枯黃,然後啟發幼兒想一想小草、小花的生長與季節氣候之間有什麼關係。夏天,在下雨之前,可帶幼兒去觀察地上螞蟻怎樣忙碌地搬家,雨後再帶幼兒去看天上出現的美麗彩虹,使幼兒懂得下雨與螞蟻搬家、彩虹出現之間的聯繫。其他像日出日落,月缺月圓,雲霜雨雪以及四季的更替等自然現象,都是用來培養和訓練幼兒觀察的概括性的極好素材。
另一方面,鼓勵幼兒動手做實驗。把兩盆花分別放在向陽和背陰的地方,將兩顆蒜分別放在有水和無水的盤子裡,引導幼兒觀察它們生長變化的過程及其異同,使幼兒從實踐中了解植物生長與陽光、水分之間的關係,這無疑比單純用語言講解,效果要好得多。類似這樣的實驗很多,如把樹葉、鐵片放在水裡看它們的沉浮;做架風車看空氣怎樣使它轉動;用水凍冰花以了解氣溫和水與冰之間的相互關係;養幾條小蝌蚪,觀察它們怎樣長腿、脫尾,最後變成小青蛙。
再者,啟發幼兒多提問並儘可能使幼兒多種感官都參與其中。如在認識黃瓜和西紅柿時,不僅讓幼兒用眼睛看,還可以讓他們用手摸、用嘴嘗;教幼兒認識菊花、水仙花時,不僅可以讓幼兒看看、摸摸,還可以讓幼兒聞聞,這樣可使幼兒從形狀、顏色、氣味等各個方面對黃瓜、西紅柿、菊花、水仙花有比較完整、精確的認識。
3.提供豐富的觀察材料,引導幼兒觀察概括
如讓幼兒觀察小兔形象時,不要總是白色的,還可出示灰色的、黑色的、花色的等,讓幼兒來概括其本質特徵。
4.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和步驟
幼兒的觀察是從跳躍式、無序的,逐漸向有順序性的觀察發展。教師應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讓幼兒能夠學會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里,從整體到局部,或從局部到整體有順序地進行觀察。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會思考和概括。
如在組織觀察圖片《你先玩吧》時,引導幼兒先看清圖片上都有誰和誰,再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圖片上有幾個皮球?小男孩正拿著皮球做什麼?他為什麼要把他的皮球遞給小女孩等,這樣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概括出小男孩與小女孩之間的相互關係。又如,在觀察《誰又替我把雪掃》這張圖片時,可以指導幼兒先觀察老爺爺和一群小朋友,老爺爺手裡拿著一把笤帚,他正推開房門,四個小朋友躲在門背後,手裡也拿著笤帚;然後觀察老爺爺家門前小路上的積雪已經被打掃得乾乾淨淨;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老爺爺家門前的雪是誰掃的?」「這四個小朋友為什麼要躲在門背後?」「他們手裡為什麼也拿著笤帚?」「掃雪和他們有沒有關係?」等問題,使幼兒逐步概括出「老爺爺—小朋友—掃雪」之間的內在聯繫,概括出圖畫的主要內容。
總之,觀察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從小培養兒童觀察力是十分必要的。應當通過日常生活和教學,有意識地組織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以促進兒童觀察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