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幼兒心理發展概論(第2版)> 三、幼兒心理的內部因素

三、幼兒心理的內部因素

2024-08-14 21:12:39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遺傳和環境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條件,前者為幼兒心理發展提供可能性,後者可以使可能性變為現實。但是,發展的條件還不是發展的根本原因。我們知道,兒童從出生開始就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隨著心理的發展和個性的形成,兒童的積極能動性越來越大。雖然環境因素在各種條件中起主導作用,但是它們絕不能機械地決定幼兒心理的發展,而只能通過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因素來實現。

  (一)兒童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影響的

  兒童的心理活動包括許多成分,這些成分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如個性傾向性和心理過程,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能力和性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

  例如,兒童的興趣和愛好影響其堅持性和能力的發展,在有趣的遊戲和活動中,幼兒的堅持性有明顯的提高。幼兒學鋼琴,愛好彈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不愛好的則學習起來特別費力或始終學不會。

  又如性格和氣質也影響幼兒心理活動的積極性。反應快、易衝動的兒童較喜歡去完成多變的任務。安靜、遲緩的兒童有耐心,能夠堅持較長時間做細緻的工作。性格開朗的幼兒受指責後能很快就忘掉,不挫傷活動積極性。性格內向的幼兒受批評後會長時間悶悶不樂,活動積極性不高。

  同樣的道理,記憶特點不同,幼兒能力會有差異;創造力的表現不同,自信心會有差異,等等。因此,相同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即使遺傳素質和環境影響十分接近,因自身的心理因素不同,其心理發展也有各自的特質。

  (二)幼兒心理的內部矛盾是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根本原因

  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新的需要和舊的心理水平或狀態。需要總是表現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和傾向,它是矛盾中比較積極活躍的一面。需要是由外界環境和教育引起的。隨著兒童的成長和生活條件的變化,外界對兒童的要求也不斷變化。客觀要求如果被兒童接受,它就變成兒童的主觀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舊的心理水平或狀態是過去的心理反映。新舊心理反映之間的差異就是矛盾,它們總是處於相互否定、相互鬥爭中。新需要和舊水平的鬥爭,就是矛盾運動,兒童心理正是在這樣不斷的內部矛盾運動中發展。例如,1歲前的嬰兒在與成人接觸中,產生了表達自己簡單願望的需要,但此時的他還不會說話。這種矛盾促使他學說話。當他學會了一些簡單詞語時,就是發展到新水平。這時又產生了要表達清楚自己意思的需要,他用一個詞代表各種意思的水平往往使人不理解,不能滿足需要,對這種新需要來說能說簡單詞語又成了舊水平,於是又出現新的矛盾。如此不斷地產生、解決、再產生的矛盾運動,使兒童的語言活動得到發展。

  兒童心理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兒童的需要依存於兒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狀態。因為需要總是在一定的心理發展水平或狀態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外界的要求脫離兒童心理發展的已有水平或狀態,就不可能被兒童所接受,也就不能形成兒童的需要。過難的教材不能引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毫無熟悉之處的事物不能引起兒童的興趣,原因都在這裡。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於相應的需要。沒有需要,兒童就不去學習任何知識技能,心理水平不能提高。在包辦代替過多的家庭里,兒童的生活能力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他們缺乏這方面的需要。同樣,當幼兒打架之後還感到委屈時,不可能作出自我批評,因為他還沒有這種需要。只有當幼兒平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產生自我批評的需要,改變原來和小朋友對立的心理狀態。教育的任務就是根據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態,提出恰當的要求,幫助兒童產生新的矛盾運動,促進其心理發展。

  總之,遺傳、環境和幼兒心理的內部因素對幼兒心理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不能只看到遺傳和環境這些客觀因素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而忽視幼兒心理發展主觀因素對客觀因素的反作用,它們之間的作用是雙向的。只有正確認識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充分利用各種因素,引導和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和諧地發展。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單元小結

  格塞爾的成熟學說認為,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學習,並提出了兒童發展的五大原則。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說,構建了人格結構的三個層次,並將兒童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他十分重視早期經驗和親子關係對人格培養的重要性。行為主義學說認為,環境是發展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同時強調模仿,也就是觀察學習的重要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學說認為,影響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四個:成熟、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平衡,他將兒童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他認為教育應配合兒童的認知發展順序。維果茨基強調社會文化對心理發展的影響,並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陳鶴琴認為兒童不同於成人,有不同於成人心理的特點,他強調「從出生教起」,並提出「活教育」理論。現代有影響的心理發展觀有:社會生態學的心理發展觀、現代生物學的心理發展觀和兒童「心理理論」的心理發展觀。

  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有遺傳、生理成熟、環境和幼兒心理的內部因素。遺傳和生理成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家庭、托幼機構和社會文化是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這些因素只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條件,它們只有通過幼兒自身的內部因素(心理因素和內部矛盾)才能實現幼兒心理的真正發展。

  思考與練習

  1.成熟學說、精神分析學說、行為主義學說、認知發展學說的代表人物是誰?其主要兒童發展觀是什麼?對幼兒教育有哪些指導意義?

  2.維果茨基和陳鶴琴關於兒童發展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對幼兒教育有哪些指導意義?

  3.比較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和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關於兒童心理發展觀點的異同。

  4.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

  5.與幼兒家長進行座談,了解他們是怎樣看待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的。在他們看來,家庭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起什麼作用。

  6.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說明遺傳在幼兒心理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你同意這一觀點嗎?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

  7.調查和分析目前網路遊戲和動畫片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

  案例分析

  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本章知識,分析家長的觀點和行為對穎穎身心發展的影響並提出教育建議。

  穎穎從出生第一天起,就成為全家人的焦點。爺爺奶奶打心眼兒里喜歡這個漂亮活潑的小孫女,但由於穎穎從小體弱多病,奶奶認為只要照顧好穎穎的吃和穿,身體健康就好,於是對她百般呵護,有求必應。可是隨著穎穎慢慢長大,爸爸發現她很嬌氣任性,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於是與家人商量穎穎的教育問題,並決定穎穎從3歲起,由父母親自帶。除了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外,父母也效仿其他孩子的家長,幫3歲的穎穎報了4個興趣班,開始教穎穎識字、背古詩和《三字經》,可是穎穎一點兒都不喜歡,也記不住,為此,家長十分苦惱。

  問題解析:

  1.根據陳鶴琴「從出生教起」的觀點,奶奶認為穎穎身體不好,所以「只要照顧好穎穎的吃和穿,身體健康就好」的觀念以及「百般呵護,有求必應」的做法是不利於穎穎身心發展的。陳鶴琴認為兒童一生下來就具有學習能力,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態度和情緒都要從小打下基礎。因此,建議家長在做好保育的同時,從出生起就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為孩子提供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環境刺激,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根據格塞爾的觀點,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學習。由於腦的發育不夠成熟,生活和知識經驗有限,3歲的穎穎無法理解古詩和《三字經》的含義,孩子不喜歡,家長也苦惱。建議家長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尚未成熟時,要善於觀察並耐心等待。

  3.根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觀點,教育應了解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才能確定通過指導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因此,教育過程中要求孩子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而《三字經》的學習對穎穎來說難度太大。建議父親在了解穎穎現有的心理能力和水平的基礎上,設計切實可行並能發揮其潛力的教育內容。

  4.根據家庭環境和教育直接影響兒童心理發展這一觀點,穎穎的父母在發現她很嬌氣任性,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時,與家人商量穎穎的教育問題,並注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

  5.根據兒童自身的心理因素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觀點,家長應該尊重幼兒自身的興趣,了解其內心需求,而不該自作主張地為穎穎報4個興趣班,如果長此下去,穎穎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負面情緒,對其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建議家長在觀察孩子心理特點的同時,諮詢幼教專家或有經驗的幼兒教師,制定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措施。

  幼兒教師資格考試模擬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瑞士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創立了著名的( )。

  A.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 B.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C.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D.精神分析理論

  2.提出「最近發展區」的蘇聯心理學家是( )。

  A.維果茨基 B.格塞爾 C.弗洛伊德 D.華生

  3.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以下哪位心理學家( )。

  A.陳鶴琴 B.弗洛伊德 C.維果茨基 D.皮亞傑

  4.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是( )。

  A.環境 B.成熟 C.遺傳 D.教育

  5.心理學家受印刻概念的影響,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概念是( )。

  A.關鍵期 B.最近發展區 C.依戀 D.延遲模仿

  二、案例分析題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將3~6歲兒童分成3組,先讓他們觀看一個成年人對一個成人大小的充氣娃娃做出攻擊性行為,如大聲吼叫或拳打腳踢。然後,第一組兒童看到這個成年人受到另一成年人表揚和獎勵(果汁與糖果);第二組兒童看到這個成年人受到另一成年人責打(打一耳光)和訓斥(斥之為暴徒);第三組為控制組,未看到任何後續行為。然後這些兒童被一個個單獨領到房間裡。房間裡放著各種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鐘裡,觀察並記錄他們的行為。結果表明,看到成年人的攻擊性行為受懲罰的一組兒童,同控制組兒童相比,他們在玩洋娃娃時,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較少。而看到成年人攻擊性行為受到獎勵的一組兒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時模仿攻擊性行為的現象相當嚴重。

  請結合幼兒發展理論的相關知識分析:這個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對幼兒教育有哪些啟示?

  [1] 「常人對於兒童的觀念之誤謬,以為兒童是與成人一樣的,……我們為什麼叫兒童穿起長衫來?為什麼稱兒童叫『小人』?為什麼不准他遊戲?為什麼迫他一舉一動要像我們成人一樣?這豈不是明明證實我們以為兒童同成人一樣的觀念嗎?」參見陳鶴琴:《兒童心理及教育兒童之方法》,載《陳鶴琴全集》。

  [2] 「幼稚時期(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將決定兒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言語、思想、態度和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這個時期是發展智能、學習言語最快時期,是道德習慣養成最易時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