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社會行為

2024-08-14 20:51:23 作者: 馮洪榮

  認識自我

  1歲以後,隨著認識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的情感與社會行為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孩子開始認識自我,有了獨立意識,獨立願望的增強與行為能力不足的矛盾使寶寶易發脾氣,寶寶的情感體驗對外界更加好奇。

  1歲以後的孩子能夠開始對自己有所認識,這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意識,是人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認識,它並非天生就已具備,而是在後天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嬰兒早期還沒有自我意識,不認識自己身體的存在,所以會吃手、抱著腳啃,把自己的腳當作玩具玩。以後隨著認識能力的發展,逐漸知道了手和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1歲以後孩子有了自我意識,表現在知道了自己的名字,並且能用自己的名字稱呼自己,這表明他開始能把自己作為一個整體與別人的名字區別開來。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和身體的有關部位,如「寶寶的腳」「寶寶的耳朵」等,還能意識到自己身體的感覺,如「寶寶疼」「寶寶餓」等。1歲左右的孩子學會走路以後,能逐漸認識到自己能發生的動作,感受自己的力量,如用手能把玩具捏響,用自己的腳能把球踢走,這些都是寶寶最初級的自我意識表現。

  

  大約到了2歲以後,當寶寶會說出「我」「你」代詞以後,自我意識的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這時候,寶寶不再把自己當作一個客體來認識,而是真正把自己當作了一個主體。

  到了3歲以後,寶寶才開始出現自我評價的能力,會對自己的行為評說好與壞。自我意識是人個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有著很多社會因素的作用,在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中,家長要教會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的個性。

  要求獨立

  1歲以後,孩子的感覺和基本動作已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心理的其他方面也相應地有了一定的發展,隨著行走動作和手的隨意動作的發展,生活範圍也顯著擴大了,所受外界的影響也大大增加。

  這時的寶寶常常會提出「自己來」,如自己穿衣服、自己走。這是該年齡寶寶的特點。但是這時寶寶的心理發展水平還很低,還不足以能隨心所欲地活動,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因此,這種要求獨立性的心理和自身能力之間的差距,是該時期寶寶面臨的一個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促進寶寶心理發展、培養寶寶獨立能力的關鍵所在。

  寶寶這種獨立的要求,會表現出對父母要求的抗拒,和家長作對。這時期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還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家長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不能一味地限制或順從,否則孩子會表現出依賴和任性。

  利用孩子這種要求獨立的特點,可以培養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洗手等,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要允許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自我服務方面的事情,對孩子來講,這些勞動是自我能力的體現,他參與了,儘管做得不好,他也會覺得很高興、很自豪,從而培養其自信心。否則,就會導致孩子過分依賴和任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