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
2024-08-14 20:44:38
作者: 時芹
(一)古典音樂概述
公元1762年,一個6歲大的孩子以神童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音樂舞台上,在此後大約10年的時間裡,這位神童先後征服了慕尼黑、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羅馬和拿波里等各大城市。他驚人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才能使人難以置信,拿波里的人都懷疑他有魔法,認為他的魔力來自他手上戴的戒指,為了證實戒指沒有魔力,他當眾除下戒指演奏。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就是莫扎特的一段真實寫照。說起古典音樂,人們很自然地會想起被稱為「維也納三傑」的三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派音樂是18世紀下半葉與19世紀初流行於歐洲的一種音樂流派。這種音樂的風格與以前的巴洛克音樂有很大的差別。巴赫和亨德爾所慣用的數字低音的復調寫作方法,到了18世紀下半葉就已經變成了過時的東西,在古典派音樂中則是主調音樂處於絕對優勢。音樂從簡單旋律發展到復調音樂,又從復調音樂發展到突出主旋律、和聲為輔的歷史階段。這並不是遠古簡單音樂的反覆重現,而是更高水平的體現。古典音樂的主旋律曲調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低音往往用主音或屬音反覆演奏,或用簡單的分解和弦。在和聲上形成以主、屬、下屬為中心的功能體系。這一時期,人們不想聽沉重的音樂,而要求更明朗更輕快的東西。這也可以說是啟蒙精神要求的一個方面。因而可以說,情緒明快、結構嚴謹、音樂語言清晰、音樂手法精練,是這一時期音樂的重要特點。此時的奏鳴曲體裁得到高度發展,交響樂的發展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
「古典主義」一詞原指希臘與羅馬的文學與藝術的原則與特徵,認為它包括形式上的優美、單純、尊嚴和文體嚴謹。在音樂上,「古典派」這一詞通常是作為「浪漫派」的對稱,即指「浪漫派」以前的音樂。
(二)名家名曲欣賞
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
圖2-3-2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見圖2-3-2),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等。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晚期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標誌著貝多芬度過了自己的創作危機時期,並重新燃起了他作為共和主義者的熱情。
《第九交響曲》,又叫《合唱交響曲》,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中,史無前例地加入了人聲合唱,並選擇了德國詩人席勒的著名詩篇《歡樂頌》作為歌詞。這部作品創作於1819-1823年間,歷時4年。這個時期,整個歐洲大陸籠罩在「神聖同盟」的反動統治中,貝多芬在精神上受到了重大的打擊,並一度對革命勝利的信心產生了動搖。然而漸漸的,當他走出了自己的創作危機期後,他對革命又重拾了信心,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民主政治理想。我們可以從貝多芬這一時期創作的《莊嚴的彌撒》、《bB大調奏鳴曲》,乃至《第九交響曲》,看出他的這一思想轉變。尤其在《第九交響曲》中,他更藉助《歡樂頌》,表達了他對人民痛苦命運的深切關懷,鼓勵人民奮勇抗爭,更描繪了革命勝利後的歡樂場景。
在藝術形式上,大大擴大了樂章的規模。在第一樂章,貝多芬就採用了主、副部主題都包含多個主題的手法;在第二樂章,更把諧謔曲的第一部分擴大為一個完整的奏鳴曲結構;第三樂章,在合唱之前,加入了大篇幅的前奏。
在音樂形象上,為了達到鼓舞士氣、激勵人心的作用,整部作品中的所有主題,都很簡單、通俗。這點尤其突出的體現在了合唱部分,使之流傳至今,並成為我國高中音樂教材的內容。
在配器上,貝多芬創造性地把「人聲」作為樂器,與管弦樂隊結合起來。他的這一探索,對後人有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