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藝術欣賞> 三、中國民樂

三、中國民樂

2024-08-14 20:44:27 作者: 時芹

  中國民族音樂是指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樂器種類繁多,有堂鼓、花鼓、鈴鼓、太平鼓、書鼓、象腳鼓、雲鑼、鈸、鍾、磬塤、簫、排簫、八角鼓、笛子、嗩吶、笙、三弦、阮、琵琶、箜篌、二胡、京胡、揚琴、古琴、古箏等。

  民族器樂曲按傳統習慣分為「單曲」與「套曲」兩類。單曲多為單一獨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個曲牌或獨立的段落聯綴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晉北的八大套等。如按樂曲的曲式結構類型分,主要有變奏體、循環體、聯綴體、綜合體等,其中以變奏體、聯綴體最為多見。

  由於民族樂器種類繁多,考慮本節篇幅問題,在這裡就只列舉古琴、琵琶、古箏、嗩吶、二胡這五種樂器所奏的代表樂曲。

  (一)古琴

  ●古琴曲《梅花三弄》欣賞

  古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一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琴曲的引子部分親切優美,節奏則具有平穩舒緩和跌宕起伏的對比因素,精練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徵。第一部分是古琴在低音區出現的曲調,冷峻肅穆,勾畫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然開放的畫面。前十二小節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進音程為特徵的旋律,結合穩健有力的節奏,富有莊重的色彩,仿佛是對梅花的讚頌。後十四小節多用同音重複。附點節奏的運用使旋律富於推動力,似乎梅花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晃動起來。接著便是樂曲音樂主題的第一次重現。這段優美流暢的曲調輕巧、跳蕩地在這部分音樂中三次循環出現,表現出「風盪梅花,舞玉翻銀」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風搖曳,生機勃勃。主旋律的三次出現,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彈奏。這段曲調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著微妙的變化,有著非常細膩的音樂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節奏和不穩定的樂音,表現出動盪不安的氣氛,襯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這段曲調在音調和節拍上與泛音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並連續用八度大跳的靈活手法,使旋律線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結合演奏上採用剛勁的」滾拂」手法,使音樂表現出一種風雲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畫了梅花迎風斗雪的堅毅形象,在緊張的情緒表現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聲的樂曲漸漸平穩,不斷飄出裊裊餘音。它運用調式屬音下行向主音過渡,然後穩定地結束,仿佛在經歷了風盪雪壓的考驗之後,一切又歸於平靜,梅花依然將它清幽的芳香散溢於人間。

  《梅花三弄》譜例:

  (二)琵琶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琵琶曲《十面埋伏》欣賞

  《十面埋伏》樂曲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激戰之聲。

  《十面埋伏》譜例:

  全曲共十三段(汪煜庭傳譜),採用章回小說結構:(1)列營;(2)吹打;(3)點將;(4)排陣;(5)走隊;(6)埋伏;(7)雞鳴山小戰;(8)九里山大戰;(9)項王敗陣;(10)烏江自刎;(11)眾軍奏凱;(12)諸將爭功;(13)得勝回營。樂曲從戰爭的準備階段開始(從列營到走隊),節奏由慢漸快,以琵琶模擬戰鼓聲,渾厚雄壯;接著是一段吹打樂,全用輪指演奏模擬號角聲。然後進行排陣、點將等,這都是古戰爭中必有的內容。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戰部分(從埋伏到九里山大戰):埋伏表現了伏兵重重,楚軍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後是在雞鳴山進行一段小規模作戰,到九里山大戰則是全曲的高潮,運用琵琶高超複雜的絞弦技巧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慘烈——人喊馬嘶聲、兵刃相擊聲、馬啼聲、吶喊聲等,驚心動魄,讓人振奮。中間一段琵琶長輪模擬簫聲,隱約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項羽兵敗。最後的結局(項羽敗陣到最後):項羽自刎,劉邦得勝回朝,樂曲結束。

  《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以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而現代,這往往需要大樂隊式的交響曲體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三)古箏

  ●箏曲《漁舟唱晚》欣賞

  箏,又名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公元前5—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流行在當時的秦國邊境內,所以又叫秦箏。新中國成立後,將箏的形製做了很大改革,擴寬了音域和音量,豐富了樂器的表現力。《漁舟唱晚》是由古箏家婁樹華在1936—1937年間,以山東古曲《歸去來辭》為素材改編而成的。

  《歸去來辭》譜例:

  《歸去來辭》描述了古代漁民的辛勤勞動和愉快生活的情景。全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抒情性較強的曲調,優美典雅,速度較慢,描繪了夕陽下的黃昏和恬靜秀麗的湖上景色。第二部分運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速度逐漸加快,旋律歡快流暢,具有水波蕩漾的效果。樂曲尾聲速度突慢,又回到恬靜優雅的意境中。

  (四)嗩吶

  嗩吶,又稱喇叭,小嗩吶又稱海笛,是我國民間常用的吹管樂器。民間嗩吶曲《百鳥朝鳳》(也稱《百鳥音》、《百鳥語》)流傳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一帶。經許多優秀民間藝人的不斷充實和加工,此曲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百聽不厭的藝術珍品。該曲是具有循環原則的多段體,包含有旋律部分和以模仿音調為主的部分。每個旋律段落優美流利而活潑,期間穿插出現各種禽鳥的鳴叫聲。模仿的聲音有布穀鳥的叫聲,山喳喳和小燕子等小禽類的鳴叫,公雞的打鳴聲,母雞下蛋後的咯咯聲,夏日的蟬鳴聲等。全曲結尾與起始一樣,明快利落,在歡樂的高潮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百鳥朝鳳》譜例:

  (五)二胡

  在我國音樂史上,拉弦樂器的出現比吹管、打擊、彈撥等樂器晚一些。多少年來,「胡琴」這個名稱幾乎成了拉弦樂器的統稱。二胡是拉弦樂器中流行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二泉映月》譜例:

  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國著名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的作品。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曲本無標題,它的曲名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錄音時紀錄者與作者商定的。因此,從現曲名理解,此曲為月映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意境,但實際為作者傾訴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民(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苦難、壓迫和無法擺脫的精神上的哀痛,同時又抒發了人們對舊社會黑暗統治反抗的心聲,流露出他們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全曲由引子和六個段落組成。引子是一個音階下行式樂句,像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音樂主題優美深沉、富有起伏變化。此構成的音樂主題以及後來的一系列交替出現和變奏,把作者由沉思而憂傷,由憂傷而悲憤,由悲憤而怒號,由怒號而憧憬的種種複雜感情表達得淋漓酣暢,並層層深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改編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將原曲的六段縮減成四段。許多演奏家對樂曲作了各自獨特的處理和解釋。同時,該曲還博得國際友人的喜愛與讚揚。

  (六)民族樂器合奏

  《春江花月夜》譜例:

  民族樂器除了單奏之外,還可以多種樂器合奏。其中,合奏曲目中比較出名的當屬《春江花月夜》。

  該曲原名為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會將其改編為民族器樂合奏曲,並改名為《春江花月夜》。樂曲旋律柔婉優美,節奏流暢多變,通過精巧細膩的配器,塑造了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展現出一幅幅色彩柔和、清麗淡雅、如詩如畫的春江月夜迷人意境。

  全曲共分十段,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八次變奏和尾聲所組成。各段音樂主題及標題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第8、9兩段音樂相近,都是對划船搖櫓的聲響和動態描寫。尾聲時,音樂在鑼鼓徐緩的節奏中輕柔而緩慢地弱下來,在一聲輕柔縹緲的大鑼聲中結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