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 四、行動研究法評價標準及其案例分析

四、行動研究法評價標準及其案例分析

2024-08-14 20:40:21 作者: 王彩鳳 莊建東

  (一)行動研究法的評價標準

  行動研究對於解決實際問題有著突出的作用,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10]

  第一,研究是否真正有利於發展和改善當前的教育現實,是否真正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或者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思路。

  第二,研究是否確實達到了將教育實踐者帶入並主導研究的狀態,是否真正引發了把自己作為研究者而非被動研究者的興趣,是否真正提高了自己從事研究的自信與勇氣。

  第三,研究是否符合倫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整個研究的設計和資料收集的方法是否得當,研究者對研究計劃的調整與改變是否及時合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第四,研究是否幫助研究者建構起新的知識,是否加深了他們對實踐的了解,提升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讓他們親身體驗到了民主和諧的工作氛圍。

  (二)行動研究案例及分析

  行動研究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按照行動研究參與者的結構分為獨立行動研究、小組行動研究和聯合行動研究。其中的聯合行動研究規模範圍較廣,涉及問題及步驟比較繁雜,須由有經驗的研究者主持設計與領導實施。這裡僅介紹較低層次的,即比較簡易實用的、由教師開展的獨立行動研究的案例與分析,僅供參考。

  案例:關於減少幼兒打人行為的研究[11]

  某幼兒教師班上有一名男孩經常打人,或擾亂別人的活動,使教師十分傷腦筋。於是,該教師決定開展一個行動研究,嘗試或探討降低該幼兒打人頻次的有效辦法。她可以根據該幼兒的情況和特點,參照有關理論和文獻制定出1~2個認為是最合適的措施,然後逐一進行實驗,觀察效果。假定她決定採用獎勵的辦法,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周:觀察該幼兒行為共5天。每天在自由遊戲時間內請助手用時間抽樣法每隔10分鐘觀察記錄該幼兒的打人行為,作為行為基線(A)記錄在圖10-4內(觀察開始之前,教師就應預先準備好該記錄圖表)。從圖10-4可以看出,這周內,該幼兒的打人頻次基線全距為每小時9~12次。

  圖10-4 兒童行為變化記錄圖

  第二周:施行實驗處理(B):每小時如無打人行為就給一個獎品(該幼兒喜歡的小玩意兒或吃的東西)。同時,依然按照第一周的方法觀察記錄打人頻次,連接諸點,作頻次曲線圖,看處理是否有效。從圖10-4中顯然可見,該幼兒的打人頻次降到每小時1~6次。

  第三周:停止處理,看有關因變量是否恢復到基線(A′)。從圖10-4中可見,停止給獎品後,打人頻次又升高至每小時7~10次。

  第四周:再次實施以相同的處理(B′),再測定因變量,如有改進,則可有充分證據說明處理(B)有效。記錄圖顯示當重複對不打人行為加以獎勵時,打人頻次有顯著下降。如上圖所示:幼兒的行為因為教師採取的行為策略而在四個星期內有了明顯的變化,這表明,獎勵的辦法對降低該幼兒打人頻次有效果。然而,教師不可能永遠這樣用給獎品的辦法使幼兒不打人,於是,該教師逐漸加長給獎品的間隔時間,從1小時內不打人,增加至2小時、3小時、半天、1天,甚至1周。或者不定時給予獎勵,使幼兒無法預期獎勵時間。再後來逐漸用言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進而逐漸增加言語獎勵的間隔時間等。這樣,該幼兒的打人行為就可以比較穩定地減少。

  案例分析:

  這是一項針對如何控制幼兒行為的行動研究案例。研究者是一名幼兒教師;研究問題來自於研究者平日的教育實踐:班上的一名幼兒經常打人,給同伴帶來傷害,造成班級秩序的混亂,令教師感到苦惱;研究目的在於控制、減少該幼兒的不良行為,避免同伴受欺負,使班級秩序穩定和諧;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採用准實驗方法(具體內容參見第五章)中的ABAB循環法。具體行動過程,在研究開始前,研究者通過研習有關理論、閱讀文獻選定了幾種干預幼兒行為的措施,經過預先的試行,最後確定以獎勵作為核心干預措施。以四周為一個研究時段,進行實驗處理(如案例中所述)。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很好地運用了觀察法:以時間取樣記錄幼兒的打人行為出現的頻次,並以此為依據繪製了幼兒行為變化圖。通過圖表中反映出來的幼兒打人行為頻次的變化曲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項行動研究的效果。

  本章小結

  行動研究是近些年來在教育研究領域比較受關注的融教育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教育研究活動。本章對行動研究法的定義、特徵、類型與適用範圍和基本模式進行了闡述,特別是對行動研究實施的方法與要求作了具體的介紹。並對行動研究在學前教育領域的應用中的意義、適用的研究課題和注意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以期能夠給大家在學前教育活動開展行動研究中提供支持和幫助。

  思考與練習

  1.行動研究的定義、特點是什麼?

  2.談談行動研究的類型與適用範圍。

  3.行動研究法的基本模式是什麼?

  4.結合實際談談幼兒教師為什麼要成為行動研究者?

  5.學前教育研究中進行行動研究應注意哪些問題?

  6.結合實習活動選擇一個適用於行動研究的課題,設計一個行動研究方案,並嘗試行動研究。

  閱讀導航

  在21世紀背景下,開展行動研究能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有關專家學者積極地引領教師們踏上行動研究的航程。北京大學的陳向明教授編寫出版的《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參與式方法培訓指南》(上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書中詳盡地介紹了參與式培訓的組織方法,並收集了210個培訓活動案例供讀者參考。參與式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推崇的一種教育和培訓方法,強調調動學習者的已有經驗,與同伴平等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以提高批判反思意識和自主發展能力。本書對參與式方法的理論基礎、基本原則、操作要求等進行了探討。本書的特點是內容豐富,圖文並茂,語言簡潔明了,活動可操作性強,可以給教師開展行動研究提供生動的培訓實例和閱讀資料。

  [1] 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張民生:《對普教科研的體會與認識》,2007年11月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立項課題負責人國家級科研培訓會上的專題報告。

  [2] [美]威廉·維爾斯曼著,袁振國譯:《教育研究方法導輪》,194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3] 鄭金洲:《行動研究:一種日益受到關注的研究方法》,上海:上海高教科研,1997(1)。

  [4]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450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5] 楊愛華:《學前教育科學研究》,258頁,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6] 葉讕:《學校教育研究方法》,247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 王堅紅:《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172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 施良方:《中學教育學》,504~507頁,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9] 劉晶波:《學前教育科學研究》,387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 劉晶波:《學前教育科學研究》,385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1] 王堅紅:《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170~172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