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第2版)> 四、學前兒童一日生活各環節的衛生要求

四、學前兒童一日生活各環節的衛生要求

2024-08-14 20:22:58 作者: 張蘭香 潘秀萍

  (一)晨(午、晚)檢

  在兒童早晨起床或入園時,中午起床及晚間入睡前(寄宿制幼兒園),應通過一問、二摸、三看、四查進行健康狀況的觀察。如兒童入園時,要詢問有無發熱、咽痛、咳嗽、腹瀉等症狀,是否接觸過傳染病患者;摸摸他們的額頭、頸部、手心是否發燙,腮腺及淋巴結是否腫大;看看他們的神態、口腔、眼、皮膚等有無異常;查看他們口袋裡有無不安全的東西,如紐扣、圖釘等。

  在觀察中如發現兒童身體不適,應量量體溫,發現可疑傳染病者,應立即隔離觀察(參見本書第七單元第五課)。

  (二)進餐

  1.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1)飲食要定時定量。

  兒童要安頓吃飽。一般兒童要做到一日三次正餐,上午、下午各加餐一次。年齡大點的兒童,上午的加餐可以取消。每天按一定的次數和間隔時間吃飯,天長日久,兒童就會形成正常的飲食習慣。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支配下,消化器官會有規律地進行活動,在每次吃飯前就做好了生理和心理的準備,到接近吃飯的時候,就會自動分泌消化液,產生飢餓感和食慾。若兒童不定時吃飯,經常吃零食,胃裡不斷存留和消化食物,胃腸道得不到休息,到了該吃飯時沒有食慾,時間長了會影響兒童的健康。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吃飯除了要定時,還要定量。特別是要防止兒童愛吃的食物吃得過飽,不愛吃的食物吃得過少,以致饑飽不均,這樣易造成胃腸道消化功能的紊亂。

  (2)要細嚼慢咽,不狼吞虎咽。

  食物被咀嚼得是否充分,會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對蛋白質食品特別是肉類,咀嚼不充分,則消化吸收率明顯降低。被充分咀嚼的食物能與唾液融為一體,並把食物中味覺物質溶解出來,能使兒童品嘗出食物本身豐富的滋味,使食慾得到充分的滿足。充分地咀嚼可以向飽中樞頻頻發出刺激信號,以避免出現過飽的狀態,此外咀嚼還能增進口腔,特別是牙齒和齒齦肌肉組織的健康。因此,兒童在吃飯時要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吃快,而吃湯泡飯、水泡飯,食物未被充分咀嚼就咽下去了;有的保教人員為了節省時間,催促孩子快吃,吃得慢的孩子有時會遭到訓斥,這樣不僅捨棄了咀嚼的好處,還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不利於兒童的消化吸收。

  (3)要精神集中,不要邊吃邊玩。

  食物的色、香、味對引起兒童的興趣十分重要,進食和消化的過程需要中樞神經系統的協調和調節。有的孩子喜歡在吃飯時說話,有的孩子邊吃邊看畫報或電視,這樣就不能感受到食物的色、香、味,也不利於中樞神經系統對進食過程的調節。要為兒童創造安靜、愉快、有次序的環境,在吃飯時,成人不說與吃飯無關的話,飯前不要讓孩子玩得太興奮。有時孩子吃得少一點,也不要勉強他們多食,過多的干涉,反而會引起厭食,更不能在吃飯時責備孩子,要讓他們集中精力進食。

  (4)愛吃各種各樣的食物,不挑食、不偏食。

  有些兒童愛吃甜食、零食,如蛋糕、糖果、巧克力等食物,不愛吃豆製品、一些蔬菜等。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健康,而且一旦形成固定的口味,長大成人後也難以適應多樣化的膳食。

  由於兒童的「受暗示性」「模仿性」,大人在飲食上的習慣和言行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在孩子面前,大人不要講諸如「我不愛吃……」之類的話,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先入為主,就可能對某種食品產生反感,不愛吃這種食物了。有的家長太嬌慣孩子,吃飯的時候,好像是在「求」孩子吃飯,百依百順,姑息遷就,這樣也會助長孩子偏食的毛病。

  (5)要向兒童講道理,鼓勵他們好好吃飯。

  要經常向兒童講道理,用語言引導他們,增加他們的食慾,並隨時糾正他們在飲食上的不良習慣,如進餐時經常問問孩子今天吃的什麼?還可告訴孩子飯菜的名稱、味道等,然後表示出非常想吃的意思,鼓勵孩子吃。

  資料連結

  寶寶的進餐習慣是父母培養的

  孩子飲食不良習慣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沒有科學地餵養孩子。如有些孩子1歲多就能自己拿匙熟練地吃飯了,而有些孩子快上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吃飯!而這個責任不在孩子而在於父母。所以,抓住培養孩子飲食好習慣的時機和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專家認為,1~3歲的孩子願意自己做事,不願按成人意見辦事,但喜歡模仿別人的動作。心理活動受來自外界的影響,是被動的一種行為。表現在進食方面,喜歡自己吃飯,用自己固定的碗和餐具,坐在固定的位子上吃。父母應投其所好,給孩子專用碗筷,專用吃飯桌凳,讓孩子養成在這種氛圍中吃飯的習慣。

  2.就餐衛生

  兒童的就餐環境應安靜愉快,保持良好秩序,必要時還可播放輕音樂。環境嘈雜紊亂,情緒興奮緊張,會抑制攝食中樞而影響消化吸收。給兒童提供的桌、椅及餐具要符合他們的特點。進餐時不處理問題,以使孩子心情愉快。

  每餐開始時先供給的應是兒童不太喜歡的食物,然後再供給其他食品,因為在飢餓時容易接受他原先不熟悉或不喜歡的食物。一次送到孩子面前的食物數量最好要比他攝取量少,不夠可以讓他再要,這比一下子就端出一大碗,使他沒吃之前就感到無法對付要好得多。兒童在吃飯前要洗手;吃飯時要細嚼慢咽;掉在地上的食物不要撿起來再吃。

  一般情況下,兒童到了3歲的時候能自己使用筷子,不需要別人幫助,自己獨自吃飯約在3歲半的時候。當孩子可以自己進食時,父母不應再餵了。

  水果應安排在飯後吃,空腹最好不要吃。雖然果皮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但果皮中殘留的農藥量比果肉中高2~10倍,而且用水是洗不掉的。為了防止農藥對身體的危害,在吃蘋果、梨、桃等要洗淨後再削皮;吃廣柑、柚子一類的水果要先洗淨,然後再剝皮;像葡萄、草莓一類的水果,可以用高錳酸鉀水浸泡,在用清水沖洗乾淨。削好皮的水果最好馬上吃,若放置過久,一些成分將會被空氣氧化。

  (三)睡眠

  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神經細胞容易發生疲勞。而正常的睡眠是大腦皮層廣泛抑制的結果,在皮層抑制的情況下,皮層細胞的功能損耗得到恢復,可見,睡眠是一種保護性機能,能保護皮層細胞免於功能衰竭。不僅如此,睡眠時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減弱,骨骼肌張力降低,心率變慢,血壓下降,呼吸變慢,生長素分泌增加,對促進生長發育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保證兒童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一天的疲勞,保證高級神經系統的正常機能,使他們在學習或遊戲時頭腦清醒、精力充沛、記憶力好。

  兒童的睡眠時間,應隨年齡和健康狀況而異。年齡小體質弱的兒童睡眠時間需相應延長,3~4歲每天需要12~13小時,5~6歲每天需要11~12小時。

  睡眠不但要有足夠的時間,而且還要有一定的質量,為此,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良好的睡眠環境

  睡前應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室溫保持在16℃~18℃;兒童睡眠環境要安靜,安排兒童睡眠時動作要輕,態度要和藹,要求兒童動作也要輕;睡眠時蓋被要鬆軟,應根據季節更換蓋被,一般10月後換厚被,5月換薄被,夏季換毛巾被;午睡應脫衣或脫掉部分衣服,內衣要乾淨,柔軟並寬鬆適度;枕頭長度大致與肩寬相同,寬與頭長相同,不宜過高或過低,否則會影響血液循環。

  2.營造溫馨的睡眠氛圍

  睡前不要讓幼兒從事過度興奮的活動或太緊張的腦力勞動;不要長時間看電視,更不要看驚險的電視節目;不大聲斥責兒童,可進行講故事、溫和地談話等安靜、有趣的睡前活動,安撫幼兒情緒;就寢時間一到就關燈,讓房間變暗(可保留夜燈),以便讓幼兒情緒穩定,安靜愉快地入睡。

  3.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按時入睡,睡得好,按時起床;要有正確姿勢,雙腿彎曲,向右側臥睡,這樣不僅能使全身肌肉得到最大限度的鬆弛,不致壓迫肝臟、心臟,還能幫助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腸輸送;用鼻呼吸,冬季要掖好被子,不露肩,不蒙頭睡覺,不睡沙發床等;自己整理床鋪、被褥,按順序穿脫衣服、鞋襪,衣服脫下後不亂堆亂放,有次序地疊整齊,放在固定的地方。

  4.父母要以身作則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許多年輕人睡前玩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入睡的時間越來越晚,對於有孩子的年輕父母來說,這種生活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養成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習慣。所以,為人父母者要注意以身作則。

  5.幼教工作者要合理組織兒童的睡眠

  幼教工作者在組織兒童睡眠前,應提醒兒童不要把小玩具或撿拾的小物品帶到床上玩,以免影響睡眠或發生危險。對於個別吵鬧、調皮的兒童要給予特殊的照顧,避免大聲訓斥。組織睡眠時,動作要輕柔。睡眠前,幼教工作者應在臥室巡視觀察,了解兒童的睡眠情況,隨時糾正和處理睡眠中所出現的問題。

  資料連結

  睡眠與生長激素的分泌

  俗話說「睡得好,長得快」,這話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促進身體長高的生長激素與睡眠有密切關係。有研究表明:人體生長激素的分泌一天24小時內是不平衡的,80%的生長激素在人睡眠時分泌,特別是處於快速生長期的孩子,這個階段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夜間分泌的生長激素是白天的3倍以上。生長激素分泌受睡眠質量影響,在入睡初期的深度睡眠時分泌最多,血液中生長激素的濃度達到最高峰。如果睡眠受到干擾,睡眠質量不高的話,生長激素的分泌就會減少,身高的增長也有可能受到影響。且睡眠時脊柱、雙腿、關節的骺軟骨全部處於放鬆狀態,擺脫了身體的壓迫及重力的影響,可以自由伸展,有利於骨骼的發育。為此,專家建議,學前兒童睡覺最遲不能超過晚上9時,一般以晚上8時前睡覺最為適宜。這樣,既保證了充足的睡眠,又不會錯過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期。所以,要使兒童長得快,充足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

  (四)盥洗

  盥洗不僅能使皮膚保持清潔,還能增強皮膚的抵抗力,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是維持自身健康和培養自我服務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良好的盥洗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其中包括早晚及午睡後用流水和香皂洗淨身體的裸露部分;飯前、便前、便後、手髒時能主動洗手,隨時保持清潔;飯後漱口,早晚刷牙,按時剪指甲;晚上洗腳、洗屁股,定期洗頭、洗澡;洗臉、洗手的方法要正確;要有專用的毛巾、漱口杯等。

  幼教工作者要教給新入園兒童正確的洗手、洗臉方法,並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好兒童的盥洗工作,即使是大一些的兒童,在新學年開始時,教師也應再次示範和要求,以鞏固正確的方法。

  (五)如廁

  培養兒童按時排便的習慣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耐心進行。

  對於小班的兒童,首先應教給他們用語言來表達要大小便的欲望,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如何坐盆或蹲坑,使他們逐漸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開始培養時,可讓兒童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蹲坑或坐盆,以便形成條件反射,但時間不宜過長,一般5分鐘左右。對於沒有在規定時間排便的兒童,一定不要訓斥,要有耐心,逐漸培養他們,直到習慣養成為止。

  幼教工作者不僅要負擔培養兒童定時大小便的任務,還要觀察了解排尿、排便的情況,以便及時發現疾病,及早採取措施。

  (六)上課

  上課的時間應安排在每天精力充沛的時間段內。如果上課時間過早,兒童匆匆忙忙入園而引起的情緒緊張是一種精神刺激,使兒童過度興奮而不易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繼而又容易發生疲勞,影響學習效果。從大量的觀察資料中看出,兒童上課在早飯後半小時開始為好。每節課持續時間應根據不同年齡的主動注意時間而規定。年齡越小,其興奮不宜集中,注意力不持久,主動注意時間越短。3歲的兒童主動注意時間為7分鐘。一節課的時間可比主動注意時間長一些。因此,我國幼兒園的上課時間和次數如下:小班每天1節,10~15分鐘;中班每天2節,每節課20~25分鐘;大班每天2節,每節25~30分鐘,大班末期可適當延長5分鐘。教師應嚴格掌握時間。

  上課環境要乾淨,並有良好的通氣換氣設備,保證室內空氣清新,同時光線要充足。另外,上課時,還要培養兒童坐、立、行的正確姿勢,注意保護兒童的視力。

  (七)遊戲和戶外活動

  兒童應有較多的戶外活動時間,戶外活動能使幼兒獲得充足的陽光,享受新鮮空氣,並利用各種自然條件的變化,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疾病,特別是呼吸道的疾病,促進兒童體力和智力的發育。夏天大部分時間應在戶外活動,春秋季節每天應不少於3~4小時,冬季每天不少於2小時。遊戲和戶外活動可適當結合。

  此外,戶外活動還應注意選擇場地,注意安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