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第2版)> 一、常見意外事故及其處理

一、常見意外事故及其處理

2024-08-14 20:22:22 作者: 張蘭香 潘秀萍

  (一)小外傷

  1.皮膚擦傷

  幼兒奔跑、跳躍、追逐時,很容易跌倒蹭破皮膚,造成皮膚擦傷,尤其夏季更為常見。蹭破皮膚後,應先觀察幼兒傷口的深淺和污染程度。若傷口較淺,僅蹭破表皮,沒有出血,只需將傷口處的泥沙清洗乾淨;若傷口較深,有出血,說明傷口已涉及真皮層。此時應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清潔傷口,再用碘酒自傷口內向外消毒,然後使用酒精脫碘,處理後如不再出血,不用包紮;若出血較多,傷情較重,加壓包紮後送往醫院治療。

  2.刺傷

  帶刺的花木、木屑、竹屑刺入皮膚,可造成刺傷。刺傷時疼痛劇烈。

  若竹刺、木刺未完全扎入皮膚,尚有一部分暴露在外面,應立即取出。具體做法是:先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清洗傷口,然後用消過毒的鑷子或針順著刺的方向把刺全部拔、挑出來,不應有殘留,擠出瘀血,再用酒精消毒傷口。

  若刺完全扎入皮膚或指甲,難以拔除,應送醫院處理。

  3.切割傷

  

  幼兒削鉛筆、做剪紙或觸摸摔破的玻璃器皿,都可能出現手或皮膚被劃破的現象,造成切割傷。

  出現切割傷時,傷口較整齊,出血量較多。具體處理辦法是:先用無菌紗布按壓傷口止血。然後沿著傷口用75%的酒精由內向外消毒,最後敷上無菌紗布,用繃帶包紮。

  若為玻璃器皿扎傷,應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用鑷子清除碎玻璃片,消毒後加壓包紮。

  4.鈍挫傷

  幼兒玩沙包時,沙包擊中皮膚;或身體撞擊在堅硬圓滑的物體上,皮膚未破,傷處發青發腫,出現內部出血,造成鈍挫傷。

  處理辦法:

  第一,不宜揉搓傷處,宜局部冷敷止血。一天後改為熱敷,改善傷處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瘀血吸收,減輕表面腫脹。

  第二,用七厘散或活血止痛散調敷傷處。

  第三,受傷部位限制活動。

  第四,頭、胸、腹部鈍挫傷,可依傷者神志、面色、表情判斷病情輕重。疑有顱腦和內臟損傷,立即送醫院治療。

  5.擠壓傷

  幼兒的手指經常被門或抽屜擠傷,重者甚至會造成指甲脫落,疼痛異常,應及時處理。

  處理辦法:若無破損,可用冷敷,起到止血和減輕痛苦的作用,不需消毒;疼痛難忍時,可將受傷手指高舉過心臟,緩解痛苦;若有出血,應消毒、包紮、冷敷;若指甲掀開或脫落,立即去醫院治療。

  6.扭傷

  幼兒從高處跳下,常扭傷踝部。

  處理辦法:首先應判斷有無骨折或脫臼。若無骨折或脫臼,宜先冷敷,限制傷肢活動,一天後改用熱敷或按摩,舒筋活血;若有骨折或脫臼,宜平穩、迅速地送往醫院診治。

  (二)異物

  1.鼻腔異物

  幼兒無意中常將小物件塞入鼻孔,如豆粒、果核、橡皮等。異物造成鼻塞,影響呼吸,還會引起鼻腔炎症,甚至異物下行引起咽喉、氣管異物。發現後應及時取出,否則危害甚大。

  取出異物的方法是:囑幼兒深吸一口氣,保教人員用手堵住無異物的一側鼻孔,用力擤鼻,異物即可排出。若異物未取出,切不可擅自用鑷子夾取,否則會將異物捅向深處,甚至落入氣管,危及生命。出現該種情況應馬上去醫院處理。

  2.咽部異物

  咽部異物以魚刺、骨頭渣、棗核等較為多見。異物大多扎在扁桃體或其周圍,引起疼痛,吞咽時疼痛加劇。咽部異物最好用鑷子取出,切不可採用食醋或大口吞飯的辦法,否則會使異物越扎越深,出現危險。若無法取出,應立即送醫院處理。

  3.喉、氣管異物

  生活中可能會發生以下情況: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外公外婆家吃飯,孩子特別開心。吃飯的時候孩子不停地說話,一不小心,飯菜卡在了喉嚨里,憋得小臉通紅。外公外婆嚇壞了,又是拍又是摳,好不容易才把飯菜掏了出來,一家人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幼兒於進食時或口含小物體嬉戲、哭鬧時,就可能將食物或小物體吸入喉部或氣管內,五歲以下幼兒多見。異物以花生米、西瓜子、豆粒為多。

  異物進入喉部、氣管,立即引起嗆咳、聲嘶、面色青紫、呼吸困難。

  處理辦法:對較小幼兒,宜速將其抱起,頭低腳高,拍背。經上述處理,有時可使夾在喉部的異物咳出,試用上法無效,速送醫院急救。對較大幼兒可採用海氏衝擊法,救護者可從後方摟住幼兒腰部,用大拇指的背部頂住幼兒上腹部,間斷地向上、向後,衝擊性推壓,促使橫膈肌擠壓肺部,產生氣流,將進入氣管的異物衝出。試用上法無效,速送醫院急救。

  圖8-1 拍背法操作示意圖

  圖8-2 海氏衝擊法操作示意圖

  4.眼內異物

  大風天氣,常有沙子或小飛蟲入眼,造成眼內異物。

  取出眼內異物的具體方法是:讓幼兒輕輕閉上眼睛,切不可揉搓眼睛,以免損傷角膜。操作者清潔雙手。若異物粘在瞼結膜表面,可用乾淨柔軟的手絹或棉簽輕輕拭去;若嵌入瞼結膜囊內,須翻開眼皮方能拭去。

  若運用上述方法不能取出,幼兒仍感極度不適,有可能是角膜異物,應立即去醫院治療。

  5.外耳道異物

  外耳道異物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物異物,如小飛蟲;另一種是非生物異物,如幼兒玩耍時塞入的紐扣、豆類、石塊等。

  外耳道異物可引起耳鳴、耳痛、外耳道炎症及聽力障礙,應及時取出。

  取出的方法是:若外耳道異物為小昆蟲,可用手電筒照射幼兒外耳道,或吹入香菸煙霧將小蟲引出來,若不見效,速上醫院。

  若外耳道異物為非生物異物,可用傾斜頭、單腳跳躍的方式,將異物彈出,若無效,應去醫院處理,切不可用小棍捅、用鑷子夾,以免造成外耳道和鼓膜損傷。

  (三)動物咬傷

  動物咬傷主要包括狗咬傷(症狀及預防處理詳見第七單元)、蛇咬傷、蚊子叮傷和蜂蜇傷等。

  1.蛇咬傷

  被蛇咬傷時,常常難以辨別其是否有毒,所以生活中蛇咬傷均按毒蛇處理。

  處理辦法:

  第一,綑紮傷口上方(距傷口5厘米處),阻止蛇毒擴散。

  第二,以傷口牙痕為中心,用刀片劃個十字切口,用力擠壓傷口,使毒液通暢流出。用淡鹽水沖洗傷口。沖洗多次後,將結紮的帶子放鬆,送醫院進一步治療。

  第三,口服解毒藥(如季德勝蛇藥),同時將藥片用溫水溶化後塗於傷口周圍。

  2.蚊子叮傷

  夏季多見。被蚊蟲咬傷時要阻止幼兒搔抓,並用蚊不叮、防蚊花露水、綠藥膏、清涼油、酒精、氨水等塗於患處即可。

  3.蜂蜇傷

  第一,黃蜂(馬蜂)蜇傷。先用橡皮膏將皮膚中的刺粘出來,再將食醋塗於患處(因黃蜂毒液為鹼性)。

  第二,蜜蜂蜇傷。同樣先用橡皮膏粘出皮膚中的刺,再將肥皂水、淡鹼水塗於患處(因蜜蜂毒液為酸性)。

  (四)頭部摔傷

  幼兒玩耍或從高處跳下時摔傷頭部,在男童中並不少見。摔傷後,保教人員應該:

  第一,若有出血,用清潔紗布輕輕按壓傷口,迅速送往醫院。

  第二,若摔傷後未見出血,但患兒有意識喪失,且摔傷後有噁心、嘔吐現象,頭部疼痛劇烈,或者有抽風、麻痹、言語障礙,均應立即送往醫院急救。

  (五)眼外傷

  1.穿通傷

  針刺或鐵絲、小刀、毛衣針劃傷眼睛,可使眼球部分破損或完全破裂。若完全破裂,則會造成眼穿通傷。逢年過節放鞭炮,爆炸的衝擊力也往往造成眼球的嚴重震盪和穿通傷。眼穿通傷時,傷眼眼內組織脫出,有水樣物流出。此時可用無菌紗布或乾淨的毛巾覆蓋眼睛,但不必取出已脫出的眼內物,也不應用力壓迫眼球,否則會致眼內物流出,導致傷眼失明。宜迅速冷凍傷眼,並送醫院急救。

  2.眼鈍挫傷

  被彈弓子打在眼上,被足球、土塊、木塊擊中眼球,可致眼鈍挫傷。眼球受到撞擊,會出現視網膜震盪、出血。可用濕毛巾冷敷,減少眼內出血,後速送醫院。

  3.酸鹼、生石灰燒傷

  若酸鹼、生石灰不小心濺入眼內可燒傷眼睛。一旦發生,要爭分奪秒,若為生石灰燒傷,應將沒有溶解的生石灰粒輕輕摳出,不要損傷角膜,然後跟酸鹼燒傷一樣,就地用大量清水沖洗眼睛。沖洗時,須扒開上下眼皮,保證眼內各個部位都沖洗到,不留死角。但需注意不要讓沖洗出來的水流入健眼,以免造成新的損傷。

  (六)暈厥

  天氣過於炎熱,未進早餐引起低血糖,或站立過久、疼痛、精神緊張,均可使大腦短時間出現供血不足,引起暈厥。暈厥發生前,病兒多有短時間的頭暈、噁心、心慌、眼前發黑、四肢發涼、出冷汗症狀,隨即摔倒在地。

  處理辦法:讓病兒平臥,鬆開衣領、腰帶,頭部略放低,腳略抬高,改善腦部供血,不長時間即可恢復。病兒清醒後,可適當補充熱的糖鹽水或熱飲。

  圖8-3 暈厥的處理

  (七)驚厥(抽風)

  幼兒驚厥的原因很多(詳見本書第七單元),表現通常是突然性意識喪失,頭向後仰,眼球凝視,口唇青紫,呼吸微弱,四肢及面部抽搐,持續時間不等,可短至1分鐘,長至幾十分鐘。發生驚厥後,保教人員不可驚慌、大聲呼叫或拍打幼兒。

  處理辦法:

  第一,讓病兒側臥,便於及時排出分泌物,防止異物入氣管。

  第二,鬆開衣領、褲帶,保持血液循環通暢。

  第三,將毛巾或手絹擰成麻花狀放於上下牙中間,以免咬傷舌頭。若病兒牙關緊閉,不可硬撬。

  第四,隨時擦去痰涕。

  第五,針刺或指壓人中穴止抽。

  第六,若有高熱或上述處理後抽風不止,速送醫院救治。

  (八)中暑

  夏季天氣過於炎熱,或日光長時間照射幼兒頭部,可致幼兒中暑,出現頭暈、耳鳴、眼花、口渴甚至昏迷。

  處理辦法:

  第一,將病兒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其衣扣,讓其躺下休息。

  第二,涼毛巾冷敷頭部,用電扇或扇子扇風,助其散熱。

  第三,給病兒口服人丹、十滴水。

  第四,給病兒喝一些清涼解暑的飲料。

  注意:炎熱的夏季幼兒戶外活動時間應避開上午十點半至下午兩點半。炎熱季節幼兒可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遊戲儘可能放在樹蔭或屋檐下進行,避開陽光的直射。同時教師應提醒幼兒多喝水。

  (九)凍傷

  冬季高發。幼兒凍傷多為輕度,常見於手、足、耳郭、面頰部位,局部紅腫,遇熱發癢。可將凍傷藥膏塗於凍傷局部,並要注意保暖,經常對易凍傷部位進行揉搓、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凍傷癒合。

  重度凍傷,局部皮膚呈紫黑色,腫脹,有水皰。處理時應注意保暖,不要弄破水皰,但不能用熱水燙,也不能用火烤,應送醫院處理。

  (十)燙(燒)傷

  接觸熱油、熱粥、開水、熱蒸汽、生石灰、化學藥品如硫酸等,均可造成燙傷。

  根據燙傷的深淺,可將燙傷分為三度:一度:僅傷及皮膚表皮層,創面極小,局部紅腫、灼痛,但無水皰。二度:傷及表皮和真皮兩層,受傷面積較大,局部紅腫,有水皰,疼痛劇烈。三度:受傷面積大,涉及面廣,常傷及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肌肉四層,甚至會傷及內臟器官。

  處理辦法:

  第一,迅速去除被燙傷物浸透的衣物。如身上還粘有熱粥、熱菜和生石灰等,要輕輕拭去。

  第二,一度燙傷,可在局部塗燙傷藥膏如:獾油、京萬紅、清涼油等,3~5天可痊癒,不留瘢痕,有輕度色素沉著,可吸收。

  第三,二度燙傷,用乾淨的紗布、毛巾覆蓋創面,切勿弄破和擠壓水皰,也不可在創面塗草木灰等不潔之物,將病人平穩送入醫院治療。

  第四,三度燙傷時,除乾淨的毛巾紗布覆蓋創面,不能弄破和擠壓水皰外,若燙傷面積大,病人煩躁口渴,可少量多次給淡鹽水飲用,速送醫院處理。

  (十一)電擊傷

  小兒玩弄帶電電器,或雷電天氣在樹木或高大建築物下避雨,均可造成電擊傷。

  觸電輕者,全身發麻,重者可出現燒傷,更重者電流通過心臟,引起心跳、呼吸驟停,危及生命。

  處理辦法:

  第一,切斷電源。救護者應冷靜分析現場情況,選擇安全合理的辦法,比如戴上棉布手套、穿上皮鞋、踩在塑料或干木板上,拉下電閘或用竹竿、長木棍將傷者身上的電線挑開。

  第二,對呼吸、心搏驟停者進行現場急救(措施: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具體操作要領見本單元常用急救術相關內容)。

  第三,有燒傷者,保護創面,待傷者呼吸心搏恢復後送醫院治療。

  (十二)煤氣中毒

  冬季室內採用煤爐取暖,或煤氣關閉不嚴外泄,常可導致煤氣中毒。

  中毒輕者,頭暈、耳鳴、噁心、眼花、胸悶、全身無力。中毒重者,呼吸困難,可出現呼吸心跳驟停,危及生命。

  處理辦法:

  第一,迅速打開門窗,將病人移至通風口或戶外,使其呼吸到新鮮空氣。

  第二,注意保暖,防止受涼。

  第三,呼吸心搏驟停者,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待呼吸心跳恢復後速送醫院。

  第四,注意不可給病人灌醋。

  (十三)誤服毒物

  有些小朋友好奇、好動。常將一些彩色藥片誤做糖豆服用,導致中毒。在農村,有些家庭藥品管理混亂,出現將農藥當成止咳糖漿給孩子灌服的現象。

  處理辦法:

  第一,催吐、洗胃,儘量減少有毒物質吸收。令患兒張大嘴,用筷子、匙柄或手指,刺激患兒咽部,引起嘔吐。反覆喝水、催吐,直至吐出物全為清水,方可結束。若發生地在醫院旁邊或距離很近,可將患兒送到醫院進行洗胃。

  第二,保護胃黏膜。當遇到一些腐蝕性較強的毒物,為保護食道、胃的黏膜,可使用麵糊、蛋清、豆漿、牛奶等洗胃,以達到保護胃黏膜的目的。若誤將碘酒當止咳藥服了,可用米湯洗胃。催吐後,吐出像藍墨水一樣的液體,反覆喝米湯再催吐,直至吐出物顏色消失為止。

  第三,毒物不清楚的情況下,急救的同時,要注意收集患兒吃剩的東西和嘔吐物,供醫生了解毒物性質,為進一步治療、解毒提供幫助。

  第四,若誤服毒物時間較長,毒物已吸收,應速送醫院,對症解毒。

  (十四)淹溺

  幼兒游泳或玩水不慎,可致淹溺。

  處理辦法:

  第一,利用現場一切條件,抓緊水上救護。

  第二,溺水者上岸後,觀察其一般狀況。若溺水者意識清楚、語言表達流暢,僅為體內進水,倒水就可以了。倒水時,救護者取半跪姿勢,讓溺水者匍匐在救護者的膝蓋上,使其頭部下垂,按壓其腹、背部,幫助溺水者將進入體內的水排出。也可就地取材,藉助木凳、牛、馬等物件的幫助,促其排水。

  第三,若患兒意識不清,口內有淤泥雜草,則應:①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內的淤泥雜草。②松解溺水者內衣、褲帶、領口、袖口。③若溺水者呼吸心跳已停,迅速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術。

  (十五)骨折與脫臼

  1.骨折

  幼兒在意外事故中使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而導致骨折。幼兒的骨折常伴有劇烈的疼痛,骨折的肢體失去功能,骨折處腫脹、畸形,複雜骨折除以上症狀外,還可合併血管、神經、肌肉損失的表現,如出血、骨折遠端以及肢體麻痹等。

  骨折的處理方法:

  固定傷肢、限制活動。如果患肢明顯畸形,可用手牽引患肢,使之挺直,然後加以固定。如有出血,應先包紮、止血,然後根據骨折的不同部位分別進行臨時固定。

  固定的方法如下: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就地取材,選擇長短、寬窄適合小兒的竹板、木棍、硬紙板等,用來作為夾板,墊上棉花或布類,先固定骨折的兩個斷端,然後固定上下兩個關節,露出手指或者足趾,以便觀察血液循環情況。如果指(趾)蒼白髮涼,說明固定得太緊,應放鬆繃帶,重新固定。如果沒有夾板或者其他代用品,可將受傷的上肢固定在胸部,將受傷的下肢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患兒經過妥善固定以後,應迅速送往醫院,在運送的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兒全身有無其他症狀。

  2.脫臼

  由於外傷、牽拉上肢或穿脫衣服用力過猛等原因常引起嬰幼兒脫臼。脫臼後,肢體變形,如常見的幼兒肩關節脫臼後,上肢就無法正常運動,局部疼痛並出現關節腫脹等現象。脫臼後可讓保教人員或醫生復位。

  資料連結

  學前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調查

  世界各國的調查顯示,學前兒童意外傷害最常見的類型有車禍、跌落、燒燙傷、溺水、窒息和中毒等。在我國,學前兒童意外傷害以跌傷、燒燙傷、交通事故和中毒為主。

  1.交通事故。發達國家,交通事故一直占據兒童意外傷害首位,受害者中,男性顯著高於女性。

  2.跌落。在幾種主要意外傷害中,意外跌落居非致死性傷害首位,學前兒童多見,其嚴重性在於常見、多發、後遺症率和致殘率高。

  3.燒、燙傷。熱粥、熱飯、熱菜、熱油、開水的燙傷最為多見,鞭炮、炸藥等危險物品爆炸也是屢見不鮮,酸、鹼、石灰燒傷和電灼傷也時有發生。

  4.中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煤氣中毒、過量食用營養品中毒近年在各地也都很多見。

  5.溺水與窒息。溺水者,男童多見,夏季高發。窒息的原因多種多樣,睡眠過程中的窒息,吃奶時造成的窒息,還有異物引起的窒息死亡,各個年齡都有發生。所以窒息造成的傷害也不容忽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