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

2024-08-14 19:21:32 作者: 余運英 等

  臨終關懷,讓每個老人帶著尊嚴離開

  一個人奔波勞苦一生,在人生臨近終點的時候,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候,在最需要人們關懷的時候,為何不能及時得到應有的關懷?上海市徐匯區康健社區首次設立舒緩病房,推出臨終關懷服務。

  黃阿姨,是康健社區衛生中心舒緩療護病房的最早受益人。6月下旬,她80多歲的老伴被診斷為肺癌晚期轉移入骨,剛從三級醫院轉出,老伴接連出現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兒子兒媳想盡孝心,無奈工作繁忙,基本靠黃阿姨一人照顧。出院三日,她聽聞家門口社區開辦了舒緩療護病房,抱著一絲希望來到中心。「我只想老伴最後的生命走得沒有痛苦,安寧一點。」經過護士的仔細評估,她老伴符合入院要求。黃阿姨心定了許多,「壓力不知輕了多少」。

  舒緩療護病房開辦不到三個月,僅11張病床,但康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易春濤沒想到社會效應如此好。記者來到位於中心住院樓頂樓的舒緩療護病房,溫馨淡雅的棕色,一入眼便給人靜謐感覺。談話室內,院方周到地備了一台視頻電腦,以供病人與不在身邊的家屬溝通之用。走廊盡頭的關懷室內,迄今已送走7名晚期腫瘤病人。舒緩療護科負責人唐躍中說,「做舒緩療護這些天,錦旗比過去一年收的還要多。人雖過世家人卻感激,這種社會效應出乎意料。」就在前不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姑媽便在這裡走完自己96歲的一生。臨終前,她如往常般安詳,清醒地提出捐獻遺體的意願。而今,她的一對角膜已成功移植給他人。

  社區「從零開始」開設舒緩療護服務,硬體軟體籌備,皆要耗費工夫。早在三年前,康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未雨綢繆,派醫生護士前往國內外有經驗的地區學習取經。作為全市的「典型」,閘北區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臨終關懷服務,是他們學習的重要對象。然而,真正做起來,還要結合社區實際。

  病人需求量多、入院門檻難把握,是面臨的最大難題。在病區門前,入院標準中明確標有「功能狀態評分低於50分以下、有三級醫院腫瘤病史明確診斷」等條件。但白紙黑字的標準其實很難把握:有的病人進來沒幾天,走了;有的住了好幾個月,成了老「壓床」;有的待了段時間,還是決定去大醫院積極治療。由於病床數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舒緩療護預約已排滿,有6~7人在等候,還有更多病人因不符條件被婉拒。唐躍中說,「醫療資源有限,希望用到真正需要的臨終病人身上」。

  (資料來源:http://sh.eastday.com/m/20120827/u1a6813224.html)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