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學

2024-08-14 19:13:41 作者: 余運英 等

  老年人的主要人格障礙

  翟書濤教授指出:約7%的老年人患有人格障礙,其中以迴避型、依賴型和強迫型較多見。由此看來,人格障礙也是社區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它們雖然還不屬於心理疾患,但是嚴重的卻可以導致生活上的困難,或者給別人造成困擾。比如,過分的敵意、過分的依賴、過分的糾葛、過分的拘泥細節,等等,是人格特質的變化和人際溝通中出現問題的表現。人際障礙就是人格的異常,表現為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

  1.偏執

  絕大多數思想偏執、觀念固執、重複的老年人通常表現為:①思想狹窄,看問題片面。往往對自己已有的觀念估計過高,把自己掌握的有限知識、技能認為是「無價至寶」,必須要求別人接受。②在生活中絕大多數被評價為「老頑固」。他們最初往往給人以假象,誤認為他們堅毅頑強。其實,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百折不撓」、「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行為,在客觀上往往是不正確、不合理的「我行我素」。

  偏執的老年人習慣了的思想方法,會在大腦皮層上形成一個「惰性興奮中心」。當某種思想、觀念深深地紮根在頭腦里後,就會形成固定「模式」、「定型」,使得他們習慣於不用花費更多的腦力,養成一種習慣、定勢,於是習慣於老框框、老章法,圖省事,省腦筋。

  偏執的老年人通常都會表現出過分敏感、無端猜疑、妒忌心重、高估自己,對人要求過多、不信任別人、表情冷漠嚴峻、缺乏幽默。

  

  應該幫助偏執的老年人,因勢利導地使他們轉變成性格堅毅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在有限的餘生找到一個感興趣的、長久的為之奮鬥、忙碌的生活目標。幫助他們加強學習,提高修養,克服虛榮心理,培養高尚情趣;加強自我調控,善於克制自己;緊跟時代步伐,勇於接受新事物。

  2.冷漠

  有些老年人情感冷漠,主要的表現是:①從面部表情和身心狀態上看,缺乏生活活力,整日裡有氣無力,心靈空虛,自我封閉。這類老年人很多是因為心理上曾經遭受過挫折、打擊或創傷,於是心灰意冷,喪失了生活的樂趣,對人、對事都感到索然無味。因此,可以說,冷漠是一種對挫折的退縮式的心理反應。②心理上不適應。這是另外一種形態的情感冷漠,這類老年人有一種不由自主的強迫性病症的傾向。主要表現為,沒有任何特殊原因但卻失去對於生活的熱情,失去對社會和親人的關心,不聞不問,超然世外,持續地過著自認為「超然」的脫離現實的生活。他們逃避現實,離群索居。這類老年人一般智力和品德相當健全、成熟,他們並非整日裡內心惴惴不安、緊張不寧,只是心裡空虛,安於現狀,得過且過。

  一些病理心理學家的調查研究認為:「讀書學習法」可以使這類老年人「死灰復燃」,重新激起生命活力,重新振作起來;有助於克服心灰意懶、悲觀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悵惘、寂寞空虛等消極精神狀態,使他們充實、有勇氣、希望和力量,讓老年人生活有奔頭、有夢想,「大千世界,有夢想就有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對待同樣的挫折,有的老年人採取攻擊方式,有的採取逃避方式,有的則採取淡漠以至無情的方式。「淡漠」、「無情」似乎是對挫折漠不關心、甘心退讓、無動於衷,並無憤怒的情緒。事實並非如此,淡漠只不過是把憤怒暫時地壓抑下去,用「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已。這種間接的表達方式,是淡漠在一定程度上的「無言的反抗」、「消極的抗議」。

  3.焦慮

  老年人的焦慮主要有下述兩種表現:①在心理上,經常疑惑不解,惶惶不安,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引起他們猜測不寧,更有甚者擔心大禍臨頭、災難將至。老年人焦慮時會感到懼怕,而懼怕時也會感到焦慮,焦慮和懼怕相互伴隨著。這些老年人不能像正常的人那樣自如地適應生活環境,遭遇緊張的心理壓力時,會緊張、忙亂、喪失應付事變的能力。②在生理上,輕者長吁短嘆,重者會感到呼吸困難、過度換氣、胸悶、心悸、眩暈、頭昏、口角發麻、四肢異常。這些生理變化正是由於情緒過度緊張,使得大腦,特別是呼吸中樞過度敏感,以及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感受性增高。

  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能妥善處理日常緊張事務的老年人,比起經常身處緊張狀態而又覺得精神壓力很大的老年人,其衰老速度要慢,壽命要長。因此老年心理學告誡老人們:在日常生活里,排除緊張狀態至關重要!

  如何幫助老年人消除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焦慮呢:①對期待性焦慮(預期焦慮)應漠然視之,不要總是念念不忘、耿耿於懷。不要過分地擔心那些即將發生的事件會出現最壞的結局,應抱「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盡力採取有效措施和辦法,或正面直觀,或迂迴躲避。②對真實性焦慮,例如,因寒冷、疲勞、麻木、便秘,等等所引起的焦慮,不要有過敏性或疑慮性的情緒擴延,要面對現實,針對性地解決處理。

  家庭、社區、社會聯起手來,對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給予照顧,對老人的心理困擾進行疏導,幫助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當務之急。

  4.厭煩

  厭煩是心理疲勞的一種情緒表現,因而,可以把厭煩稱為「精神疲倦」。引起老年人厭煩感的原因有二:

  (1)外在原因。主要指由於重複性的、單調性的、乏味性的生活內容所引起的精神不佳狀態。如果老年人生活單調乏味,天天重複著老一套模式,缺乏變化、缺乏興趣,往往會引起厭煩感。正如美味佳肴、遊覽勝地、奇妙書刊等,曾經使老年人感到新鮮、有趣的人和物,能激發興奮的外界刺激物,如果它們一再重複,也會引起心煩、不快的厭倦情緒。

  解決老年人因外在的、客觀的原因所引起的厭煩感,比較簡易可行的方法就是改變外在客觀的因素,轉變環境。改換起居生活的內容,厭煩感便會自動消除。

  (2)內在原因。有些老年人對生活缺乏活力,充滿無力感。產生無力感的原因有可能和身體的某些器官發生病變有關。但對身體健康的老年人來說,主要是因為:①由內發的情緒所引起;②有時可能因為對周圍環境所產生過敏性反應所致。比如,季節變化,照明強弱、通風設備或因氣溫、濕度等原因引起心理上的疲勞感覺。如果老年人所處的周圍環境陰暗潮濕、悶不通風、噪聲不絕……定會使他們心煩意亂、情緒煩躁、沉悶厭煩。甚至在秋雨連綿的黃昏時間,老伴在耳邊嘮叨不止,都會使老年人陷入厭煩深淵而不能自拔。

  以上眾多厭煩表現幾乎皆屬正常厭煩。如若從心理健康角度看,有些老年人的厭煩是由精神貧乏、內心空虛而引起。產生此種厭煩的生理機制是,由於大腦缺乏外界刺激而經常處於「休息」狀態。這類老年人應讓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用多種多樣有意義的、有趣味的事情來填補、充實內心感受。有位宗教先哲說得好「人們不僅要填飽肚子,還要填飽腦袋」。此類厭煩感和缺少期望有關,老年人應時時刻刻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讓大腦皮層上不斷地產生一個個興奮中心,使大腦處於激發狀態,處於精神振奮狀態,避免厭煩感,擺脫痴呆。臨床觀察證實:病情嚴重的老人,通常不會覺得厭煩,因為他們總是在期望病情好轉,早日痊癒;相反,病快治癒的老人,卻常常感到厭煩。

  5.倒退

  倒退是指老年人病態性的「返童現象」。這種「返老還童」不是正常的童心未泯,不是精神狀態仍舊保持天真無邪的童心,而是心理水平倒退到了兒童時代。

  「返老現象」就是心理上的倒退現象,它是一種無意識的(不自覺的)心理防禦機制。一般情況大都是在焦慮、緊張或不滿的情境下,行為活動部分地,或象徵性地倒退到低一級的幼稚反應模式,目的就是逃避解決所面臨的實際棘手問題,或者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重視、同情與關懷。

  老年心理研究專家指出,人過65歲以後,大約有70%的老年人,由於精神衰老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人格變異。主要表現是:①有些老年人說話幼稚、嗲聲嗲氣,舉止輕率、搔首弄姿,缺乏自製、任性胡來,爭吃爭喝、以我為主,喜怒無常、無理取鬧……;②有些老年人遇事反應遲鈍、好刨根問底,稍不稱心就發脾氣。

  有的專家把以上這種現象稱之為「第二次兒童期」,即日常生活中常說的「老小孩兒」。「老換小,老的成了小的」,這種情況女性多於男性。

  「返童現象」是老年人對挫折、對老年生活不適應的一種消極表現,是一種心理上的適應障礙。有些老年人由於種種個人慾求受到阻抑,心理上感到緊張不安,他們會退回、復歸到一種比較不成熟的心理水平,用來保存個人安全感。他們如果不能設法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困境和疑慮,便有可能採用青少年或兒童的策略、手段或慣用伎倆,例如哭鬧、喊叫、撒嬌、抗議、出走……去應付面臨的問題。

  老年人的「返童現象」一般不是故意裝出來的(當然,也不能排除確有一些老年人被迫地或自覺地「裝瘋賣傻」),絕大部分是心理活動水平退化,無意識地退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因此不要責怪、嫌棄那些出現「返童現象」的老年人,應該耐心細緻地幫助他們解決心靈上的困擾、挫折,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清醒地回到現實中來。對待某些老年人的「返童現象」既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馬虎對待。「返童現象」既不可恥,也不可怕,經過治療後,完全可以痊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