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關於學術機構的工作和學術前景的看法

2024-08-15 17:32:36 作者: 瞿林東著

  問:您從2000年起擔任了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的主任和中心學刊的主編,請您談談這個研究中心以及它正在進行的學術工作。

  答:我們這個研究中心所依託的學科點是白壽彝教授1961年創建的中國史學史編寫組和1980年創建的史學研究所,具有長久的歷史積累和廣泛的學術影響。研究中心作為歷史學二級學科研究單位,以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學的歷史為研究對象。研究中心的工作致力於把史學史的研究同史學理論的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把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同外國史學史的研究進一步結合起來,把史學遺產的研究同當代史學發展的研究相互結合起來,形成更合理的學科分支結構,尤其是在中國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研究、中西史學比較研究兩個方面,展現出中心顯著的特點和突出的優勢。中心目前承擔著8個教育部重大研究項目:一是陳其泰教授主持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成就」;二是劉家和教授主持的「中西歷史、史學與理論的比較研究」;三是我主持的「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研究」;四是劉北成教授主持的「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西史學比較研究」;五是吳懷祺教授主持的「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研究」;六是胡逢祥教授主持的「中國近代史學思潮研究」;七是何兆武教授主持的「20世紀西方主要史學流派研究」:八是龐卓恆教授主持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歷史學理論研究」。這些研究項目的設計和開展,對於學科建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中心成立以來舉辦了多次學術研討會,如2001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唯物史觀與21世紀中國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2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新中國史學的成就與未來」全國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20世紀中國史學與中外史學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在浙江溫州舉行的「史學遺產與民族精神」全國學術研討會。今年10月在安徽蕪湖舉辦「理論與方法:歷史比較和史學比較學術研討會」。此外還舉辦了一些中型學術研討會,如「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歷史教育與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等。對這些學術會議,國內重要報刊均予以報導,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這樣的學術活動我們還要繼續開展下去。

  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所做的這些工作和取得的成績,都是在本校史學研究所和歷史系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國史學界同行的關心和支持下取得的。研究中心作為全國史學工作者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研究的平台之一,我們應當努力把工作做好,也希望繼續得到各方面同行的愛護和幫助。

  問:史學理論和史學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經過老一輩學者的努力開創以及您這一代學者的繼續奮鬥,已經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您對這個學科的現狀和前景有什麼看法和希望?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答: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全國來看,史學理論和史學史的研究都比「文化大革命」前有了很大的發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認識和感受。但是,社會在不斷進步,學術工作包括史學工作也應不斷發展,不斷有新的成績被創造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以為史學理論和史學史的研究仍然面臨著許多艱巨的工作和課題。從現狀來看,史學理論及史學史這門歷史學的首位二級學科,還沒有被史學界置於應有的位置來對待,甚至還沒有被一些高校歷史學科的院系列入教學計劃,有的歷史學科院系至今沒有這個專業的教研室。這種現狀,反映出人們在思想認識上和實際工作上都存在著忽視或輕視史學理論及史學史這個二級學科的傾向,這顯然不利於這門學科的健康發展,進而也影響到整個歷史學科的發展。這是因為,不論是歷史學的理論,還是歷史學的歷史,對於歷史學科來說它們都是基礎性的東西。理論作為學科的指導性的原則和方法,學科史作為學科的發展源流和學術積累,無疑都是本學科的基礎。對於這一點,我們大家都有進一步提高認識的必要。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社會問題,那就是歷史學究竟有什麼用處?這裡,我想說一句發自肺腑的話:如果我們不能從學科的理論和學科的歷史結合上來探討這個問題,那麼就很難向人們說明歷史學究竟有什麼用處。這些年來,歷史專業的人才沒有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有的歷史學科的院系在萎縮,我們史學工作者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責任呢?

  此外,從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來看,我以為不論在學科理論方面,還是在學科歷史方面,都有不少有待提高、有待深入、有待開拓的領域。如歷史學的理論,包括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這兩個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的領域,都有待於深入的研究。比方說,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歷史理論體系的建設,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又比方說,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對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的發掘、清理、闡述等,也都是很重要的課題。再如歷史學的歷史,對中國少數民族史學的發掘和研究,大家已經有所關注,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問世,但總的來說,這方面的工作還僅僅是起步。又如對於外國史學思潮和流派的認識,還有待於從介紹、評述走向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嘗試著用中國的學案體寫出這方面的專門著作。還有,在研究方法上,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外史學家對話,使外國同行更多地了解中國史學,開展中外史學的比較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等等。以上這些方面的研究,有的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有的也開始受到重視,我們要總結其中的經驗、問題,也要摸索繼續發展的路徑。

  問:謝謝您花費這麼多時間和我一起來回顧您個人的治學歷程,討論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學科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我想,您的這些談話和見解,對於從事這門學科研究的同行,尤其是對於中青年同行來說,肯定會有所啟發。祝願這個學術領域在21世紀興旺發達,也祝願您在這個領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答:我要謝謝你採用這種訪問的方式,使我有機會來回顧自己的治學道路、研究心得和今後努力的目標。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話對所有人都適用,對我也不例外。我還要繼續努力,爭取不斷有新的長進。我相信,在全國同行的共同努力之下,再經過一二十年,史學理論及史學史這門學科,當有更大的成就和更新的面貌。

  [1] 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