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師範大學2014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1]
2024-08-15 17:30:46
作者: 瞿林東著
尊敬的董校長,各位校領導,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非常高興,今天能有機會代表全校教師,在這個隆重的慶典上,跟同學們講幾句話。
首先,我衷心地祝賀同學們來到北京師範大學這所有112年歷史的、著名的高等學府,繼續你們的學業和深造,創造你們美好的前程和夢想!
我和你們一樣,也是在北京師範大學讀了本科和研究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也是你們的一個學長。我是1959年考取北京師範大學,1964年本科畢業的。就在前幾天,9月3日到5日,我們班的二十四位同學聚首母校,紀念我們大學畢業50周年。同學們都說:回到母校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見到老師和同學如同見到了親人。座談中,同學們以激動、真摯的感情,暢談自己人生的一個個片段,透露出一份份真心:我們以自己平凡而自豪的心情和行動,跟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走過了不平凡的五十個春秋,我們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對我們的期望。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我是一個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老師。我今天來講這段真實的歷史,是為了表明,我和我的同學們,發自內心地感謝母校對我們的教育、培養。我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始終牢記著「我是一個北京師範大學的畢業生!」這句話,這是我們心中的座右銘,是鼓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同學們,在今天這個有意義的時刻,我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同時也以一個老學長的身份,向大家提一個建議,建議我們共同努力,探索出一個合理的、積極進取的治學方法論體系。我認為,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建立一個具有中國學術傳統內涵和風格的治學方法體系,是我們走向成功、走向輝煌的一個重要條件。這裡,我先提出一個初步的框架,供大家參考、討論。這個體系就是:自得之學、創新之學、經世之學。
——什麼是自得之學?在中國史學上,司馬遷提倡「成一家之言」;劉知幾強調在讀書與研究過程中,「其所悟者,皆得自襟腑」;章學誠認為,治學不可為「繩墨」之所拘,不可為類例之所泥,而應「獨斷於一心」。他們都是在闡發自得之學的意義,即在學術上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我們可以引用孟子的話,對「自得」做進一步的理解。孟子說:「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安之;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這話,用來闡釋自得之學的意義,對我們培養優良學風,有重要啟示。
——什麼是創新之學?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曾經用過一個比喻:采銅於山,鑄出來的錢是貨真價實的新錢;而以舊錢回爐鑄出來的錢是次品錢。顧炎武讚揚那些采銅於山的人,是誠實的學人,是創新的學人。面對浮躁的學風,我們當然要做采銅於山的「採礦者」,摒棄那些次品錢的製造者。老一輩學者都很重視顧炎武的采銅於山的比喻,認為這是警示、鼓勵人們走創新之學道路的至理名言,我們今天也要做一個新時代的「採礦者」,建立起有當今時代內涵的創新之學。
——什麼是「經世之學」?中國學術歷來有經世致用的傳統。唐代史學家杜佑著《通典》二百卷,他在序中寫道:「所撰《通典》,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將施有政。」這是極明確地宣布,他研究歷史,是為「將施有政」做參考的。詩人白居易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說過:「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白居易看來,不論是文章還是詩歌,都同「時」與「事」相聯繫,反映了詩人關注社會的崇高境界。顧炎武進而提出「文章須有益於天下」的論點,學術研究是為了「明道」,為了「救世」,其經世致用的治學宗旨更加鮮明。
同學們,如果我們把自得之學、創新之學、經世之學,作為一個治學體系看待並付諸實施,對我們的學業和研究,是大有裨益的。當然,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2]讓我們以此共勉。
北京師範大學是現代教育培養教師的搖籃。在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校視察,同時向全國教師祝賀教師的節日,並做了重要講話。他指出,一個好的老師,應當有理想、有信念,應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應當有紮實的學識,應當有仁愛之心。這是為我們確立了努力的目標,也是對你們——未來的老師——的殷切希望,讓我們也以此共勉。
同學們,我真誠地相信,你們會成為那些達到光輝頂點的人,會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所期望的那樣的好老師,你們的前程比你們的前輩老師更陽光、更輝煌!讓我們共同努力,為發展祖國的教育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1] 講話於2014年9月10日。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法文版序言和跋《致莫里斯·拉沙特爾公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