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上的五次反思[1]
2024-08-14 19:08:20
作者: 瞿林東著
一、為什麼要提出「反思」的問題
提出中國史學上的「反思」問題,從我個人來說,是一個偶然因素:從史學發展來說,這也可以看作一個必然趨勢。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一次史學研討會上,有些朋友提出這樣的論點:中國史學長於記敘,是「記敘史學」,而缺乏理論,甚至沒有理論。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我自己在20世紀60年代讀研究生時,是攻讀中國史學史專業的,因此難以接受這樣的觀點。如此發達的中國史學,怎麼會沒有理論呢?但是,要說中國史學有自己的理論,那麼這個理論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特點?這些,我在當時還不能做出具體的回答。我只是模模糊糊地意識到,用「反思」這個思路來反映中國史學上的幾次重要的進展,或許可以勾勒出中國史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尤其在史學理論方面的發展規律。基於這些想法,我提出了中國史學上五次反思的見解。這就是我說的偶然機會的大致情況。
為什麼說中國史學上的反思又是史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呢?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中國史學史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了一陣子,到了50年代就變得沉寂了,60年代初,出現了再次活躍的勢頭,但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又沉寂下去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史學史才又開始出現生機。可以說,幾十年中,斷斷續續,時起時伏,人們在這個領域裡,還沒有充分的研究和足夠的積累來思考其中的理論問題。第二,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大量的西方史學的理論著作被引進國門,如克羅齊的《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卡爾的《什麼是歷史?》、柯林武德的《歷史的觀念》等,它們受到中國史學界的熱切關注。相比之下,中國史學尤其是中國古代史學在理論上似乎就顯得「蒼白」無力了。第三,人們在「熟讀」西方史學的理論著作時,不由自主地以19世紀以來西方史學的理論模式來看待中國史學的發展,來衡量中國史學的理論元素。當然,這種非歷史主義的方法,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產生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並不是正確的。正是這幾個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合力」,推動著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從而做出自己的說明。這些,就是史學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