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二、龔自珍歷史思想的時代特點

二、龔自珍歷史思想的時代特點

2024-08-14 18:45:12 作者: 瞿林東著

  龔自珍是思想家、文章家、詩人,也是歷史評論家。他的歷史評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他在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見於《龔自珍全集》(中華書局1959年12月出版)者,主要有《乙丙之際箸議》、《古史鉤沉論》、《明良論》、《平均篇》、《尊隱》、《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上大學士書》等。從他的這些論著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傳統的歷史觀念繼續嬗變的趨勢,一是歷史批判和現實批判的進一步結合,二是深切地觸到了歷史必變的脈搏,三是國家、民族的危機意識。在《明良論》中,龔自珍從歷史論到近世,指出「今士大夫」,大多「未嘗道政事、談文藝」,「未嘗各陳設施、談利弊」[126],他們只是關心追逐財富。他進而尖銳地指出:「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家之大恥。歷覽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進之年,而恥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則氣愈媮;望愈崇,則諂愈固;地益近,則媚亦益工。至身為三公,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於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師傅自處之風,匪但目未睹、耳未聞,夢寐亦未之及。臣節之盛,掃地盡矣。」[127]這是揭出了政治腐敗的一些方面。

  社會必變,歷史必變,這是龔自珍歷史思想中最富有理性意義的積極因素。他說:「自珍少讀歷代史書及國朝掌故,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所恃者,人材必不絕於世而已。夫有人必有胸肝,有胸肝則必有耳目,有耳目則必有上下百年之見聞,有見聞則必有考訂同異之事,有考訂同異之事,則或胸以為是,胸以為非。有是非,則必有感慨激奮。感慨激奮而居上位,有其力,則所是者依,所非者去;感慨激奮而居下位,無其力,則探吾之是非,而昌昌大言之。如此,法改胡所弊?勢積胡所重?風氣移易胡所懲?事例變遷胡所懼?」[130]這一段話,是從歷史發展的趨勢闡明了法制、事例、風氣存在不斷變化的規律,也闡明了人在歷史變化中的主觀能動作用。他反覆強調了改革是正常的,是不足懼的,認為「探世變也」,是「聖之至也」[131],龔自珍的這些認識,是以統觀以往歷史進程為根據的。他說:「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抑思我祖所以興,豈非革前代之敗耶?前代所以興,又非革前代之敗耶?」[132]這就是說,歷代之興敗,都是在不斷改革中演進的。

  龔自珍的歷史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還表現在他對於當時中外事務的關注。他在給欽差大臣林則徐的一篇論文中,闡述了鴉片輸入、白銀外流所造成的危機,建議林則徐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以絕鴉片之源,指出「無武力何以勝也」,並且要「以重兵自隨」,建議「火器宜講求」,重視「修整軍器」;又對戰略戰術、社會心態做了分析,誠懇地希望林則徐的南下之「此行此心」不要為「黠猾遊說,而貌為老成迂拙者」所動,認為這是「千載之一時,事機一跌,不敢言之矣!不敢言之矣!」[133]這篇論文寫於道光十八年(1838),從大禹、箕子講到明初,講到道光朝的中外事務,講到對於國家歷史前途的憂慮,也講到了他的種種務實的見解。龔自珍有句名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為史。」[134]這可以看作是對他的史論和政論、思想和行事之最準確的概括。

  龔自珍是中國歷史從古代通向近代之門檻上一位首開風氣的傑出的歷史評論家。鴉片戰爭後,其友人張維屏論其歷史影響說:「近數十年來,士大夫誦史鑑,考掌故,慷慨論天下事,其風氣實定公(自珍號定庵,故稱定公——引者)開之。」[135]魏源稱他晚年「猶好西方之書」[136],說明他又是中國古代史學上一位面向近代世界的歷史評論家。

  

  [1] 方苞:《方苞集》卷十二《萬季野墓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33頁。

  [2]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八講《清初史學之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頁。

  [3] 《清朝續文獻通考》成書於道光以後,考慮到對有關撰述敘述上的完整,故贅於此。下文仍有此例,茲一併說明。

  [4] 20世紀80年代,中華書局會同有關部門,遍采善本,影印出版,分裝為60冊。

  [5]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96~503頁。

  [6] 參見《清史列傳》點校序言所引台灣《故宮季刊》第6卷第4期,王鍾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頁。

  [7] 《皇清開國方略》御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41冊,史部99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頁。

  [8]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頁。

  [9]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5頁。

  [10]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法》,《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頁。

  [1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置相》,《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9頁。

  [12]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三》,《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0~41頁。

  [13]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書首,《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頁。

  [14] 黃宗羲:《明儒學案》發凡,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4~15頁。

  [15] 黃宗羲:《明儒學案》原序,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6]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一《崇仁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4頁。

  [17]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五《白沙學案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79頁。

  [18]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十《姚江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78頁。

  [19]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六十二《蕺山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509頁。

  [20]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五十八《東林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375頁。

  [21]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鮚埼亭文集選注》,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第108頁。

  [22]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卷一《安定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3頁。

  [23]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秦始皇」,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頁。

  [24]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十四「唐德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972頁。

  [25]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十四「唐德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972~1973頁。

  [26]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秦始皇」,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頁。

  [27]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二「晉愍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74頁。

  [28]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漢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91頁。

  [29]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54頁。

  [30]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秦始皇」,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7頁。

  [31]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二「晉愍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80頁。

  [32]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二「晉愍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81頁。

  [33]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漢高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0頁。

  [34]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漢高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0~21頁。

  [35]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二「晉懷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861頁。

  [36]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52頁。

  [37]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252頁。

  [38]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九「隋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49頁。

  [39]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九「隋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48頁。

  [40]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43~2544頁。

  [41]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六「漢光武」,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50頁。

  [42]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十「唐太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619頁。

  [43]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47頁。

  [44]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51~2552頁。

  [45]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末「敘論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551~2554頁。

  [46]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文須有益於天下」,黃汝成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79頁。

  [47]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三」,《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1頁。

  [48]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二十五」,《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8頁。

  [49]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八」,《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3頁。

  [50]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九」,《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3頁。

  [51]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二「營平二州史事序」,《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8頁。

  [52]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六《肇域志》序,《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31頁。

  [53]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4冊「蘇上」,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第43頁。

  [54]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6冊「蘇松」,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第417頁。

  [55] 參見顧炎武:《日知錄》卷十,黃汝成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93頁。

  [56]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16冊「山東下」,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第175頁。

  [57]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13冊「河南」,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第96頁。

  [58]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一《錢糧論下》,《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9頁。

  [59] 唐甄:《潛書》張廷樞序與潘耒序,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6頁。

  [60] 唐甄:《潛書》下篇下《室語》,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196頁。

  [61] 唐甄:《潛書》上篇下《鮮君》,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66頁。

  [6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九《南直方輿紀要》序,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867頁。

  [63]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河南方輿紀要》序,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083頁。

  [64]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九《浙江方輿紀要》序,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4093頁。

  [65] 吳興祚:《讀史方輿紀要》序,《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0頁。

  [66] 熊開元:《讀史方輿紀要》序,《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7頁。

  [67] 彭士望:《讀史方輿紀要》序,《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4頁。

  [68] 魏禧:《讀史方輿紀要》序,《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頁。

  [69]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頁。

  [70]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1頁。

  [71] 轉引自喬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上冊,耿淡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178頁。

  [72]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四「漢初人杞盛」,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170頁。

  [73]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君弱臣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373頁。

  [74]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五「魏收魏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541頁。

  [75]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十「新紀太簡」,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598頁。

  [76]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九「新唐書糾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597頁。

  [77]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杜佑作通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817頁。

  [78]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六「弒崩書法」、卷六十八「宣武誤為孝武」,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551、569頁。

  [79] 趙翼:《廿二史札記》小引,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頁。

  [80] 越縵堂批註:《廿二史札記》手稿,《廿二史札記》附錄之三,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887~888頁。

  [81] 陳智超編:《陳垣史源學雜文》前言引陳垣語,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頁。

  [82] 趙翼:《廿二史札記》小引,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頁。

  [83] 趙翼:《廿二史札記》錢大昕序,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886頁。

  [84]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頁。

  [85] 阮元:《十駕齋養新錄》序,《十駕齋養新錄》卷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第1頁。

  [86]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二十六《梁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39頁。

  [87]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四十一《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53頁。

  [88] 崔述:《考信錄提要》卷下,《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6頁。

  [89] 崔述:《考信錄提要》卷下,《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5頁。

  [90] 崔述:《補上古考信錄》序,《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5頁。

  [91] 參見趙光賢:《崔述在古史辨偽上的貢獻和局限》,載《史學史研究》1991年第2期。

  [92] 崔述:《補上古考信錄》卷上「開闢之初」,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8頁。

  [93] 顧頡剛:《崔東壁遺書序》,《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4頁。

  [9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頁。

  [95] 《文史通義》有不同的版本流傳,卷數、篇目殊異,本書所用為中華書局之葉瑛校注本。

  [96] 章學誠:《章氏遺書》卷九《與邵二雲論修宋史書》,《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1頁。

  [97] 章學誠:《文史通義》,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1~52頁。

  [98]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文德》,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79頁。

  [99]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五《婦學》,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36頁。

  [100] 章學誠:《章氏遺書》卷九《與邵二雲論修宋史書》,《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1頁。

  [101]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史德》,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19頁。

  [102]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史德》,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20頁。

  [103] 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二《劉子玄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173頁。

  [104] 章學誠:《章氏遺書》卷九《家書二》,《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1頁。

  [105]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二《言公上》,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71頁。

  [106]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二《申鄭》,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64頁。

  [107]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五《答客問上》,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70~471頁。

  [108]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一《書教下》,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0頁。

  [109]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五《申鄭》,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63頁。

  [110]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五《答客問中》,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78頁。

  [111]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傳記》,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50頁。

  [112]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77頁。

  [113] 阮元:《揅經室續集》卷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286頁。

  [114]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578~579頁。

  [115] 阮元:《揅經室二集》卷八《恭進十三經註疏校勘記摺子》,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590頁。

  [116] 阮元:《揅經室三集》卷五《重刻宋本太平御覽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93~694頁。

  [117] 阮元:《揅經室三集》卷二《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經註疏後》,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20頁。

  [118] 胡稷:《重刻宋本十三經註疏後記》,《十三經註疏》卷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頁。

  [119] 阮元:《重刊宋本太平御覽敘》、《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經註疏後》,《揅經室三集》卷五、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94、620頁。

  [120] 阮元:《揅經室三集》卷三《山左金石志序》,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39頁。

  [121]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三輯《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6頁。

  [122] 參見阮元:《揅經室二集》卷七,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39頁。

  [123] 徐世昌:《清儒學案》卷一百二十一《儀征學案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798頁。

  [124]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三輯《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7頁。

  [125] 阮福:《擬國史儒林傳序》跋語,《揅經室集》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38頁。

  [126]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明良論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9~30頁。

  [127]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明良論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1頁。

  [128]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平均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8頁。

  [129]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乙丙之際箸議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頁。

  [130]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五輯《上大學士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19頁。

  [131]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乙丙之際箸議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頁。

  [132]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乙丙之際箸議第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頁。

  [133]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二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70頁。

  [134]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1頁。

  [135]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前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頁。

  [136] 魏源:《定庵文錄敘》,《魏源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39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