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續「三通」和清「三通」
2024-08-14 18:43:44
作者: 瞿林東著
關於續「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後人稱為「三通」。北宋宋白等已有《續通典》之作,至明則有王圻《續文獻通考》行於世。清乾隆時,先後敕修「三通」續作。乾隆十二年(1747)敕修《續文獻通考》,以張廷玉等為總裁、齊召南等為纂修,後經紀昀等校訂,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成書,凡250卷。其體例大致與《文獻通考》相同,只是從郊社、宗廟兩門中析出群祀、群廟,合計26門。所記宋、遼、金、元、明五朝典制及有關議論,上限接《文獻通考》起於宋寧宗嘉定年間,下限迄於明末。這書對王圻《續文獻通考》頗多採用,予以改編;而徵引豐富,對《文獻通考》所未詳者亦有所補正。乾隆三十二年,又敕修《續通典》、《續通志》。二書均由嵇璜、劉墉等纂修,紀昀等校訂。《續通典》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成書,凡150卷。這書上限起於唐肅宗至德元年,以接《通典》斷於天寶之末,下限迄於明末,記中唐、宋、遼、金、元、明六朝典制沿革。其體例略仿《通典》,分為9門,而於子目則多改變。《續通志》於乾隆五十年(1785)成書,凡640卷,一如《通志》體例。其紀、傳部分,起於唐而終於元,下接清修《明史》,多抄撮舊史而成。略,100卷,所記起於五代而迄於明末,在分目、著錄方面有詳於《通志·略》的地方,而與《續文獻通考》、《續通典》頗多重複。
關於清「三通」。清「三通」實為續「三通」的續作。乾隆三十二年,《續文獻通考》修成,乃命撰本朝典制,獨立成編。這是清「三通」纂修之始。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書皆成。其記事,都起於清之開國,止於乾隆五十年(1785),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史事、典制。《清通典》(原名《皇朝通典》)100卷,體例略同於《續通典》,亦分為食貨等9門。所記內容,反映了清代典制的特點,如其中《兵制》專記八旗軍制,《州郡典》則不敘歷代沿革,只轉錄《大清一統志》的內容等。其所據資料,還有《清會典》、《清通禮》、《清律例》等。《清通志》(原名《皇朝通志》)126卷,因史臣另有實錄、國史的修纂,故這書只有諸略,名目與《通志》、《續通志》相同。所記內容亦可反映清代特點,如藝文、校讎、圖譜等略,皆本《四庫全書》。而地理及昆蟲草木二略,所作考校則詳於前志。《清文獻通考》(原名《皇朝文獻通考》)300卷,體例同《續通考》。凡26門,其子目如清制所無則刪去,而所記均能反映清代典制,如八旗田制、銀色銀值、回都普兒、崇奉聖客之禮、蒙古王公等。所記多據實錄、國史、起居注、官修諸書、文書檔案,兼及省修諸志與私人文集,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清通典》、《清通志》許多記載皆由此轉錄。這跟續「三通」在內容上頗多重複是很相似的。
總的來看,續「三通」中的《續文獻通考》價值較高,清「三通」中以《清文獻通考》價值較高。以上六書,與《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合稱「九通」。「九通」,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中國古代史學的成就。其後,劉錦藻於光緒末年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原名《皇朝續文獻通考》),仿《清文獻通考》體例,所記內容起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迄於光緒三十年(1904)。民國初年,著者補記光緒三十一年以後至宣統三年(1911)內容,成書400卷,較前考增置外交、郵傳、實業、憲政四考,共30考。全書增設子目136項,多反映晚清政治和近代社會內容,如厘金、洋藥、銀行、海運、資選、書院、圖書、學堂、歸政、訓政、親政、典學、陸軍、海軍、長江水師、船政,等等。其《經籍考》為《四庫全書總目》之後的重要目錄書,在歷史文獻學上有一定的價值。1935年商務印書館以劉著與「九通」合刊,稱為「十通」[3]。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