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質樸平實的文風是范老史學風格的又一個特點
2024-08-14 18:31:52
作者: 瞿林東
范老的著作,語言樸實,易懂,而說理十分深刻,這在他的《中國通史簡編》中表現得十分清楚。「本書採用口語文體,力求做到明白易懂。由於著者具有較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行文造句,獨具風格,一洗教條主義『洋八股』的積習,富有民族化、大眾化的特色,讀來引人入勝。」[14]
范老把古人的經驗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給後學指出寫好文章的「訣竅」,強調文史應有適當的聯繫,強調寫文章、學文章、讀文章的相互聯繫。他指出:
近代文史分家是應該的,因為文史各有廣泛的領域,二者不可得兼,只好舍一而取一,但也不可分得太截然。這對史學工作者來說,就是寫出文章來,應該切實些、清楚些、簡要些、生動些,一方面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所要說的話,另方面使人看了不討厭。
……
寫文章就得學文章,學文章就得讀文章。清朝的戴震是個大考據家。考據家寫文章難免寫得羅羅嗦嗦乾燥乏味,桐城派的方東澍,嘲笑考據家的文章是豆腐白菜帳,不是沒有理由。戴震這位大考據家,卻與眾不同,在他的年譜里,說他選出《史記·項羽本紀》等十篇,圈圈點點,讀得十分認真。我們也應該這樣做。[15]
范老批評的現象,現今還是存在的。模仿西方學者的語言,完全不顧及中國學術界大多數人和大多數公眾的語言環境,寫出來的文章,讓人讀不懂。這不僅不符合正確的學風建設,也違背了「五四」時期提倡白話文的精神實質和優良傳統。
范老舉戴震讀《史記》為例,以提高文字表達的修養,這使我想起了白壽彝先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任系主任時,向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的青年教師提出熟讀《史記》紀傳20篇左右的要求,可見古今名家的思想是相通的,他們倡導的方法也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