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第一卷)> 歷史理論的本質性變革——確立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中心位置

歷史理論的本質性變革——確立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中心位置

2024-08-14 18:25:37 作者: 瞿林東

  一、《春秋》重人事

  關於天、人和天人關係的認識,是中國古代人們歷史觀念中最重要的問題。由於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觀察到的,因此,即使在「天命」觀念占據主導地位的年代,也還是經過傳說或記載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隨著歷史的進步、文明的發展,經過漫長的輕天命、重人事的認識階段,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們逐步走向了自覺地闡說人在歷史中的重要位置。這一自覺的認識過程,在先秦、秦漢時期的歷史著作中,《春秋》開其端倪,《史記》集其大成。

  自春秋時期開始,重人輕天的觀念不斷發展,《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書,越來越突出地講到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當然,這些記載或論述,還只是零星的和初步的。一部史書,不僅在觀念上,而且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真正確立了人在歷史發展中所占有的主要地位,則自《史記》開始。因此,司馬遷所提出的「究天人之際」的問題的本質,歸根到底是要全面地說明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孔子《春秋》對司馬遷的重大影響。司馬遷認為:「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又說:「《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1]司馬遷說《春秋》「王道備,人事浹」[2],所謂「王道」,就是周禮或周禮所規定的社會秩序。「禮」是「秩序」,孔子講得很清楚。他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3]他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5]

  禮所規定的秩序,既是政治秩序、等級秩序,也是倫理秩序、道德秩序。總之,禮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規範。這同孔子重人事的思想是一致的。

  《春秋》重人事,是它在歷史思想上進步的方面,也是它在史學發展上的一個重大貢獻。《春秋》重人事,主要是認真記載了政治上的得失成敗。它沒有像《雅》《頌》那樣的神靈氣氛,也沒有像周、齊、宋、燕等國史那樣記神靈故事、預言、夢幻。它記水、旱、蟲、雨雹、雷電、霜雪、地震等,都是作為與人事有關的自然現象來看待的。這跟孔子「不語怪,力,亂,神」[6]的思想是一致的。春秋時期的政治、軍事活動,如朝聘、會盟、征伐、城築等,本來都是結合著祭祀活動進行的,但《春秋》卻能把人事從神秘的氣氛中分離出來。《春秋》在歷史表述上,是先秦時期的史籍中最早擺脫天、神羈絆的史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