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時代背景和發展概況
2024-08-14 18:20:45
作者: 張德興
自從19世紀下半葉費希納開創了心理學實驗的研究方法以來,效法者蜂起。影響之大,至今不絕。現代西方美學對審美經驗的重視,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心理學美學構成了現代西方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異軍突起,直接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分析美學和藝術問題,成為20世紀兩個影響最大的心理學美學流派中的一個(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美學)。
格式塔心理學於1912年誕生在德國,作為一個心理學流派,它的誕生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即針對以馮德(Wilhelm Wundt,1832—1920年)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構造主義心理學從心理化學的觀點出發,認為心理學的唯一任務就是分析研究各種心理複合體的構造,即分析研究構成各種心理複合體的元素以及各種心理原素構成心理複合體的方式和規律。格式塔心理學堅決反對這種把整體肢解開來的元素主義心理學,嘲笑構造主義心理學是「磚塊和灰泥的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是和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相聯繫的。20世紀初,在物理學中,「場」這一概念的發展和「相對論」的創立,給予傳統機械論和形上學的觀念以沉重打擊,構造主義心理學也就更顯得陳腐落後了。在這一具體歷史條件下,以維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年)、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年)、考夫卡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就以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經驗批判主義、胡塞爾的現象學為哲學基礎,引進現代物理學的「場」概念,創立了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最重要的特點是堅決反對元素分析,高度強調整體組織。它的一個核心論點便是「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另一個基本特點則是引用現代物理學中的「場」、「力」等重要概念來說明心理現象和心理機制問題。格式塔心理學的這些基本特點在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中也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詞的音譯,在格式塔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中,它的含義「乃是指任何一種被分離的整體而言的」。[1]實際上,格式塔現象的基本特徵是有機整體性。首先提出「格式塔性」(gestaltqualitat)概念的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艾倫費爾斯(Christian von Ehrenfels,1859—1932年)[2],他在1890年所寫的《論格式塔性》一文中,根據康德的「知覺動作的完整性」概念和馬赫的「客體的位移不會使知覺改變」的思想,通過對一組旋律的分析提出了這一概念。他認為,旋律在知覺上的特性,不能由各個別音調的知覺特性在理論上相加而成。他強調指出,格式塔的知覺並不決定於具體的感覺元素,而是決定於感覺元素所組成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全面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研究美學問題,建立起一個別具一格的心理學美學流派。它的創始人是維台默、柯勒和考夫卡。在這三位心理學家中,只有考夫卡較為系統地研究過藝術心理學問題。而維台默在論述自己的心理學理論時,對於電影、音樂等藝術中包含的格式塔性問題略有涉及,柯勒也只是在問世於1938年的《價值在實際世界中的地位》一文中,在論及價值理論時談到審美價值問題。我們之所以稱他們為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創始人,主要是因為不論是在對藝術心理學的較為系統的研究中,還是在對審美價值等問題的偶爾涉獵中,他們都已自覺地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美學問題,為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主要代表是魯道夫·阿恩海姆。他在1954年出版的《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通過對視覺藝術的深入研究,系統地闡述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主要理論,從而使該書成為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扛鼎之作。
奧地利藝術理論家埃倫茨韋格和美國音樂學家邁耶也是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他們進一步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和藝術家的心理,推動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深入發展。而且,在他們兩人的美學理論中,明顯地具有融合其他流派美學觀點的傾向。例如,埃倫茨韋格引進了精神分析學美學的某些重要觀點,邁耶也致力於把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與資訊理論美學融合起來,從而拓展了該派美學的研究範圍。
[1] 柯勒:《格式塔心理學》,192頁,紐約,1929。
[2]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艾倫費爾斯首先提出了「格式塔性」這一概念,但是,他並不能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因為儘管他與維台默等人有一些共同點,但從嚴格意義上說,他們之間仍有著一些重大差別。艾倫費爾斯屬於奧國格式塔心理學派,該派把格式塔性看作一種附加在其他元素之上的新元素,這仍是一種元素主義的見解。以維台默為代表的柏林格式塔心理學派則不同意這種看法。因此,一般所說的格式塔心理學派專指柏林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