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二節 閔斯特堡的「孤立」說

第二節 閔斯特堡的「孤立」說

2024-08-14 18:14:42 作者: 張德興

  閔斯特堡(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年)是德國心理學家,曾任哈佛大學哲學教授。他的美學代表作是《藝術教育原理》(1905年)。在該書中,他提出了「孤立」說,用以解釋美、美感和藝術的本質特徵。

  閔斯特堡主要是通過把藝術與科學相比較來闡述他的「孤立」說的。他指出,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只是分解對象本身,而不是把整體的對象向我們揭示。他舉例說,如果有人問科學家「海水是什麼?」那麼他就會通過把海水蒸發使其中的鹽結晶,並通過電解,使水分解為氫和氧。然後他就會告訴我們海水是由鹽、氫、氧結合而成的。閔斯特堡指出,科學家的這種描述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當鹽結晶出來時,當氣囊里充滿了氫氣時,當蒸發過程完結時,我們所看到的,已經不再是我們問其成分的海水了」。[1]閔斯特堡進一步分析說,科學所關心的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對象與其他事物的聯繫。比如上述對於海水的描述,科學所關心的並不是海水本身,而是海水與鹽、氫、氧的聯繫。「科學要使我們相信它關於事物所說的一切,但它只不過告訴我們該事物與宇宙中其他事物的關係而已……可以這樣說,任何知識、描述、說明的唯一內容就是探索對象的聯繫,而當世界對於人的理智來說成為有聯繫的整體時,目的就達到了。」[2]閔斯特堡認為,科學並不能提供關於事物本身的知識。在這裡,他的觀點明顯地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他也認為,「分散的部分就不再是對象本身了」。[3]正是從這個觀點出發,他對科學中的分析方法不以為然,認為「事物的最高知識應該是事物本身的知識,而不是它的原因和結果,應該是人的理智對事物本身的豐富內容和全部意義的認識,而不是對於學者為了說明繼起的現象而提出的它的替代物的認識」[4]。

  那麼,為了獲得「事物的最高知識」應該怎麼辦呢?那就是從事物的全部世俗關係中把握它的整體。而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道路就是孤立,即把它和其他的事物分開,使它孤立於原因和結果之外。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在閔斯特堡看來,就會導致美的事物和審美活動的產生。他這樣寫道:「對於客體來說,這是完全的孤立,對於主體來說,這是在客體中的完全靜止,而歸根到底,這不過是美的享受的別名而已。孤立客體,對於理智來說意味著使它成為美的,因為它完全地占有了理智,在理智中已沒有其他任何思想的地位,結果就是印象本身吸引著我們的興趣,無須再依據它以外的任何存在於時空中的東西。客觀印象在其中成為最終目的本身的這種完全的靜止是美的真正體驗的唯一可能的內容。」[5]在這段話中,閔斯特堡高度強調了孤立的作用,認為孤立在客體造成了美,在主體造成了審美活動,並認為客觀的印象是審美活動的唯一對象。從中不難看出,他的美學理論割斷了對象與種種社會生活的聯繫,具有形式主義的傾向。這與他唯心主義的基本哲學立場密切相關,他認為,「整個宇宙,其中包括人的生命,成為原子和感覺的巨大複合」[6]。顯然,這種宇宙是感覺的複合說構成了他的「孤立」說的哲學基礎。

  通過把科學與藝術加以比較,閔斯特堡認為兩者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究竟是孤立還是聯繫。「科學就是聯繫,而藝術作品則是孤立,並且孤立就是美,不管這是自然界賦予我們的,還是藝術家的想像賦予我們的。」[7]也就是說,他把藝術和美的本質歸結為孤立。

  由此出發,他進一步把藝術創作的本質也歸結為創造孤立。他認為我們直接經驗到的世界有兩個:「知識的世界」和「美的世界」。科學屬於知識的世界,它要找到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繫,藝術則屬於美的世界,要求事物孤立,以其本來的面目呈現給觀賞者。藝術創造的過程也就是事物孤立的過程,「即把經驗的一切因素孤立起來,取消它一切可能的聯繫,按它們的本來面目那樣交給我們的理智」。[8]這樣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就能把我們的思想束縛在客體本身。

  然而,並非每一種孤立都是藝術和美,這裡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即這種孤立應當不依賴於個人的願望、本能和幻想。顯然,閔斯特堡強調的是藝術和美所具有的普遍性,即:「被一個人宣布為是美的東西,可以設想,對於其他人來說也應該是美的。」[9]他反對把美和藝術與純粹個人的本能和欲望聯繫起來,指出可供吃喝的東西儘管味道鮮美,但本身永遠不可能是美的,因為它們只滿足個人的欲望,不具備可分享性,在我們享受它們的同時也就毀滅了它們。把美和藝術與個人的本能和欲望區別開來,強調它們的可分享性,這顯然是合理的,因為這與快樂說美學劃清了界限。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總之,在閔斯特堡看來,藝術創造就是為了獲得美的東西,為此就需要改造客體,即讓它獨自表現,使它只把自己同其餘世界隔離的面目呈現于欣賞者之前。與科學一樣,藝術也能揭示真理,只不過它是通過進行解釋、追尋意義、揭示價值和進行評價的方式揭示真理的。

  總的來說,閔斯特堡的「孤立」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美學理論,其哲學立場則是唯心主義。這一理論要求把藝術、美與現實生活中的一切聯繫割斷,讓人們僅僅欣賞其孤立絕緣的「印象」,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藝術和美的社會性。不過「孤立」說反對藝術與美同純粹個人本能欲望相聯繫,強調它們的可分享性,這顯然具有合理的因素。

  從布洛和閔斯特堡的心理學美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康德美學中形式主義方面的深刻影響,可以說這是康德關於審美鑑賞非功利性思想在20世紀初心理學美學中的某種迴響:同時,距離說與孤立說,同表現主義美學一樣,在把傳統美學以研究客體美為重心轉向以研究主體心理為重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所謂心理上的「距離」與「孤立」都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的神秘色彩,也體現出20世紀初美學的非理性轉向正悄然到來。特別應當指出的是,這兩種心理學美學,實際上也是現代審美態度理論的一個變種,審美態度理論強調主體努力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一旦進入非功利、非認識的審美狀態,審美活動就出現了,對象就自然成為美的了。這種理論也是康德美學主體性思想的現代發揮,自然有其合理方面,但完全否定美的客觀性和審美對象具有一定的審美特質,則明顯陷入謬誤。這是我們應當注意的。

  [1] 閔斯特堡:《藝術教育原理》,見萊德爾編:《現代美學文論選》,409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2] 同上文,見同上書,410頁。

  [3] 閔斯特堡:《藝術教育原理》,見萊德爾編:《現代美學文論選》,411頁。

  [4] 同上文,見同上書,411頁。

  [5] 同上文,見同上書,412頁。

  [6] 同上文,見同上書,407頁。

  [7] 同上文,見同上書,412頁。

  [8] 閔斯特堡:《藝術教育原理》,見萊德爾編:《現代美學文論選》,412頁。

  [9] 同上文,見同上書,414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