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後記
2024-08-14 18:13:09
作者: 蔣孔陽
《西方美學通史》(七卷本)在蔣孔陽先生的主持下,經過我們這個寫作群體近十年的共同奮鬥和努力,終於全部完稿了。
回想起九年前,當我們申報的《西方美學通史》(多卷本)剛剛被國家社科基金批准列為"八五"重點科研項目之際,我們在興奮之餘,也感到了肩上的沉重壓力和負擔。因為這麼大規模的西方美學史著,不但國內沒有出過,就是西方至今也還沒有出過(鮑桑葵的《美學史》、庫恩和吉爾伯特的《美學史》等無論在時間跨度上、篇幅上、規模上均不大)。但是既然已立了項,那我們只能背水一戰,一定要完成它,而且一定要力爭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它。
現在看來,從時間上說,我們基本上是按時完成,還略有提前,因為當初我們申報時就計劃跨兩個五年計劃,爭取1999年年底全部完成;從數量上看,我們也"超額"了,因為原計劃寫六卷,每卷平均三四十萬字,而現在已擴至七卷,每卷字數少則四十餘萬,多的達七八十萬,平均在六十萬字以上;關鍵是"質",我們雖然是盡心盡力了,但限於時間和水平,能否達到較高的水平和質量,還有待於專家與廣大讀者評判。
就我們自己而言,為提高本書的學術質量,在以下三方面作了較大的努力:
第一,我們儘可能多地搜集、發掘、掌握第一手的資料,特別是外文原著的資料,儘量做到全書各卷資料翔實可靠。如第一、第三卷都發掘了一些過去被忽視的美學思想資料;尤其是第二卷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國內已有的譯文資料甚少,本卷作者搜集了大量資料,全卷有一半以上的資料為國內第一次譯出;第四卷康德美學的全部引文都或據原文重新譯過,或是新發現的材料,席勒的不少引文亦均是新譯過來的;第五卷俄、德美學中亦有相當部分材料是該卷作者新譯過來的。由於掌握了較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我們在勾勒西方美學各個時期的歷史發展時,心裡比較有底,不至於被某些片斷資料所誤導。
第二,我們努力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對西方美學史上各個時期的思潮、流派、代表人物的學說、觀點儘量作出客觀、公正的分析和評價。我們注意從美學史的實際出發,既不簡單化地到處套用唯物、唯心的標籤並據此作出肯定、否定的評價,也不迴避美學史上客觀存在的心、物之爭,對於有關美學家的成就則不以心、物劃線,而以其學說的原創性和歷史貢獻為依據。我們也注意按照唯物史觀的原理,不是孤立地敘述美學史的發展,而是將各時期的美學演進放置於那個時代思想文化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以便能正確勾勒和揭示西方美學發展的基本軌跡和內在規律。
第三,我們比較注意了解、吸收國內外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最新的成果,以充實我們的思想,開闊我們的視野,努力用當代的意識觀照、反思美學歷史,以求有新的發現和體會。比如我們以現代眼光研究德國古典美學,就對從康德到黑格爾的美學歷史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在撰寫20世紀美學史時,我們特別請兩位青年學者增寫了一編"當代前沿思潮",主要寫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學的最新發展,一直寫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幾乎與歷史同步,以使我們的《西方美學史》更富有新意。
至於我們上述這些努力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還有待讀者來檢驗。
本書由於歷史跨度長、內容極為豐富複雜,所以採取由主編統籌、組織、協調,分卷負責的方法,即在主編統籌設計、規定總的體例與各卷的歷史期限後,每一分卷邀請比較熟悉該卷內容的有關專家執筆撰寫,並負主要責任。本書第一卷(古希臘羅馬美學)與第三卷(十七十八世紀美學)由上海社科院哲學所范明生研究員執筆;第二卷(中世紀文藝復興美學)由上海社科院哲學所陸揚研究員執筆;第四卷(德國古典美學)由黑龍江社科院文學所曹俊峰研究員、復旦大學中文系朱立元教授、華中師大中文系張玉能教授執筆;第五卷(十九世紀美學)由張玉能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張德興教授、朱立元教授、陸揚研究員執筆;第六、七卷(二十世紀美學)由朱立元教授、張德興教授等同志主要執筆,還有幾位青年學者參加了部分章節的編寫工作。最後由主編統看全書稿子,在各卷之間作若干調整、協調、潤色、統一的工作。由於各卷作者不同.本書只能在歷史時代銜接、重要思潮的承續、大的體例和結構布局上保持基本統一,而各卷之間乃至一卷中不同作者所撰部分之間文字語言風格的差異則難以完全統一,只能請讀者原諒了。
本卷作者說明
本卷是由張玉能主持,陸揚、張德興、朱立元等參加編寫的。具體的分工如下:張玉能撰寫導言和德國、俄國美學的大部分;朱立元撰寫叔本華、尼采和馬克思、恩格斯的美學思想;陸揚撰寫法國美學部分;張德興撰寫英國美學及其他部分。初稿完成後由朱立元修改、定稿。
作者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