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超驗主義的美論
2024-08-14 18:11:43
作者: 蔣孔陽
愛默生對於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是從超驗主義的立場出發的,這種超驗主義與新柏拉圖主義如出一轍。他認為自然萬物的主宰是至高無上的神或上帝,在自然中,我們可以發現人的理性的光輝,自然就是人類精神的比喻。在他看來,自然萬物都具有象徵意義,世界就是象徵性的,大自然就是一個象徵系統,因此每一事物都具有"兩端",一端具有字面(表層)意義,另一端則具有象徵意義。他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就在於上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萬物齊一,萬物的存在即寓於上帝。在認識論上,他主張人們拋棄日常觀察事物的慣例和經驗,置身於一個內心自由活動的超驗狀態,通過直觀去感受世界,這樣方可找尋到宇宙的真理。站在這樣一種哲學立場上他研究了美的本質問題。
愛默生認為,"從最廣大和最深刻的意義上來說,美是宇宙的一種表現。上帝是盡善盡美的"[1]。他所說的宇宙其實就是上帝的化身,說到底,在他看來,美就是上帝的一種表現,是上帝的面貌。他認為美無處不在,其實就因為上帝無處不在。他的這種看法令人想起普洛丁的美學理論。普洛丁提出一種新柏拉圖主義美學,把美的最終根源歸納為神(或上帝)。他認為美來源於神,"物體美是由分享一種來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2]。愛默生對於美的本質和來源的看法與普洛丁十分相似,把美看成是上帝的一種表現。這種觀點充分表明了愛默生從超驗主義出發尋找美的本質,結果必定會與新柏拉圖主義美學合流,使他的美的本質論蒙上一層神秘主義的陰影。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談到美的具體特性時,愛默生首先指出,美與人密切相連。他說,自然萬物之美不能與人完全分開,因為人是"自然之驕子",人的思想可以與自然同樣偉大,從而能與自然的造化融為一體,成為自然的中心。他指出:"美的精華是比輪廓線條的技巧或是藝術的規則所能教人領會的,更為精妙的一種魔力,那就是從藝術作品所放射的人的性格的光輝——一種奇妙的表現,通過石頭、畫布或樂音,把人性中最深刻最簡單的一些特質都表現出來,所以對於具有這些特質的人們終於是最易理解的。"[3]把人的性格的光輝看成是"美的精華",儘管談的是藝術美,但從中不難看到愛默生對於人與美的聯繫十分重視。這種看法是深刻的,因為離開了人類社會,美也就無法存在。只不過愛默生把人最終看成是上帝的創造物,這使他對於美與人的聯繫的觀點難免帶有神秘主義色彩,削弱了這一觀點的理論力量。
其次,愛默生認為美與理智有關,美可以被看成是理智的對象。正因為如此,他認為美可以滿足人在靈魂上對於美的追求。這表明愛默生看到美不僅在於感性的形式,而且也離不開理性內容。儘管大自然許多基本形式,如天空、山嶺、樹木、動物等能使人類喜愛,但不與理智相結合的話,這種肉眼所感受到的僅僅是自然之美的最低下的部分。因此,真正的美應當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再次,美與實用有關。愛默生指出:"美必須回到實用藝術里去,美的藝術和實用藝術這個區別必須拋開。如果把歷史照實地敘述,用高尚的方式去度過生活,那麼要把美的藝術和實用的藝術分開就是不可能的事。在大自然里,一切都是有用的,一切也都是美的。美之所以是美,是因為它是活的,動的,生產的;有用之所以是有用,是因為它是勻稱的,美好的。"[4]愛默生的這種看法一反康德以來的"美的非利害關係一說,旗幟鮮明地把美與有用聯繫起來,這是對古典的"美善同一"說的回歸。不過,有時他說美不產生於行為,無欲而美,這時他似乎沒有覺察到這種觀點同美與實用有關的論點並不合拍。最後,愛默生還認為,美具有"寓多於一"的特性。沒有什麼事物能夠獨自成為美的,只有融為一個整體才成為美的。一件簡單的事物之所以美,就因為它具有整體的光彩。他強調的其實就是美具有有機整體性,事物只有是完整的、和諧的,才是美的。
此外,愛默生還看到,美的又一特性是丑的事物可以轉化為美的事物,這種化丑為美的特性是由於人的介入,例如藝術家用其精妙的眼睛,為所有事物抹上歡樂的色彩,從而化丑為美。另外,化丑為美還因為美與丑是相輔相成的,在藝術家心目中,善與惡、美與丑並無等級區別,從而為化丑為美奠定了基礎。愛默生提出的化丑為美的觀點深刻地揭示了審美創造活動中藝術家的主觀能動作用,並用辯證的眼光看到美的事物中美醜的相互依存,這是很有啟發性的,這充分表明愛默生在運用辯證法觀點審視美學問題方面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