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一節 進化論美學的方法論

第一節 進化論美學的方法論

2024-08-14 18:11:11 作者: 蔣孔陽

  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年)出生於英格蘭薩洛普郡首府什魯斯伯里城,父親R.W.達爾文是當地有名而又饒有資財的醫生,祖父E.達爾文(E.Darwin,1731-1802年)不僅是當時著名的醫師,並曾在著作《動物生物學或生命規律》(1794-1796年)中提出了與拉馬克(J.B.Lamark,1744-1829年)相似的進化觀點。

  1825年達爾文進入愛丁堡大學學醫,兩年後轉去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學習神學,並獲文學學士學位。但其間,對古典文學、數學和神學課程不感興趣,也無意於從事神職工作,對博物學卻情有獨鍾。

  1831年以博物學家身份隨海軍考察船比格爾號作了五年的環球旅行,途中採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和化石,觀察過火山、原始野蠻的火地人,經歷過地震等。回國後先研究地質學,後致力於生物學研究。接著相繼發表《物種起源》(1858年)、《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的關係》(1871年)等重要著作,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以致被認為:"除了弗洛伊德外,或許沒有任何一位科學家的著作如此廣泛地翻譯過,如此頻繁地評論過,並評論得如此詳盡。"[1]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達爾文不是專業意義上的哲學家,但當他將進化論思想用於探討美學問題時,自發地運用了英國自培根和洛克以來唯物主義經驗論傳統,反對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在方法論上則比較自覺地運用了歸納法。

  一 反對天賦觀念

  達爾文將其進化論用以反對天賦觀念說,強調人類的理智能力(intellectualfaculties)不是天賦的,而是通過自然選擇而獲得和發展的。並認為對這類問題的討論"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

  達爾文在討論到人類有關宗教信仰上帝的觀念時明確指出,人類並無天賦擁有這種"高貴的"信仰:

  信仰上帝——宗教。我們沒有什麼證據,來說明人在最原始的時候便被賦予這樣一個高貴的信仰,認為宇宙間存在著一個無所不能的上帝。與此相反,不是從那些匆匆忙忙過往的旅行家,而是從長期在野蠻人中間居住過的人那裡得來的廣泛的證據,說明許許多多一向存在而今天還存在的種族並沒有一神或多神的概念,他們的語言中也找不到表達這種概念的一些字眼。[3]

  他並對這種信仰的由來,作出了解釋,聲稱:"要理解這種信仰的所由興起,也並不困難。"[4]宗教的虔誠是高度複雜的一種感情,中間包含有愛,有對一個崇高而神秘的超級的東西的無條件的順從,有一種強烈的託庇之感,有畏懼,有虔敬,有感激,有對未來的希望,可能還有其他的成分。除非一個人在理智和道德能力上已經進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否則他是不可能感受和表現這樣一種複雜的情緒的。

  最初把人引導到對各種看不見的精靈力量發生信仰,從而產生了當時的物靈崇拜。後來的多神崇拜和最後的一神崇拜的那些高級的心理才能,在推理的能力發展遲緩或停滯不前的情況之下,也會導致種種奇怪的迷信和風俗的產生。在這些迷信或風俗里,有許多是駭人聽聞的。正像J.勒博克(J.Lubbock,1834-1913年)在《史前時期》(1865年)中所說的那樣:"在野蠻人的生命之上,一直像一片濃密的烏雲似的籠罩著所謂'殃禍之變未知所移'的那一種恐怖心情,使每一份有生之樂都帶上了苦味,我們這樣說是並非言過其實的。"[5]達爾文由此得出結論:"高度發展的心理才能所帶給我們的這些愁苦和間接的結果,和低於人的動物的本能偶然而間或造成的一些錯誤,也有可以相比之處。"[6]"一個普通而慈祥的創始者的這樣一個理想,似乎一直要到長期而持續的文化已經把人提高之後,才在人的心理上出現。"[7]達爾文也正是以人類並無天賦觀念,所有的觀念都是進化而來的觀點,深入探討人類美感的由來。

  二 懷疑和理性

  達爾文之所以能發現進化論,從而在人類思想史的發展上引起巨大的變革,同他本人的思想方法上的成就是密切相聯繫的。

  正像他在回憶自己的輝煌的一生結束時不無自謙地所說的那樣,他自己僅具有"中等水平的本領",竟會在某些重要問題上,對科學家們的信念,起了相當重要的影響,他自認主要歸功於他的思想方法。他聲稱自己具備了一些井井有條的習慣和方法,作為一個科學家,他的成功,不管它有多大,取決於種種複雜的思想品質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

  熱愛科學;在長期思考任何問題方面,有無限的耐心:在觀察和收集事實資料方面,勤奮努力;還有相當好的創造發明本領和合理的想法。[8]

  儘管他自己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缺乏一般的哲學修養,因此在形上學和數學方面,從來沒有獲得什麼成就,[9]但在整天搞科學研究工作之餘,還是閱讀了很多不同題材的圖書,"其中也有幾本關於形上學問題的書本"。[10]

  達爾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是與他敢於打破傳統觀念或信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堅持懷疑和理性:"我在一生的後半世內,傳播懷疑主義或唯理主義;這比其他工作更為顯著。"[11]

  正是這種懷疑主義和理性主義精神,促使他敢於衝破傳統宗教觀念的束縛,聲稱,"最後終於完全不信神了"[12],儘管這個進程的速度是緩慢的,但也沒有什麼痛苦的感受,從此也就堅定下來:"甚至從那時起連一秒鐘也沒有使我去懷疑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13]

  達爾文這種懷疑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精神,推動他在物種起源問題上提出了創造性的學說:"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卻像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14]並把這一觀點貫徹到有關人類由來的研究中,從而得出"人類和其他物種是某一種古老、低級、而早已滅絕了的生物類型的同時並存的子孫這一結論"。[15]

  三 歸納和假設

  在確認達爾文所持的是素樸唯物主義觀點,堅信在理性指導下的懷疑主義,那麼他又是憑藉何種方法而達到一系列輝煌成果的呢?

  E.邁爾在概括達爾文帶來的變化的本質特徵的理論中的六點"深刻的哲學含義"後,又指出達爾文運用的是"假設-演繹的方法"。根據達爾文的陳述,他在晚年對自己的智力作出評估時,對當時被認為是"混合性科學"("mixed sciences",指那些兼有實踐和理性質的學科,例如數學、生物學、醫學和農學等學科)中的"演繹推理方法,極不信任",[16]並自謙:"我既沒有極其敏捷的理解力,也沒有機智。"[17]因此,他讚賞有幾位聰明的人士,如赫胥黎(T.H.Hurley,1825-1895年),懷有這些優良的品質。但他也不接受批評家全盤否認他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哦,他(指達爾文——引者)是一位出色的觀察者,但是他卻沒有推理能力。"[18]達爾文不同意這種評價,認為"這種評語是不正確的"。[19]因為《物種起源》一書從開頭一直到結尾,正就是一長篇論證,而且它已經使不少有識見的專家信服了。任何一個人,如果沒有推理能力,決不會寫出這部著作來。"我有一點發明本領和合理見解,就是推理能力。"[20]但他依然自謙:"不過我自信,我在這方面的本領並不太高強。"[21]

  達爾文在方法論上的特徵是:在認真的經驗觀察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然後提出假設;當發現這種假設不符合事實,就及時放棄這種舊的假設提出新的假設,從而繼續進行下去,直到最後得出經得起檢驗的學說。達爾文聲稱,他除了推理能力外,還具有比一般水平的人更高的本領,能夠看出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並且對它們作細緻的觀察,"我在觀察和收集事實方面,勤奮努力,真是無以復加的了"[22]。而且,達爾文在他悠長的研究歲月中,對任何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始終進行自己的思考或深思,然後根據所能作出判斷,但對別人的指示,並不輕易聽信,盲目遵從。正因為這樣,達爾文極不信任演繹推理方法,認為這種演繹推理思想方式,對於科學進步是有害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