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心理學美學
2024-08-14 18:10:47
作者: 蔣孔陽
在19世紀英國美學中,心理學美學也很值得人們注意。從古希臘開始,不少思想家已注意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美學問題,不論柏拉圖的"迷狂"說、畢達哥拉斯的"旁觀"說,還是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都包含了濃厚的心理學因素。此後,在西方美學史上注重心理學研究的美學家比比皆是。不過,心理學美學形成為一股影響巨大的美學潮流則是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心理學美學的巨大發展固然與西方心理學在19世紀中不斷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刺激有關,同時也與19世紀西方思想文化的發展、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連。19世紀下半葉,心理學美學在德國最為盛行,在英國也開始嶄露頭角,這從浮龍·李的"移情"說、薩利和艾倫的"快樂"說,以及達爾文等人的美學理論中,都可以看到心理學美學的發展軌跡。總的來說,這些英國美學家儘管具體論點各異,但在下列幾點則有共同之處。第一,都採用費希納提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把研究的重點從傳統美學的審美客體轉向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和審美體驗。第二,都強調了審美活動的非功利性。第三,一般都側重於對審美活動作經驗性的描述。第四,普遍都否定審美對象具有一種獨立的美的性質,把美的本質歸結為主體的主觀心理狀態與客體的具體特性之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