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唯美主義

2024-08-14 18:08:41 作者: 蔣孔陽

  同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似,唯美主義是19世紀後半葉主要暢行於文學領域的一種美學思潮,法國被公認是它的發源地,也是它的總部所在。吉爾伯特和庫恩的《美學史》第十六章中曾以"'為藝術而藝術思潮'——幻想破滅的浪漫主義"為題,以反叛現實作為宗旨介紹了唯美主義的興起。作者認為自雨果發表《悲慘世界》、歐仁·蘇發表《巴黎的秘密》一類小說以來,底層社會駭人聽聞的貧困現實,迫使藝術家將反映社會的陰暗面引為己任,結果是曾經作為大眾嚮導的藝術家,現在正在變成大眾恭順的奴僕。不是因為艱難的生活,就是因為貪婪追求財富,使多多少少人遠離了美的傳統。如何令藝術和美在這個巨大的壓力下倖存下來?作者認為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這一唯美主義標識提出的社會背景,目的在於反對將低劣的趣味摻入藝術,而維護藝術的純潔性。

  吉爾伯特和庫恩對唯美主義的發生闡釋雖然明顯偏袒這一美學思潮的形式主義傾向,但是並非沒有道理。"為藝術而藝術"口號的提出至少有兩種針對性,其一是為人生的藝術,其二是為金錢的藝術。就對後者的否定而言,它正顯示了藝術自我意識的日益覺醒。而對前者的否定,它雖然可能如吉爾伯特和庫恩所說,是矯枉過正的一個結果,但藝術與人生的血緣關係,其實永遠也是否定不了的。這一點日後將由波德萊爾作出證明。但除了對藝術教化功能的強調,實證主義影響下風靡一時的科學主義,顯然也是唯美主義針對發難的靶的。唯美主義提出藝術作品在人文活動中具有崇高的價值,恰恰是在於它自身的魅力,藝術作品沒有外在的功用和道德目的,不必從藝術作品中來追究一種環境、一種時代、一種人生,藝術的目的即在於它自身形式的完美,這就是美。故藝術當以自身為目的供人觀照欣賞,這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含義。

  唯美主義的美學綱領公認發端於戈蒂埃1835年偏激有餘、建樹不足的《〈莫班小姐〉序》。但這一思潮形成氣候則稍晚一些,其中福樓拜、龔古爾兄弟和波德萊爾,都當過引人注目的領袖人物。唯美主義引入英國系沃爾特·佩特(Walter Pater)之功,1873年出版的名著《文藝復興》中,他提出"為其自身故熱愛藝術"。但英國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無疑則推王爾德。此外1849年即已謝世的美國詩人愛倫·坡,通常也被視為唯美主義的先驅,波德萊爾尤其對他推崇備至。再往上看,唯美主義的歷史根源還每被上溯到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特別是康德"純粹美"非功利無涉外部世界實用目的的思想。我們不會忘記浪漫主義也是從康德美學中汲取了靈感,就以藝術形式的美為追求目標而言,唯美主義一定程度上正是浪漫主義的餘波,而在它之後,象徵主義又接過福樓拜曾所謂的這一"美的宗教",悄悄登上了歷史舞台。事實上,我們這裡將要介紹的戈蒂埃和波德萊爾,恰恰是一個循著浪漫主義的足跡走向唯美主義,一個則是在唯美主義和神秘主義之間,開啟了象徵主義的先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