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俄國美學

2024-08-14 18:05:19 作者: 蔣孔陽

  引言

  19世紀的俄羅斯處於社會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俄羅斯人民和革命志士前赴後繼地進行著一場艱難困苦的反封建的鬥爭,力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封建農奴制度,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按列寧在《俄國工人報刊的歷史》中的劃分,"俄國解放運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這是與影響過運動的俄國社會的三個主要階段相適應的,這三個主要階段就是:①貴族時期,大約從1825年到1861年;②平民知識分子或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期,大致上從1861年到1895年;③無產階級時期,從1895年到現在。"[1]也就是說,19世紀的俄國正處在俄國解放運動的貴族革命階級和平民知識分子革命階段。這是一場相互連續兩階段的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也是一段十分黑暗的歷史時期。

  1801年亞歷山大一世繼承王位。他迫於18世紀末普加喬夫起義和法國大革命的震盪,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自由主義的改良,如允許地主在自願的情況下解放自己的農奴,允許商人與小市民購買土地,開辦了一些高等學校,適當放寬了書報檢查制度,等等,這些措施雖然未能觸動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的基礎,但也對資本主義發展有些微作用,因而也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激起了俄國舉國上下的強烈民族意識,一批貴族青年熱切地希望改變俄羅斯的專制制度和腐敗落後的社會現狀。然而,亞歷山大一世卻以擊敗拿破崙的英雄自居,於1815年糾集普魯士、奧地利等國的反動君主組成"神聖同盟",充當歐洲憲兵,到處撲滅歐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國內改革也停頓下來,百萬俄國農民在為祖國流血奮鬥以後又被套上了奴隸的枷鎖,農民不斷起義,軍隊士兵也連連暴動。1825年12月14日,一群貴族軍官趁亞歷山大一世去世,尼古拉一世尚未即位之際,在彼得堡的參政院廣場起義。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但是這次十二月黨人起義震撼了俄國社會,有力地促進了俄國革命思潮的發展,喚醒了新一代平民知識分子的革命志士。

  尼古拉一世鎮壓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以後,進一步強化專制統治,建立了周密的警察、憲兵、密探的網絡,嚴密監視人民的思想動向,迫害進步人士。但是。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專制制度、農奴制度的矛盾仍然尖銳存在和發展,歐洲的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和1830-1831年的華沙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尼古拉一世及其專制農奴制的俄國。因此,19世紀30年代,以莫斯科大學為中心,形成了許多進步的思想小組,研究政治、哲學問題,培養造就了一批反對專制農奴制的平民知識分子鬥士。

  19世紀30-40年代俄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展開了關於俄國未來的發展道路問題的爭論,因此而形成了斯拉夫派和西歐派兩大派別。兩派對俄國的黑暗現實都不滿,但是他們對俄國的改革方向和發展前途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與此同時還產生了與這兩大派相對立的民主派,這一派以赫爾岑和別林斯基為代表。民主派既反對斯拉夫派捍衛地主階級利益的倒退路線,也反對西歐派盲目崇拜西歐資產階級制度和文化,他們同情農民,堅決反對專制農奴制度,嚮往社會主義,以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批判農奴制度,批判資本主義社會。

  1848年,由法國二月革命開始,歐洲掀起了普遍的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尼古拉一世預感封建王朝搖搖欲墜,公開出兵鎮壓羅馬尼亞、匈牙利的人民起義,同時在國內加強專制統治,開始了俄國歷史上的"黑暗七年"(1848-1855年)。

  1855年俄國在與土耳其、英、法等國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專制暴君尼古拉一世去世。俄國人民對於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的深仇大恨,蓄之既久,其發必速。農民暴動與進步知識分子對農奴制、專制統治的猛烈抨擊匯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這一切迫使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宣布廢除農奴制。

  但是,俄國在農奴制廢除以後,民主革命的任務並未完成,農奴制的殘餘大量存在,農民反抗仍然不斷、民主運動重新高漲。1862年,沙皇政權進行反擊,逮捕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等民主陣營領袖,查封了進步雜誌《現代人》和《俄國言論》,並瘋狂鎮壓農民起義。1855-1862年的七年民主運動活躍時期結束,又開始了殘酷的反動統治。然而,民主解放運動的火苗是撲不滅的,到19世紀60年代末又興起了新的民主運動——民粹派運動。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19世紀70年代形成了民粹派運動的高潮。1881年3月1日由民粹派運動中分裂出來的民意黨人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三世上台後,變本加厲地強化反動統治,禁錮社會思想,封閉進步刊物《祖國紀事》、《行動》,迫害進步力量。由此開始了俄國歷史上的一個"沉滯時期"。正是在這個時代,民粹派中的格·瓦·普列漢諾夫(1856-1918年)等人,頑強地繼續尋求革命理論,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1883年,他們在日內瓦成立了"勞動解放社"。到90年代,俄國社會度過了80年代的"沉滯時期"之後,迎來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新高潮。

  19世紀的俄國美學正是在這樣的動盪不安、風起雲湧的社會轉型時期之中逐步醞釀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必然也就帶上了這個時代的鮮明的時代特色,呈現出強烈的社會革命性質,展示出尖銳的思想批判鋒芒,並且以俄國革命民主主義(平民知識分子)的美學為當時俄國美學的主潮。

  [1] 《列寧全集》,第20卷,24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轉引自曹靖華主編:《俄蘇文學史》,第1卷,58~59頁,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