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德國美學
2024-08-14 18:03:20
作者: 蔣孔陽
引言
19世紀的德國是經過激烈動盪而終於完成了統一的。
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大敗,歐洲開始了封建復辟時期,當時的封建勢力結成了"神聖同盟",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時期在各地完成之改革,盡遭廢棄。這一年,以奧地利為首組成了德意志聯邦,它包括34個德意志諸侯小國和4個自由市。德意志聯邦內部,最強大的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它們之間爭權奪利,不過,聯邦的建立對於經濟發展仍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19世紀30年代前期,德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逐步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業勞動。1834年以普魯士為盟主的德意志關稅同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德意志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與此同時,國內的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的矛盾,以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也不斷高漲。隨著法國1830年7月革命的爆發,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日益風起雲湧,德國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1844年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36年在巴黎成立的第一個德國工人組織("正義者同盟"),到1847年在倫敦舉行的同盟第一次大會上正式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受同盟委託草擬的《共產黨宣言》正式發表,宣告了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已經開始。
1848年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從法國的二月革命開始,德國農民開始暴動,3月維也納人民武裝起義,推翻了封建制度,梅特涅政府垮台,"神聖同盟"宣告結束。在奧地利革命的鼓舞下,普魯士的柏林也爆發了人民起義,並取得了暫時勝利。但是,最終由於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無力,害怕人民的力量,不僅未能完成自下而上地統一德意志、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的任務,而且導致了1848年德國革命的失敗。
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德國仍然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可是革命仍然促進了德國工業化的進程,普魯士的工業發展尤其迅速。為了進一步發展,普魯士在俾斯麥執政下力圖實現統一德國的野心。1866年,俾斯麥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奧地利戰敗,普魯士確立了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1867年,北德意志聯邦成立,它包括22個諸侯國,代替了原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此時,除南德四個諸侯國之外,德國基本統一。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法國大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南德四邦也加入北德意志聯邦,因此德意志統一最後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當然不包括奧地利在內。
1871年德意志統一以後,生產力發展更加迅猛,到19世紀末葉,德國資本主義迅速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孕育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危機。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德國美學在19世紀的發展正是在這種革命風雨、經濟變革、國家統一的鬥爭和迅速膨脹的各種社會矛盾的形勢之下進行的,因此也呈現出十分紛繁複雜、流派迭起、變化萬端的態勢。19世紀30年代以後,德國美學在德國古典美學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色各樣的美學,在世界美學舞台上再次演出了有聲有色的場面:新康德主義美學、黑格爾主義美學、無意識美學、價值論美學、形式主義美學、心理學美學、生命哲學的美學、唯意志論美學、藝術發生學美學、藝術分類學美學等。這不僅對德國古典美學進行了清理、批判和發展,而且開闢了與"自上而下"的美學相對立的"自下而上"的美學的研究新方向,運用了一些新方法、新視角、新材料來研討美學的老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新鮮的課題,給20世紀的更加駁雜紛紜、變化多端的美學預設了盤根錯節的發展構架,提供了多元展現的深層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