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邏輯學和認識論

2024-08-14 18:00:51 作者: 蔣孔陽

  懷疑論學派主要是運用邏輯論證,從認識論上對他們認為的種種獨斷論進行系統的批駁,從而建立起他們的有關的消極的觀點。他們的論證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作為認識對象的存在本身(即客體)是無法認識的;一是人的意識(即主體),包括感性和理性是無法認識客觀事物的。

  第一,懷疑存在本身。

  皮浪學派的先驅、從原子論到懷疑論學派的環節之一的梅特羅多洛(前4世紀),堅持存在本身是否存在都是難以確定的:

  我們誰都不知道任何事物,甚至不知道「我們究竟是知道某事物還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東西存在。[5]

  梅特羅多洛這種否認存在本身的觀點,可以說是整個懷疑論學派的出發點。既然存在本身都是可疑的,那麼也就根本談不上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問題,取消了認識對象、取消了客體,也就從根本上取消了認識主體的認識活動的意義,結果認識只能是主觀的。梅特羅多洛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切事物都是個別的人把它想像成那樣的。」[6]這種觀點,後來由皮浪加以系統化。他認為,萬物混一而不可區別,因此,既不能從我們的感覺也不能從我們的意見來說事物是真的或假的。所以,我們不應當相信它們,而應當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發表任何意見,不作任何判斷,「對任何一件事都說,它既不不存在,也不存在,或者說,它既不存在而也存在,或者說,它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7]。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第二,既懷疑感性認識,也懷疑理性認識。

  懷疑論學派既懷疑和否認感性認識的客觀真理性,也懷疑和否認理性認識的客觀真理性。這種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懷疑和批駁,主要體現在他們提出的種種論式中。

  懷疑論學派認為,一切感覺和意見都是相對的,感覺和理性相結合的結果同樣也不能獲得真理。皮浪認為,事物的本性是不可知的,事物無所謂美、丑,無所謂正當的和不正當的,都是相對於判斷而言的。任何事物都不像是判斷的那樣的,僅僅是按風俗習慣而展開活動的;任何一種行為,既不能說是這樣的,又不能說是那樣的;真正的本性是人類認識達不到的,而且也是不能理解的。因為,同樣的理由,可以提供截然相反的論據。

  懷疑論學派較多地對斯多葛學派的認識論進行了批駁。他們認為,斯多葛學派所謂的真理的標準,是根本不存在的。斯多葛學派認為,某種特殊的感覺—知覺的真理標準是「不可抗拒的」或是「令人信服的知覺」,即「理解的表象」。中期柏拉圖學園奠基人阿爾凱西勞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批駁。中期柏拉圖學園的另一名領袖,古代懷疑主義最大體系化的代表卡爾尼亞德,進而提出一種溫和的懷疑主義理論,即蓋然性理論,他同樣也認為斯多葛學派的這種標準(「理解的表象」)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人們的一切感覺都是相對的,人們所獲得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作用於感官的表象,但是表象的真假是無法區分的。由於事物的表象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可能出現不真實的表象,因此,必須放棄作為「理解的表象」的這種真理標準。只存在蓋然性、「可能的或蓋然的表象」,有些表象是可能的,有些則是不可能的。因此,哲人(即有智慧的人)對一切都應該不作判斷、不置可否,即作存而不論的「懸擱判斷」。

  「懸擱判斷」是懷疑論學派提出來反對可知論的一項重要論據。它最初是由德謨克里特的學生基俄島的梅特羅多洛、斯多葛學派的克律西波等提出來的,以後懷疑論學派的阿爾凱西勞、卡爾尼亞德、阿格利巴、美諾多托等進一步豐富了這種論證。他們認為,就認識對象作出直接的或間接的判斷都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判斷,總是建立在其他判斷上的,結果勢必導致「無窮倒退」。又因為,就關於認識對象作出的正反兩個判斷,都能同等地得到證明,結果勢必導致「二律背反」,即「既是又不是」、「既不是又不是不是」。結果,既不能肯定肯定的判斷,又不能肯定否定的判斷,從而只能放棄一切認識活動。他們自稱,這就是懷疑論學派的基本原則。因為,每一個判斷都有一個相反的原則,因此,相信這個原則的結果,對呈現在面前的對象不有所言說,這樣才能達到心靈不受干擾的寧靜。這種「懸擱判斷」的理論,不僅影響了中世紀的經院哲學,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以胡塞爾(1859—1938年)為代表的現象學,主張把傳統的形上學問題(如思維和存在的關係等)懸擱起來存而不論,藉以宣揚其獨特的先驗論。

  更值得注意的是,懷疑論學派為了否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拒絕對任何事物作出判斷,從而制定出藉以辯駁的論式,大體上有三類:十式、五式、兩式。這裡只介紹可以說是全部論式說概括的第三類的兩式。[8]

  作為第三類的兩式,是由晚期懷疑論學派代表之一、尼科墨提亞的美諾多托(鼎盛年約120年),繼埃奈西德穆和阿格里帕後,提出的「懸擱判斷的兩種論式」。他認為,就對象的認識而言,無非是兩種論式,而這兩種論式都是不可能的。[9]

  (1)根據對對象本身的直接認識,這是不可能的。自然哲學家們在有關一切可感和可知對象的認識問題上,都爭論不休,有的認為只有可感的對象是真的,有的認為只有可知的對象是真的,有的認為只有有些可感的或有些可知的對象是真的,但結果都會導致「無窮倒退」或「循環論證」。因為他們的論證所依賴的論據本身,都尚有待於進行論證,因此,不存在「不經論證即被公認」的東西。

  (2)根據對對象的間接認識,這同樣是不可能的。因為,所賴以依據的間接對象的標準的本身,還需要憑藉更間接的其他對象,結果同樣會導致「無窮倒退」和「循環論證」。

  晚期懷疑論學派由此得出結論,無論是直接認識還是間接認識,都不可能成立,結果只能懸擱判斷,終止一切認識活動和判斷。上述的兩式是全部論式說的總括。因此,法國著名古典學者羅斑(1866—1947年)指出:「沒有什麼東西是自明的,可是又沒有什麼是可以經推理證明的:這樣,在這兩個『論式』中,就最後總括了懷疑論派的全部論點。」[10]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