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啟蒙思想
2024-08-14 18:00:26
作者: 蔣孔陽
伊壁鳩魯學派重視哲學探討,並把它與人的幸福自由聯繫起來。伊壁鳩魯聲稱,「為要獲得靈魂的健康」,青年人和老年人都應該研究哲學[20];他認為,只有研究哲學,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21]。
以伊壁鳩魯為代表的這種啟蒙哲學體系,大體上是由準則學、物理學、倫理學三部分組成,而無神論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準則學
伊壁鳩魯在他已經佚失的著作《準則學》中,討論了傳統的邏輯學和認識論問題,即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形式、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等問題。因此,一般把伊壁鳩魯的準則學,理解為是他的邏輯學和認識論。這在他的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他的整個體系的引論。[22]這種唯物主義感覺論的認識論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認識來源於對「確實存在」的客觀事物的感覺—知覺。伊壁鳩魯要為自己的道德倫理觀點尋找科學根據,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涉及快樂或痛苦的感覺,從而致力於研究感覺—知覺。他聲稱,認識的首要的根本準則是感覺,如果你排斥一切感覺,你就連所指稱的標準也不會剩下,你就會沒有用來判定你所斥責的錯誤判斷的東西。[23]因此,人們永遠要以感覺和感觸為根據,只有這樣才會獲得最可靠的確信的根據。[24]這種感覺不是天賦的,而是來自確實存在的客觀事物。他聲稱:感覺所感知的東西確實存在的這一狀況,保證了感性知覺的真實性。人們能聽到、看到的是確定無疑實實在在的事實,因此,「某物是真實的」和「某物存在著」這兩種判斷是沒有差別的。他強調,先有客觀存在的對象,然後才有來自客觀事物的感覺,因為,「不存在的東西是不會引起運動的」[25]。
第二,繼承了以恩培多克勒和德謨克里特為代表的唯物主義流射影像說,以此來說明感覺的產生。伊壁鳩魯聲稱,視覺是由於客觀存在物的影像流入眼睛所造成的,與外物在顏色、形狀上相似的影像,按照它們各自的大小,進入我們的感官或心靈。聽覺也是從對象跑出的一種流,這類對象就是說話、發聲、發噪音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引起聽覺的對象。伊壁鳩魯的這種流射影像說,和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德謨克里特的影像說一樣,是一種素樸唯物主義的反映論。
第三,強調感覺—知覺在認識中的作用,但並未因此無視概念(即「預想」、「預擬概念」)的作用。他強調,來自感覺—知覺的概念,是進行考察和懷疑等所必要的。在伊壁鳩魯看來,概念是在感性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絕對不是什麼先驗的天賦觀念。伊壁鳩魯所講的這種「預擬概念」[26],是表示一種與直接感覺不同的對於外部事物的知識。它的內容完全來自我們先前獲得的對這類對象的感覺和知覺,人們將這些感覺和知覺儲存在記憶中,並用詞語把它們確定和保持下來。當人們一說到某個詞時,心中就馬上能喚起關於這類事物的一個感性知覺形象;當人們當下遇到某個對象時,就能立刻聯繫到這個形象而給它一個名稱。但因為這個詞語儲存的感性知覺形象對於這類事物的所有個體有一種普遍適用性,它就超出了感性認識,進入了理性認識範圍,成為人們進行思考、判斷和發表意見的依據。[27]
第四,感覺是真理的標準。伊壁鳩魯在肯定感覺的來源的同時,就進一步肯定感覺是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他聲稱,謬誤來自推理、意見或判斷,但得到感覺證明的推理、意見、判斷卻是真理。「如果你排斥一切感覺,你就連所指稱的標準也不會剩下,你就會沒有用來判定你所斥責的錯誤判斷的東西了。」[28]但是,感覺的來源雖是客觀的,而作為人這個主體的感覺卻是主觀的。而且客觀存在的事物是處在永恆變化之中的,進行認識的主體(人)所獲得的感覺同樣也處於變化之中,同時也受到主體的種種變化的影響,所以把主體的感覺作為鑑別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就必然得出伊壁鳩魯的「真理的標準是主觀的」[29]的結論。
總之,伊壁鳩魯在認識論領域,繼承德謨克里特和恩培多克勒的觀點,提出了流射影像說,肯定事物是在人的意識之外,而且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在此基礎上承認認識來自客觀事物對感官發生作用而產生的感覺,同時,又承認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概念(「預擬概念」)的必要性。因此,伊壁鳩魯可以說是完成了古希臘哲學中的素樸唯物主義反映論。但他把感覺看作是檢驗真理性的標準,則是片面的和錯誤的,有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的可能,這也正是他的哲學的素樸性的局限性。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二 物理學
伊壁鳩魯重視感覺,所以也就強調從事考察自然[30],認為沒有自然科學就不能得到無憂無慮的快樂[31];因為,只有自然科學才能「確切地發現最基本的事實的原因」,了解各種存在物的本性,「了解其他一切與我們的幸福所必需的精確知識有關的東西」[32]。由此可見,伊壁鳩魯是把物理學的研究,同他的道德倫理學說,特別是快樂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而貫穿在物理學(自然哲學)研究之中的,是對偶然的認識,並認為由此才能獲得意志的自由。這點,不僅是他的物理學的中心思想,而且是「居支配地位的範疇」[33]。
從物理學內容上來說,伊壁鳩魯「尊重德謨克里特」[34],並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里特的唯物主義的原子論學說。
第一,原子和虛空是萬物的本原(始基、原理)。伊壁鳩魯和德謨克里特一樣,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他聲稱,如果沒有被稱為「虛空」、「地方」以及「不可觸的本體」,物體就會沒有存在的地方,沒有運動的場所,沒有像我們所見那樣的物體運動。而物體歸根結底是由原子構成的。因為,物體中有些是複合物,有些則是構成複合物的東西,構成複合物的東西就是「不可分的東西」,並且是不變的。由於一切存在的東西不能被消滅而成為不存在,所以複合物分解到最後,就是某種固定不變的、不可分解的東西,即原子。所以,原子是構成萬物的本原:「它們的本性是完全堅固,用任何方法都不能把它們分解成部分。所以毫無疑問,本原必定是不可分的有形體的存在物。」[35]從宏觀來看,由無限的原子構成的宇宙也是無限的,虛空也是無限的。並制定了有相當說服力的邏輯論證。這正如公元5世紀時的作者斯托拜烏所記載的那樣:「伊壁鳩魯(斷言),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的,而虛空在範圍方面是無限的。」[36]
第二,重量。德謨克里特說原子有兩種屬性:大小和形狀。而伊壁鳩魯則加上第三種屬性:重量。[37]德謨克里特認為,原子是沒有重量的,它們是由於彼此的衝擊而在無限的空間中運動起來的,並且宣稱只有一種運動,即振動。[38]伊壁鳩魯則認為,物體在重量的作用下運動,這是一種必然性:「我們要認定原子除了形狀、重量、大小以及必然伴隨著形狀的一切以外,並沒有屬於可知覺的東西的任何性質。」[39]正因為他提出了重量,才能更好地解釋由原子構成的物體的量和體積,這是只有大小、形狀的原子所無法說明的。
第三,原子的運動和偏斜。伊壁鳩魯認為,原子在虛空中有三種運動:第一種運動是直線式的下落;第二種運動起因於原子偏離直線;第三種運動是由於許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西塞羅就認識到伊壁鳩魯的原子偏離直線的觀點有重大意義:伊壁鳩魯「這位頭腦敏銳的人又突然想起,如果一切原子——像我所說的那樣——都是從上往下墜,那麼一個原子就始終不會和另一個原子相碰」。並以此來說明,「由此就產生了原子之間的纏結、結合和凝聚,結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東西……」[40]伊壁鳩魯正是以此抵制必然、強調偶然,其原因正如他自己在《致美諾寇的信》中所解釋的那樣:只有循此才能解釋善惡、反對命運,解釋意志自由、反對迷信。他自己不信有些人拿來當作萬物之主的那個命運,認為人擁有決定事變的主動力量,把一些事物歸因於必然,一些事情歸因於機遇,一些事情歸因於自己。因為,必然取消了人的責任,而機遇又不是經常的,而人們的行動是自由的,這種自由就形成了人承受褒貶的責任。這樣,對於死亡也就完全沒有恐懼,能正確地思考自然所規定的目的,能領會到主要的善是容易圖謀和容易完成的,而最大的惡只能於短期內持續,並且只能造成頃刻的痛苦。[41]由此可見,原子偏離直線說在伊壁鳩魯的整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僅是為他的物理學,而且也是為他的快樂主義的倫理學和戰鬥的無神論作論證的,所以是他的啟蒙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倫理學
伊壁鳩魯堅持感覺論的準則,所以在倫理學中主張快樂論的幸福論。物理學是為了克服達到幸福之路的種種偏見,倫理學則是從正面闡述幸福的本性以及達到幸福的途徑。
第一,快樂是最高的善。伊壁鳩魯認為,只有可感個體事物才是存在的,所以在道德倫理領域中,個體的感覺是衡量德性的標準,個體的幸福是人類一切活動的依歸,唯一的無條件的最高的善是快樂,痛苦是無條件的惡:
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端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幸福,而以感觸為標準來判斷一切的善。[42]
但也並非每一種快樂都是值得追求的,衡量、取捨快樂的標準是善,當某種快樂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時,就要放棄許多快樂。反之,有許多痛苦比快樂還好。正因為這樣,雖然每一種快樂都是善,然而並非每一種快樂都值得選取,正如每一種痛苦都是惡,卻並非每一種痛苦都應當避開。[43]他進一步申述,快樂是與美德不可分的,美德是為了快樂而樹立的,它本身就產生快樂。因此,伊壁鳩魯不是一味追求享樂、拒絕痛苦,有時會拒絕享樂,甚至尋求痛苦,要是這種享樂會招致悔恨的後果,要是忍受小苦而得以避免大苦的話。[44]他把知足看作是大善,他所講的快樂的具體內容是:麵包和水就能給人以極大的快樂,養成簡樸的生活習慣,是增進健康的一大因素,不挑剔生活必需品等。與之同時,激烈反對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受的快樂,竭力反對醇酒、婦人和迷戀孌童。[45]他所追求的最高幸福是,肉體無痛苦和靈魂得寧靜而已:
因為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寧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才竭力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懼。[46]
由此表明,伊壁鳩魯所追求的幸福、快樂,是一種有節制的簡樸生活。他聲稱:「只要有了麵包和水,他就準備同任何人辯論什麼是幸福。」[47]此外他還認為,只有具備了理性認識、自然科學的知識,才能享受無疵的快樂。[48]
第二,哲人理想。哲人概念是整個晚期希臘—羅馬哲學中占統治地位的第二個重要概念(第一個占統治地位的概念是「尋求一個真理的標準」)。伊壁鳩魯認為這種永遠幸福的哲人的特徵是:他的欲望是有限度的,對於死亡無動於衷,對不朽的神毫無畏懼地抱有正確的看法,他會毫不猶豫地(如果這樣更好的話)離開人世。由於有這樣的精神狀態,他總是生活在快樂之中,因為他無時無刻不感到快樂多於痛苦。實際上,哲人總是以感激的心情回憶起過去並把握住現在,意識到現在是多麼有意義和愉快。他不聽命於未來,而是泰然自若地等待著未來,並享受現在,即便遭到痛苦,也不會使哲人感到悲多於歡的這等劇烈程度。[49]伊壁鳩魯和斯多葛學派一樣,把靈魂的寧靜看作是哲人的理想境界,但是在選擇如何達到這種寧靜的途徑上兩者是根本對立的。伊壁鳩魯說:「哲人不關心國家大事,除非發生什麼特殊情況。」[50]斯多葛學派的奠基人芝諾則認為:「哲人要關心國家大事,除非有什麼情況阻礙他。」[51]也就是說,伊壁鳩魯是由於消極的內在動機而力求達到寧靜,芝諾則是由於外向的原因而導致到寧靜。這正是他們代表不同政治集團的利益的具體表現。身為雅典公民的伊壁鳩魯,面臨的是祖國雅典正處在馬其頓王國統治的威脅下,從而對現實採取消極反抗的態度。而斯多葛學派則反映正在興起的希臘化國家上層統治集團的利益,致力於打破傳統的城邦奴隸制,締造大的君主制奴隸制國家,所以提倡哲人干預生活,積極關心國家大事。伊壁鳩魯強調的是,對外界要能保持自己的寧靜,這樣才能把一切可能的東西,變成對自己友好的東西,才能把一切不可能的東西,看作與自己無關的東西。[52]
總之,希臘哲學從包括伊奧尼亞學派的自然哲學家開始,就不斷地涉及哲人形象這個概念,它同樣也是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和懷疑論學派的哲學的探討對象。伊壁鳩魯的「哲人」體現了他是在消極地逃避現實世界。要是說,世界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思潮滲透到希臘化時期的所有哲學學派的體系,而斯多葛學派較多地體現了世界主義的話,那麼伊壁鳩魯學派就較多地體現了個人主義,把自己與整個社會隔離開來、孤立起來,對整個社會和人類採取否定的態度,把人看作是孤立的、自足的、自我中心的個人,以代替原先的在城邦中才能得到自足的人的概念。
正是這種消極遁世的自我中心的人生觀,決定了伊壁鳩魯本人和早期伊壁鳩魯學派對人類所創造的文學藝術不感興趣,進而也不積極去探索與審美有關的問題的立場。這種情況到了以菲羅德謨、盧克萊修、賀拉斯為代表的中期伊壁鳩魯學派,才有了明顯的變化。
四 無神論
伊壁鳩魯作為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在有關神、天命、預言、靈魂、死亡等一系列問題上,是與宗教神學化了的斯多葛學派根本對立的。
伊壁鳩魯的無神論是建立在他的物理學,特別是原子本原說上的。西塞羅在《論最高的善和惡》中,正是這樣記載的:伊壁鳩魯認為最有意義的是關於自然的學說,一旦認識了萬物的本性後,就從迷信中解放出來,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和由於不認識存在的東西而引起的煩惱,可怕的幽靈往往正是由此產生的。[53]
第一,提出激進、啟蒙的無神論。伊壁鳩魯不是否認神的意義上的無神論者,而是在剝奪神對人的干預意義上的無神論者。他在《主要學說》的一開始就明確指出,神對一切都是不加干預的:
凡是幸福和不滅者(指神——引者),自身既無煩惱,也不使任何他物煩惱;因之也不受忿怒和偏愛之情拘束,因為這些情感只存在於弱者中。[54]
正如塞涅卡所記載的那樣:伊壁鳩魯的神並不濫賜恩惠,他無牽無掛,對人們毫不關心,甚至不理睬這個世界,神對惡行和善行都無動於衷。[55]也正因為這樣,西塞羅當時就清楚地揭示出,這樣一來伊壁鳩魯也就從根本上取消了宗教:伊壁鳩魯「把宗教連根拔去了,因為他從神排去了最神聖的東西,即仁慈和福利。西塞羅說:倘若人們從神靈處得不到什麼好處,也不能期待什麼好處,那又怎能去尊敬他們呢」[56]?伊壁鳩魯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無神論者。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伊壁鳩魯:
他是古代真正激進的啟蒙者,他公開地攻擊古代的宗教,如果說羅馬人有過無神論,那末這種無神論是由伊壁鳩魯奠定的。因此盧克萊修歌頌伊壁鳩魯是最先打倒眾神和腳踹宗教的英雄;因此從普盧塔克直到路德,所有的聖師都把伊壁鳩魯稱為頭號無神哲學家,稱為豬。[57]
普盧塔克等的謾罵,恰恰從反面證明了「伊壁鳩魯是最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58]。
第二,否認天命和預言術。基督教早期希臘教父、亞歷山大里亞的克雷芒(約150—約215年)就提到過:使徒保羅警告的哲學就是伊壁鳩魯哲學,說「這種哲學幾乎連天意之類的東西都沒有幻想過」[59]。因為,伊壁鳩魯指出過,只相信命運也就是只相信必然,也就從根本上否認偶然,否認偶然也就是否認遵從理性,否認經過正確地深思熟慮的行動獲得成功。伊壁鳩魯的這種分析無疑是正確的,順從命運的結果,就是抹殺理性,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基於同樣的理由,他也否認預言術,認為預言術是不存在的,要是存在的話,我們就無力改變正在發生的事情。[60]既然命運和預言術都是不可能的,那麼人們也就不應該去相信無知的老妖婆,不應該崇拜祭司、預言家、算命者、占卦者和釋夢者。
第三,對靈魂和死亡作出唯物主義解釋。伊壁鳩魯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的靈魂觀:(1)靈魂這種原子合成物,是一種有機的複合物;(2)靈魂原子遍布肉體,被以某種方式為結構的其餘部分所包住;(3)還有「沒有名稱的元素」的原子,比其他原子更精微,更光滑,活動起來更靈活[61],由此造成了感覺運動。[62]正因為這樣,對死亡就無所畏懼了。他強調,死亡對人是毫無關係的:「死亡對於我們無干,因為凡是消散了的都沒有感覺,而凡無感覺的也就是與我們無乾的。」[63]所以,生活中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理由是:「當我們存在之時,死亡不存在,而死亡來到之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