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文學藝術

2024-08-14 17:59:52 作者: 蔣孔陽

  整個希臘化—羅馬時期,文學藝術依然是繁榮的,儘管其成就與古典時期無法比擬。

  一 雕塑

  希臘雕塑經過古典時期發展的高峰,到希臘化時期,其中心轉向小亞細亞西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成為強烈對比的是,雕塑中莊嚴崇高的氣氛漸趨淡薄,世俗化的傾向則有所發展。但在某些傑出的作品中,依然保持著古典時期大氣磅礴的氣象。如公元前2世紀時薩莫色雷斯的《尼凱女神像》,舉世聞名的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等。當時的帕加馬王國是希臘化時期重要的藝術中心。阿塔羅斯一世為紀念多次打敗入侵的高盧人,聘請一批第一流的希臘雕刻家、建築師製作紀念性的建築和雕塑,如《垂死的高盧人》、《自殺的高盧人》等。希臘化時期最後一件重要雕刻品是《拉奧孔群像》,約作於公元前2世紀末或前1世紀中期,儘管只是從表面上強調了肉體的痛苦,缺少崇高莊嚴的精神力量和豐富的內涵,但在寫實技巧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作品表明希臘雕刻的生命力已趨向衰竭。

  羅馬的雕塑是在埃特魯斯坎藝術(Etruscan art)[56]和希臘藝術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羅馬人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把各種不同風格的雕刻調和起來,創作了現實性很強的肖像雕刻和敘事性雕塑。在寫實處理、情緒表現、細節的誇張強調等方面有許多創造,而且形象豐富,成就頗高。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奧古斯都時代是肖像雕塑的繁榮時代。帝王雕像非常精美。到馬可·奧勒留當政時期,羅馬雕像發展出新的風格,注重內心刻畫,被稱作「情緒雕像」。例如奧勒留騎馬像,把這個帝皇哲學家表現為在進行內省和沉思,帶有憂鬱的傷感。它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作為古典楷模為許多大雕塑家仿效。到君士坦丁時期,肖像帶有許多東方神秘的氣氛。羅馬時期的浮雕像,廣泛應用於建築裝飾上,住宅、宮殿、會堂等都有浮雕圖案(棕櫚葉、莨菪葉、花、果實)和人物故事等。羅馬浮雕的最高成就,是紀念性建築物上的敘事性浮雕或象徵神話浮雕,它們是羅馬好勝喜功、講求實際的時代精神的體現。

  二 建築

  希臘化時期,隨著新興城市的紛紛建立,君王們又大興土木,以豪華的大廈裝飾帝都,所以建築藝術得到極大發展。除了宮殿和廟宇外,還興建了形形色色的公共建築物,如會場、劇場、競技場、商場、浴室等。特別是在節慶和集會用的裝飾性建築物方面,達到最高峰,使雄偉、簡樸、雅致等特點結合一體。代表性的有:「宙斯祭壇」、米利都的城市規劃及其元老議事廳、普利安尼城的城市規劃及其建築、帕加馬的衛城、亞歷山大里亞城羅斯島的燈塔,以及雅典的伊壁鳩魯學派的「花園學校」等。它們代表了這個時期的建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發展。

  羅馬共和時期的建築,是在統一了義大利半島並開始對外擴張以後繁榮起來的。由於它征服了地中海沿岸最先進最富饒的地區,廣泛吸收這些地區的建築成就,特別是埃特魯里亞和希臘化時期一些地區的建築成就,使羅馬的建築技術極大地向前推進。建築技術的進步和柱式的發展是共和時期建築的主要成就。此外,注重實際的羅馬人對希臘人不大注意的一些公共建築工程,如道路、高架輸水道、廣場、別墅等,表示了高度的重視。所有這些成就,都成為以後羅馬帝國時期建築藝術繁榮的重要基礎。

  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大體相當於帝國前期(即前1世紀末—3世紀初)。這一時期是古羅馬建築的黃金時代。不僅興建了許多規模宏大、豪華富麗的建築,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歌頌皇權、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極力突出羅馬帝國至高無上的形象,成為西方建築史上繼古希臘後的又一高峰,對以後歐洲以至全世界的建築,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許多有代表性的建築,以及維特魯威(前1世紀)的理論著作《建築十書》,都充分說明了這點。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內容十分完整。主要包括:建築師的培養、建築學的基本原理、建築材料、柱式、公共建築與住宅的設計原理、建築裝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機械和設備等內容。維特魯威受當時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影響,在書中強調理論結合實際,主張全面地考慮問題,對一系列建築工程和理論問題的闡述,具有科學的態度:

  建築師不顧學問而致力於嫻熟技巧,竭盡辛勞,還是不能得到威望的。而偏重於理論和學問的人似乎也是追求幻影而不是現實。與此相反,只有精通這兩方面的人們,才好似全副武裝人員一樣,更迅速地取得威望而達到目的。[57]

  維特魯威還遵循古希臘美學的傳統,把理性原則與直觀感受結合起來,把一般的美學思想與建築藝術實踐結合起來,論述了建築藝術形式美的一些基本原則,對提高建築藝術的審美價值作出了重要貢獻。[58]

  後期階段,3世紀初,隨著塞維魯王朝第二代皇帝卡利古拉去世(217年),帝國出現了嚴重危機,後來雖曾一度出現所謂帝國中興,但皇帝們再也無法挽回帝國日趨沒落的命運。隨之,原來十分興旺的建築活動也因帝國的衰落而長期不振,儘管這個階段也出現了像君士坦丁凱旋門和戴克里克浴場等那樣顯赫一時的藝術,但也無非是對前一時期同類建築的模仿,並無新的創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社會的動盪和不安定,促進了堡壘式建築的誕生,以及隨著對基督教態度的改變,基督教教堂逐漸興起,成為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前驅。

  從建築風格上來看,古希臘建築以單純、明快、和諧為其主要特色;古羅馬建築則以豪華、壯麗、粗獷為其主要特點。這是兩種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藝術風格,它們共同構成了西方古典建築的基礎。[59]

  三 文學

  希臘化時期,「古希臘共同語」成了希臘化國家共同使用的語言文字,這時期的希臘文學本身的特點是精緻、優雅、深沉,但缺乏古典時期的那種獨創性。

  公元前3世紀時,亞歷山大里亞最重要的詩人有忒奧克里托斯(鼎盛年約前284—前280年)、卡利馬科斯(約前305—約前240年)、阿波羅尼奧斯(約前3世紀)、阿拉托斯(約前315—約前240/239年)等。忒奧克里托斯是西西里人,在亞歷山大里亞受的教育,後來成為一名希臘田園詩人。他在作品中用懷鄉和浪漫的形式回憶青年時代在敘拉古的生活。在他的《田園詩》里,通過一個有文化的城市居民,用深情的眼光去回顧牧羊人和村女。這對羅馬的維吉爾和以後歐洲的這一體裁都有很大影響。阿波羅尼奧斯則是阿拉托斯的對手,前者創作活躍於公元前3世紀期間,在亞歷山大里亞達到盛期。他的詩作《阿爾戈船英雄記》是以伊阿松航海到黑海去尋找金羊毛的故事寫成,力圖恢復荷馬史詩的傳統,雖未達到荷馬史詩的深度,卻有一些想像力豐富的段落,對後世羅馬史詩有不小的影響。

  這個時期在歷史傳記方面是卓有成果的。重要的史學家有波利比奧斯(約前203—約前120年),著名的希臘的羅馬史學者。出生於亞歷山大里亞的另一名希臘史學家是阿庇安(約95—約165年),用希臘語撰寫的二十四卷的《羅馬史》,成為後世研究古羅馬史的重要依據。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公元1世紀時的普盧塔克,撰有《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和《道德論集》,成為後世研究希臘—羅馬歷史和思想的重要依據,他本人又是一位折中主義的哲學家—美學思想家。[60]

  在文藝理論方面,值得重視的是公元1世紀左右的得墨特里奧斯的《論風格》,以及歸諸某個朗吉弩斯名下的《論崇高》。後者分析了構成偉大作品的因素,認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必須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激情。它對後世歐洲文藝理論有深遠影響。

  至於古羅馬文學,大體是指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公元5世紀下半葉時期的文學。古羅馬文學誕生和發展初期,古希臘文學已經達到高度的繁榮,從而對羅馬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如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所說的那樣,羅馬征服了希臘,但後者反過來又用自己發達的文化征服了羅馬。羅馬文學的發展,正像洛里哀指出的那樣:「拉丁文學的誕生雖很遲緩;但是它的青年時代很健實,而且發育極速。」[61]

  羅馬文學中首先發展的是詩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同民間詩歌內容相適應的詩體。羅馬共和國時期在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前1世紀中葉,是其文學發展和繁榮時期,湧現出一批詩人和劇作家。

  古羅馬的戲劇包括喜劇和悲劇。羅馬的喜劇主要是人情喜劇。主要代表人物是普勞圖斯(約前254—前184年)和泰倫提烏斯(約前190—前159年)。前者以娛樂觀眾為主要目的,很少為社會或倫理問題所干擾。普勞圖斯的喜劇,在藝術方面既繼承了古希臘新喜劇的傳統,同時又有自己的特色,和義大利民間戲劇傳統有著緊密的聯繫,從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他去世後,有首銘文這樣寫道:

  普勞圖斯亡故了,喜劇哭泣著,舞台空蕩了,嘲笑、嬉戲、詼諧及各種詩格,全都陷入悲痛之中。[62]

  由此可見當時普勞圖斯的影響之大,聲譽之隆。羅馬悲劇分神話劇和歷史劇兩種,以取材於希臘神話的神話劇較為流行。

  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是羅馬文學發展的高潮時期,主要表現在演說、散文和詩歌方面。希臘文學影響減弱,羅馬文學開始有了獨立的民族風格。當時人才輩出,代表人物有西塞羅、愷撒(約前100—前44年),兩人的風格成為鮮明的對比,西塞羅講究修辭的句式,愷撒則簡樸無華。詩歌,主要是哲理詩和抒情詩。當時人們困於內戰和政治動亂,對政治感到厭倦,從而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或沉湎於詩歌和愛情。盧克萊修是共和國末期的最大詩人,他的哲理詩《物性論》,無論從哲學還是從文學上來講,都是偉大的傑作。[63]

  奧古斯都時期(前27—14年)是古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特別是詩歌的發展達到高潮。奧古斯都非常重視文學創作,竭力把文學納入他的政治軌道,作為左右輿論的工具,將維吉爾、賀拉斯、普羅佩提烏斯等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其時,羅馬詩人繼承古希臘古典傳統,講究語言優美、格律嚴謹,在史詩和抒情詩方面都有偉大成就。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維吉爾(前70—前19年),他的《埃涅阿斯紀》,是羅馬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史詩。賀拉斯則是這個時期的另一位重要詩人,在繼承希臘的傳統時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歌集》是羅馬抒情詩,《詩藝》則是羅馬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64]

  接著是羅馬拉丁文學的白銀時代(1—2世紀),當時羅馬帝國的威權達到頂點,除了義大利本土外,又吞併了亞洲、非洲、歐洲等許多地方,開始出現了一批地方作家。宮廷文學和在野文學判然有別,前者主要歌頌皇帝,內容空洞。2世紀時出現衰退的跡象,地方行省勢力日益強大,文化重心東移,希臘文學反倒再次復興,湧現了普盧塔克等用希臘語寫作的作家。許多拉丁語作家,也熱衷用希臘語從事寫作,拉丁語文學退居次要地位。

  公元3世紀至5世紀時羅馬文學趨於衰落。隨著公元330年,皇帝君士坦丁(約274—337年)將首都自羅馬東遷巴爾幹半島東部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基督教成為國教後,基督教文學在4、5世紀得到迅速發展,世俗文學被排擠到次要地位。在基督教作家中,拉克坦提烏斯(約240—約320年)是拉丁教父中著作流傳最廣的一位,文筆純淨,被譽為基督教的西塞羅。奧古斯丁(約354—430年)是基督教神學的奠基人,寫有大量著作,其自傳體的《懺悔錄》,在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基督教作家的作品,由於受到內容的限制,藝術價值一般都不高。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中世紀時,只有少數古典作家的作品繼續流傳,直到文藝復興後,古羅馬文學作品,才重新受到人們重視,在思想和藝術性方面對後世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1] 羅斯托夫采夫:《希臘化世界的社會經濟史》,第2卷,1301頁,牛津,1941。

  [2] 埃倫伯格(V.Ehrenberg):《希臘國家》,240頁,牛津,1960。

  [3]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下卷,51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 科埃斯特:《新約引論》,第1卷,40頁,柏林—紐約,1982。

  [5] 根據埃倫伯格:《希臘國家》,141頁。

  [6] 伯里:《希臘史:到亞歷山大大帝之死》,771頁。

  [7] 古哥:《十九世紀歷史學和歷史學家》,下冊,51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8] 同上書,514~515頁。

  [9] 塔恩:《希臘化文化》,4頁,倫敦,1950年第3版。

  [10] 洛里哀:《比較文學史》,37頁。

  [11] 塔恩和羅斯托夫采夫等的觀點,見《希臘化世界的社會經濟史》,第2卷,1108~1109、130l頁。

  [12] 根據埃倫伯格:《希臘國家》,141頁,塞爾格葉夫則估算為7.5萬平方公里,見《古希臘史》,432頁。

  [13]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上冊,15頁。

  [14] 蘇聯科學院主編:《世界通史》,第2卷上冊,350頁。

  [15] 策勒:《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論學派》,14頁。

  [16] 蘇聯科學院主編:《世界通史》,第2卷上冊,358頁。

  [17] 參見《劍橋古代史》,第7卷,224頁。

  [18] 這裡採用的是安格斯的觀點,見《劍橋古代史》,第7卷,224~225頁。

  [19] 策勒:《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論學派》,14~15頁。

  [20] 科埃斯特:《新約引論》,第1卷,99頁。

  [21] 埃倫伯格:《希臘國家》,142頁。

  [22] 埃倫伯格:《希臘國家》,141頁,據塞爾格葉夫的統計是15萬平方公里,見《古希臘史》,431頁。

  [23] 約瑟福斯:《獄太戰史》,第2卷第385節;V.埃倫伯格估計則在5~7百萬之間。

  [24] 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2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5]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上冊,261頁。

  [26] 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25頁。

  [27] 閃族(閃米族),古代包括希伯來人、亞述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巴比倫人,今特指猶太人。

  [28]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下冊,400頁。

  [29] 湯普遜:《中世紀社會經濟史》,上冊,25頁。

  [30] 策勒:《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論學派》,29~30頁。

  [31] 阿斯穆斯:《論古代美學的經典作家》,《西歐美學史論集》,16頁。

  [32] 同上書,見《西歐美學史論集》,16頁。

  [33] 埃倫伯格:《希臘國家》,141頁,塞爾格葉夫的統計是300萬平方公里,見《古希臘史》,432頁。

  [34] 同上書,147頁。

  [35]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上冊,15頁。

  [36]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下冊,517頁。

  [37] 同上書,600頁。

  [38] 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201頁。

  [39] 科埃斯特:《新約引論》,第1卷,96頁。

  [40] 這是帕爾默的見解,見《牛津古典辭典》中「希臘方言」條目。但是科埃斯特則認為《舊約》希臘語譯本的希臘語,和《新約》的希臘語是不同的,見《新約引論》第1卷,107頁。

  [41] 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121頁,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42] 科埃斯特:《新約引論》,第1卷,116頁。

  [43] 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121頁。

  [44] 《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1版第9卷,879頁。

  [45] 克萊因:《古今數學思想》,第1冊,119頁,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46] 這點在古代資料中並未保存下可靠的記載。根據赫隆和赫本的記載,這個數字是3.141697……π>3.141495。見托馬斯編:《希臘數學原始資料選編》,第1卷,333頁。

  [47] 羅斯托夫采夫:《希臘化世界的社會經濟史》,第2卷,1123頁。

  [48] 埃倫伯格:《希臘國家》,215頁。

  [49] 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上冊,121~122頁。

  [50] 塔恩:《希臘化文化》,352頁。

  [51] 同上書,352頁。

  [52] 科埃斯特:《新約引論》,第1卷,202頁。

  [53] 舒爾策:《希臘—羅馬異教衰亡史》,轉引自洛里哀:《比較文學史》,71頁。

  [54] 塔恩:《希臘化文化》,360頁。

  [55] 湯姆遜:《古代哲學家》,385~386頁。

  [56] 埃特魯斯坎人是公元前12—前3世紀義大利的居民,生活在亞平寧山脈以西,台伯河和阿爾諾河之間的埃特魯里亞。其文化面貌,同中亞、西亞有一定聯繫,與埃及、希臘也有關係。他們在公元前8世紀末向希臘移民學習,爾後創造了自己的字母,成為拉丁文字的原型。

  [57] 維特魯威:《建築十書》,4頁,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

  [58] 根據朱伯雄等:《世界美術史》,第3卷,448~449頁,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8。

  [59] 同上書,457頁。

  [60] 將在第十二章討論。

  [61] 洛里哀:《比較文學史》,45頁。

  [62] 楊憲益等譯:《古羅馬戲劇選》,9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63] 關於盧克萊修將在第十章進行專門討論。

  [64] 關於維吉爾、賀拉斯時代的文學,在第十三章中有進一步的討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