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美

2024-08-14 17:56:24 作者: 蔣孔陽

  從希臘的美學思想的發展來看,德謨克里特可以說最先有意識地探討美之所以為美的本質,並對這種探討予以崇高的地位。他在一則殘篇中講道:「永遠發明某種美的東西,是一個神聖的心靈的標誌。」[10]

  一 比例、均等、尺度

  希臘羅馬的哲學家—美學家較多地將美與比例、勻稱、尺度等聯繫起來。德謨克里特也不例外,但他不像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赫拉克利特那樣,通過諧音的和諧或對立統一導致的和諧,間接地和美聯繫起來,而是直接將美的本質歸諸比例、尺度、勻稱或含義相似的概念。

  首先,將美和比例間接地聯繫起來:「恰當的比例是對一切事物都好的,不論豪富或赤貧在我看來都不好。」[11]這裡並沒有將「恰當的比例」直接歸結為美的本質,而是直接與「好」相聯繫。而「好」在當時來講與美是有聯繫的,美的事物無疑是屬於好的事物的範圍的。

  其次,將美和均等直接聯繫起來。根據斯托拜烏在他的文摘性的編纂性著作中保存下來的德謨克里特的一則殘篇,將美的本質歸結為「均等」:「在事物中,均等(isos)是美,超過和不及,在我看來都不美。」[12]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希臘語「isos」的含義包括:(1)大小、力量或數目上的相等;(2)表示相等的關係;(3)與人有關的各種權利的相等;(4)相等的劃分或分配;(5)建立在相等基礎上的各種權利;(6)與人有關的公平;(7)恰當。[13]第爾斯等德譯為「das Gleichmaβ」;卡佩萊則德譯為「die rechte Mitte」(「適中」);弗里曼英譯為「equality」(「均等」),比較接近於「勻稱」。但為了與我們譯之為「勻稱」的概念區別開來,所以譯為「均等」。值得注意的是,德謨克里特將作為美的本質的「均等」,實質上是和一定的尺度聯繫了起來,認為「超過」或「不及」的話也就不美。實際上,德謨克里特也確是將美和尺度聯繫了起來的。

  最後,將審美快感歸結為來自尺度。斯托拜烏在其《文摘集》(第三卷第十七章第三十八節)記載道:「要是任何東西越過了尺度,最令人感到快感的東西,也變成最令人感到厭惡的東西。」[14]這裡,德謨克里特將美和審美快感與「尺度」或「恰當的尺度」聯繫起來,將事物的是否美,是否能引起審美快感,歸諸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尺度。

  從以上三則殘篇可以看到,德謨克里特有關美的本質問題有以下諸點值得注意。第一,作為美的本質的「均等」、「比例」等,都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來自人的主觀意識。第二,作為美的本質的「均等」或「比例」都是與一定的「尺度」有聯繫的。第三,在肯定美的客觀性的前提下,探討了主觀的審美快感,後者是由前者所引起的,審美快感取決於客觀事物所固有的尺度。由此表明,德謨克里特有關美的本質和審美的學說,是與他的素樸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二 感性美和理性美

  德謨克里特認為人的靈魂具有感覺和理性兩種功能,從而既肯定作為感覺的「曖昧認識」,又肯定作為理性的「真理認識」。理性(「努斯」)能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這就是它比感覺優越的地方。他把這種理論貫徹到審美理論中去,從而相應提出有關感性美和理性美的觀點。

  首先,肯定感性美。

  根據公元1世紀、2世紀時折中主義哲學家艾修斯的《名言錄》的記載,恩培多克勒認為有四種原色,它們和眼睛的有關孔道是彼此相對應的:

  恩培多克勒堅持認為,顏色是對應於眼睛的孔道的東西,有對應於元素數目的四種顏色:白色、黑色、紅色和黃色。[15]

  德謨克里特則認為視覺並不是直接在瞳孔中產生的,而是在眼睛和對象之間的空氣由於眼睛和對象的作用而被壓緊了,就在上面印下了一個印子。斯托拜烏的記載里,德謨克里特也講過原色有四種。[16]他強調樸實無華的感性美。

  少說話對於女人是一種裝飾,而裝飾簡樸,在她也是一種美。[17]

  這裡,德謨克里特體現了當時流行於希臘的審美觀,崇尚樸實無華。這則殘篇,既體現了德謨克里特本人的審美情趣,也體現了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審美情趣。因此,有的學者高度評價這則殘篇:「這不僅是他自己的趣味。也是那個時期的趣味。德謨克里特的這一殘篇,可以作為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的一條箴言。」[18]

  其次,重視理性美。

  相比較而言,德謨克里特更重視理性認識。他在《論標準》一書中講到兩類認識:一類是通過感官得來的;一類是通過理性得來的。通過理性得來的知識是真實的,可以作為判別真理的尺度;通過感官得來的知識是曖昧的,它沒有能力正確地判別真假。[19]正是在這種認識論的觀點指導下,他是更強調理性美的:

  只有天賦很好的人能夠認識並熱心追求美的事物。[20]

  追求美而不褻瀆美,這種愛是正當的。[21]

  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22]

  這裡他強調人的外形的感性美,要和作為內心美的聰明才智相結合才是真正的美,並還申述過,徒有其表的美是空洞的:「那些偶像穿戴和裝飾得看起來很華麗,但是,可惜!它們是沒有心的。」[23]

  在一定意義上德謨克里特還將他所崇尚的理性美和倫理道德理想聯繫起來,正像上面的那則殘篇中所強調的,要追求美但不輕慢美才是真正的愛。身體的美是感性的美,只有理性的美,也就是靈魂的美,才是更重要的:

  人們比留意身體更多地留意他們的靈魂,是適宜的,因為完善的靈魂可以改善壞的身體,至於身強力壯而不伴隨著理性,則絲毫不能改善靈魂。[24]

  正因為德謨克里特強調理性,進而強調追求理性美才是作為神聖心靈的理性的標誌,進而強調作為身體的外在的感性美和作為智慧的內在心靈美相結合,所以他特別看重對美的作品的凝神觀照(即沉思):

  大的快感來自對美的作品的凝神觀照。[25]

  這就發展了畢達哥拉斯所講的「最好的人乃是沉思的觀照」,即只有追求真理的哲學家才是最好的「沉思的觀眾」(「凝神觀照的觀眾」),從而將哲學和美學、將對藝術作品的理性認識同審美快感聯繫起來。[26]這樣,也就將畢達哥拉斯的凝神觀照觀同柏拉圖的凝神觀照觀連接了起來,成了他們之間的中間環節。德謨克里特的突出貢獻在於將「美」、「凝神觀照」(「沉思」)、審美快感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這點是和他在人生觀上持快樂主義又是密切相聯繫的:「快樂和不適,構成了那『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的標準。」[27]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