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2024-08-14 17:51:12
作者: 楊耕
重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始於20世紀80年代。高清海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的出版,標誌著中國學者開啟了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歷史進程。
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的觀點,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從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借鑑來的。這一體系是按照「兩個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四大塊」,即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唯物史觀來安排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的,並把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和歷史觀變成幾個雖有聯繫,但又各自獨立、並列的部分,因而不可能真正貫徹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或辯證法、邏輯學、認識論內在統一的原則,難以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研究對象和理論內容上的根本變革,難以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與實踐密切統一的理論這一根本特徵。這一評價中肯而深刻。
正因為如此,與以往的哲學教科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沒有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是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20],「『辯證的』唯物主義,標示出了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整個理論內容與舊唯物主義不同的性質」[21],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體現在社會歷史觀上的辯證唯物主義更重要的,是明確提出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理論內容的核心,「在理論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正確地闡明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關係,把實踐的觀點提到首要和基本觀點的地位」,「並且把這一原則徹底貫徹到哲學全部內容之中,建立了以實踐為基礎、與實踐內在統一的哲學體系」。[22]
為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以實踐為理論基礎,以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為基本原則,以主體與客體的矛盾關係為基本線索,以意識與存在的關係為人類認識史的基本矛盾,建構了一種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這就是,客體的規定性:事物的規定性,過程的規定性,關係的規定性;客體的規律性: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世界統一於運動著的物質: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空間和時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世界是多樣性的物質統一體;人作為主體的基本規定性:自主性,主觀性,自為性,人對自身主體性認識的發展;主體能力的自然基礎:主體是自然演進到社會的最高產物,主體能力的生理基礎,主體能力系統與智能模擬;主體的社會規定性:主體的存在形態,社會條件對主體活動的制約性,主體的歷史發展及其規律;主客體統一的規定性:主客體對立統一關係的本質,主客體對立統一的內容;實踐:實踐的本質,實踐的系統結構,實踐的作用;認識:認識活動的本質,認識活動的要素及其內在機制,辯證思維與知性思維,認識的發展及其規律;自由:自由的本質,自由的實現。顯而易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已經在總體上突破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二分結構」,並產生了重大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因此被國內學者譽為「一部在體系和內容上都有重大改革和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真正突破30年來傳統教科書體系」;被國外學者譽為「開創中國哲學體系改革的先河」。
但是,我注意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起點上沒有實現根本突破,仍然是以一種「抽象物質」為理論起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雖然明確提出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和理論核心,但在具體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時,又沒有把這一首要觀點、理論核心貫穿始終。相反,只是在闡述了客體規定性、主體規定性之後,才在第四篇,即「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中對實踐觀點做出闡述。客體的規定性、規律性仍然游離於實踐觀點之外,存在仍然沒有被看作在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仍然在理論視野之外,就實質而言,物質仍然被看作一種與人的活動、社會歷史無關的「客觀實在」,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抽象物質」。實際上,作者本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因而認為「客體篇的有些內容就很值得進一步研究」[23]。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問題上沒有實現根本突破,仍然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貫徹」、「運用」、「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強調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得以形成的理論前提,「關於實踐的理論既是發現唯物史觀的必然結果,又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24]。這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又提出,「不能由此就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基礎理論」「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則是把辯證唯物主義運用於歷史領域的「中介性理論」,[25]是體現在歷史觀上的辯證唯物主義。
這是一個邏輯矛盾,也是一個理論誤判。如前所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僅僅作為「理論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也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僅僅具有運用性質、作為「中介性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在我看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兩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即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的不同表述。用「辯證唯物主義」表述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6];用「歷史唯物主義」表述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維度及其徹底性和完備性,因為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徹底性、完備性集中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中。實際上,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包含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因而它本身就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觀」[27],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深刻領會馬克思的這一觀點,重新審視歷史唯物主義的性質和職能。
1988年,召開了兩個對重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會議:一是「全國哲學體系改革討論會」,會議形成共識,即實踐唯物主義應是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方向;二是「全國實踐唯物主義討論會」,會議就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內容和體系特徵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討論。此後,以實踐唯物主義為基本原則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逐漸成為國內哲學界的主流。其中,辛敬良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肖前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具有代表性。
1991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是一部極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其副標題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的觀點,實踐唯物主義不是把世界當作與人的活動無關的純客觀的存在,不是對世界本原的終極性思考,而是把世界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來把握,從而成為理論體系與價值體系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辯證法、認識論與邏輯學的統一。以此為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建構了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這就是,以實踐為中介的自然過程:自然界的客觀性及對人的優先地位,自然界的對象性及向人的呈現,自然界的歷史性及與人在社會中的統一;以實踐為本質的社會歷史過程:社會有機體,歷史的主客體和歷史過程,社會物質生產,人自身生產和人群共同體,社會精神生產,精神產品的兩大類型——意識形態和科學,社會形態及其演進序列,人、人性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實踐為基礎的意識和認識過程:意識的發生和結構,認識過程,實踐與真理,思維的規律和方法。
在這一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實踐觀點的地位是基礎性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一是在自然觀中強調「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並認為「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實踐是自然與歷史「一體化」的基礎和中介,物質則「是實踐活動的能動改造作用的最後界限」[28];二是在歷史觀中強調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歷史是人類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意識形態和科學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掌握世界的精神樣式;三是在認識論中,強調意識與自我意識的內容和形式都取決於人的實踐活動,認為「主體與客體的相互規定及雙向運動的結構亦即對立統一的關係,就內化為辯證思維的規律也就是矛盾思維律」[29]。《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所建構的理論體系體現了實踐唯物主義精神,為重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開闢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但是,在如何克服「抽象物質」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又顯得力不從心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的確注意到「抽象物質」的缺陷,因而提出物質「是作為實踐對象的一切事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或概括」,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按照自己的目的,「用關於現實的觀念模式和關於客體屬性的知識來實現對客體的物質規定」[30]。但是,這只是轉移問題,而沒有解決問題。實際上,「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馬克思關注的並不是「物質本身」,並不是人之前或人之外的存在,而是關注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物質的存在形態。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並不是像舊唯物主義那樣,撇開人的實踐活動、撇開具體的社會條件,抽象地談論物質、抽象地談論存在的,相反,馬克思總是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去研究物質在具體社會條件下的存在形態,理解「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探討「對象、現實、感性」何以成為這樣的存在,把握「社會的物」、社會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繫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31]
1993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八個著名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點組織編寫的,其權威性不言而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實踐範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為核心、最為基礎的範疇。只是在實踐範疇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學,構成了一個唯物論與辯證法相統一、自然觀與歷史觀相統一、本體論與認識論相統一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32]。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力圖從一個新的視角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認識論與本體論的統一、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的統一。
第一,「以實踐概念為基礎,唯物論和辯證法這兩種哲學傳統獲得了統一。」[33]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觀點,實踐既是人們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表現自己的活動,又是人們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目的的能動的活動,是人與外部自然之間的一種物質性的否定性關係,因而構成了人的本質和存在方式。當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活動來規定人的本質和存在方式時,黑格爾辯證法的主體,即絕對精神便被轉換為「現實的人和現實的自然界」,絕對精神的矛盾運動便被轉化為「現實的人和現實的自然界」之間的矛盾運動。「這樣,辯證法就被置於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成為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或辯證的唯物主義」[34]。
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實踐的觀點,揭示了自然史和人類史的相互制約關係,從而使自然觀與歷史觀統一起來。」[35]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觀點,社會歷史本質上是物質生產方式的歷史,因此,當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理解為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實踐的觀點為基礎去理解社會歷史時,歷史過程的客觀性質、物質動因就被揭示出來了。這就創立了歷史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並不是脫離開對於自然的唯物主義理解的」,這不僅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肯定了自然界對人的先在性,而且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係作為人類歷史的現實基礎。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自然的唯物主義理解也不是脫離開對於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的」,相反,它「把歷史的觀念帶進了自然領域」,[36]認為現存世界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因此,「實踐概念不僅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也應是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37]。換言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在實踐範疇的基礎上統一起來的。
第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認識論與本體論也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達成了統一。」[38]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觀點,實踐不僅是現存世界的基礎,也是人類以觀念的形式把握現存世界的基礎。從本質上看,認識是實踐活動在人腦中的「內化」和「升華」。因此,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而且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換言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本體論與認識論在實踐範疇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
第四,「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內含否定性、革命性規定的實踐概念作為自身的基礎,便從根本上決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39]。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內在地包含著革命性、批判性的規定,這種革命性、批判性的規定又是內含於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石的實踐範疇之中的。作為一種客觀的、物質的否定性活動,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因而成為人類一切否定性活動的原始形態,是人類一切革命性活動的源泉。因此,當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的觀點作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時,它就必然內在地具有革命性、批判性的規定。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批判性體現在方法論上就是辯證法。從實踐出發,不僅從客體的形式,而且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現存事物,從而把握現存事物的歷史性,這就是辯證法。所以,「合理形態的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這同時表明,辯證法本質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從實踐出發,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現存事物,「不僅是一個世界觀或存在論的原則,而且也是一個根本的方法論原則」[40]。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因此在實踐範疇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
第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及其統一,同樣是由實踐範疇所規定的。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觀點,人們以其目的為范型而進行實踐活動,把目的實現於外部世界,不斷地使觀念的東西轉化為實在的東西,就是對現存事物的否定。這充分體現了人的主體性。所以,以內含否定性、批判性、革命性規定的實踐範疇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然高度尊重並弘揚人的主體性。「現實的而非抽象的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41]。
同時,客觀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又一基本原則,「這一客觀性原則也同樣是由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的實踐概念所規定的」[42]。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觀點,人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但實踐活動的對象,即自然界,具有自身運動規律,客觀的自然規律預先限制了實踐活動可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既定的社會條件直接制約著實踐活動目的的實現,這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是一種確定的限制。因此,實踐概念又內含著客觀性的規定。正是實踐範疇內含的這種客觀性規定,決定了建立在實踐範疇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具有客觀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這些觀點在20世紀90年代初,具有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的作用。在我看來,這些觀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為重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開闢了新的天和地。然而,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為重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展示一個新的地平線時,它又後退了一大步,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43]。這實際上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同西方近代哲學乃至整個傳統哲學一樣,關注的仍然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仍然是宇宙的本體、世界的本原問題。一言以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仍然是知識論形態的哲學,仍然是「形上學」。
以上述思想為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建構了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物質世界的聯繫和發展;世界聯繫和發展的基本環節;世界聯繫和發展的基本規律;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物質生產;物質生產基礎上的社會有機系統;階級鬥爭的歷史地位;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科學及其社會功能;認識的本質和特徵;認識的辯證過程;思維方法;真理和價值;文化、文明和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的解放。無疑,《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分結構」體系有突破之處,尤其是強調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所建構的這種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並沒有把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一精神真正貫徹下去,尤其是沒有把實踐的觀點貫徹到本體論之中,沒有貫徹到辯證法之中,因而也就沒有真正實現自己的目標,即以實踐範疇為基礎建構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和價值論,進而以實踐唯物主義為根本線索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仍然是以脫離人的活動和社會歷史的「抽象物質」為理論起點,並以此為基礎論述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沒有真正理解實踐的本體論意義,因而也就沒有深刻把握「社會的物」,沒有深刻闡述自然存在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已經轉化為社會存在,沒有深刻闡述存在的社會歷史性。葛蘭西認為:「對於實踐哲學來說,對於『物質』既不應當從它在自然科學中獲得的意義上來理解……也不應當從人們在各種唯物主義形上學中發現的任何意義上來理解……物質本身並不是我們的主題,成為主題的是如何為了生產而把它社會地歷史地組織起來,而自然科學則應當相應地被看作是一個歷史範疇,一種人類關係。」[44]盧卡奇則認為,按照馬克思的正確理解,存在的歷史性作為存在的根本特徵構成了正確地理解所有問題的本體論的出發點。葛蘭西、盧卡奇的見解正確、深刻而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