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從《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到《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2024-08-14 17:51:09
作者: 楊耕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1961年,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出版,無疑是一個「事件」,它標誌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在中國主導地位的確立。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學說的哲學基礎,是革命的工人階級的世界觀」,而作為世界觀的學問,「哲學觀點就是人們對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於整個世界的最根本的觀點」。[12]這是《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以此為前提,《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任務、性質,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都做出了明確規定: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在對「全部科學知識加以概括和總結」的基礎上,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其主要任務是改變世界,因而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的整體」,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
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做了這樣的安排:世界的物質性;物質和意識;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認識和實踐;真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和國家;社會革命;社會意識及其形式;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其中,在闡述世界的物質性時,是撇開人的實踐活動、社會歷史來談論物質的,是撇開人的實踐活動、社會歷史來談論自然的;在闡述實踐時,又是撇開人的存在方式、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現存世界的基礎來談論實踐的地位和作用的,實踐僅僅被看作認識的基礎。這裡,作為理論起點的物質實際上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抽象物質」,「人化自然」、「歷史的自然」、「社會的物」統統不見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實際上成了自然界各領域的統一性。
顯然,《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一個以「抽象物質」為起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分結構」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深受米丁主編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研究提綱》、康斯坦丁諾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影響。從總體上看,《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在基本觀點和理論體系上沒有超出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當然,《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又不是對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的簡單模仿,它具有「中國元素」,並具有中國學者的獨創性:一是結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二是結合中國傳統哲學,尤其是古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三是充分反映了毛澤東哲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對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和實踐的闡述,基本上採用了《矛盾論》《實踐論》的體例。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並組織編寫的,同時,編寫者都是國內一流專家、學者,因而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學術上,都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它標誌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在中國主導地位的確立。作為全國高校、黨校通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從1961年到2015年的50多年間,國內出版的各類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已高達千餘種,但除極少數外,絕大多數在基本內容、邏輯結構和理論體系上都沒有超出《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即使《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也是如此。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分別於1981年和1983年出版。在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性質和內容的規定,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上,《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兩書從總體上繼承了《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時,又深化了這些觀點。其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任務就是「揭示貫穿在自然、社會和思維的一切領域中的最普遍的規律」[13]。其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高度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14]。其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是一個普遍的原則」,「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具有特殊的意義」。[15]其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一般宇宙觀」,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歷史觀」,「只有當包括自然觀在內的一般宇宙觀體現為社會歷史觀,並且真正付諸實踐的時候,一般宇宙觀才能在實際生活中真正發生作用」。
上述三點實際上構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基本原則。正是在這三條基本原則的指導下,《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建構了以「世界的物質性」為起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分結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包括:世界的物質性;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唯物辯證法諸範疇;實踐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認識的辯證運動;真理;辯證思維的形式和方法。《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包括: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歷史觀;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國家、革命;社會意識;科學及其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社會有機體及其發展和進步。
可見,就基本觀點、基本原則和基本結構而言,《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同《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本質一致、總體相同,並沒有超出《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也沒有超出同一時期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如康斯坦丁諾夫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原理》、斯坦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概論》、蘇聯科學院哲學教研室編寫的《歷史唯物主義概論》,從總體上看,沒有超出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即使1991年出版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在總體上也是如此。
同第一版《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相比,1991年出版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的確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從主體和客體雙重視角來理解「對象、現實、感性」,「從實踐出發來理解人本身及人的全部社會生活」,所以,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而且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賴以建立、賴以發展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16]。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唯物主義,同時可以說是實踐的唯物主義」[17]。
這不乏真知灼見。如果把這一精神徹底貫徹下去,必將從根本上、總體上突破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精神又未能真正貫徹下去。在理論起點上,《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仍然是以一種與人的活動和社會歷史無關的「抽象物質」為起點的,仍然是在抽象地談論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沒有真正理解「只有當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係時」,人「才能在實踐上按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係」[18]。在理論格局上,《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仍然「保持原來的基本理論格局」[19],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二分結構」,只是在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辯證法和認識論之間增加了專門闡述實踐的一章,對實踐的主要特徵、內在結構和活動過程做了較為全面的闡述,而唯物主義、辯證法仍然游離於實踐的觀點之外,辯證唯物主義仍然建立在「抽象物質」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仍然被理解為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推廣」與「應用」。這就像太陽的單獨運行軌道已經被指明,但整個天體運行理論仍然遵循著托勒密的理論一樣。
可以看出,《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與《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具有本質的相同性,這就是以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以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以「抽象物質」為理論起點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二分結構」體系。當然,我注意到,在概括自然科學的新成果,總結社會實踐的新經驗,吸收哲學研究的新思想,以及在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的深度和廣度上,《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都遠遠超出了《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進一步深化了《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並且進一步完善了《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果說《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在中國的主導地位,那麼,《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則從學理上鞏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在中國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