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一 從《社會哲學概論》《現代社會學》到《社會學大綱》

一 從《社會哲學概論》《現代社會學》到《社會學大綱》

2024-08-14 17:51:06 作者: 楊耕

  中國學者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始於20世紀20年代。從總體上看,這種建構是沿著兩個方向展開的:一是以瞿秋白為代表,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導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二是以李達為代表,以唯物主義歷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為主導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1924年,瞿秋白出版了《社會哲學概論》,以教科書的形式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按照瞿秋白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是對於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之統一的觀點,統一的方法。何以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及社會觀是統一的呢?因為他對於現實世界裡的一切現象,都以『現代的』或互辯法的(Dialectic)——即第亞力克諦的唯物論觀點去解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的基礎,就是所謂馬克思的哲學。」因此,「馬克思的哲學學說絕不能以唯物史觀概括得了」,「馬克思的唯物論是唯物論和互辯法的綜合」。[1]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就是「互辯法的唯物論」,即辯證唯物主義。

  正因為如此,瞿秋白依據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普列漢諾夫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布哈林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以及戈列夫編寫(瞿秋白翻譯)的《新哲學——唯物論》寫下了《社會哲學概論》,初步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並自覺不自覺地建構了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這就是:哲學中之唯心唯物論;唯物哲學與社會現象;宇宙之起源;生命之發展;細胞——生命之歷程;實質與意識;永久的真理——善與惡;平等;自由與必然;互變律;數與質——否定之否定;社會的物質——經濟;原始的共產主義及私產之起源;階級之發生及發展;分工;價值的理論;簡單的與複雜的勞動;資本及剩餘價值。

  從這一體系的結構看,《社會哲學概論》主要是依據辯證唯物主義是宇宙觀、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觀這一基本原則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按照瞿秋白的觀點,哲學的任務不僅是研究人類社會,更重要的,是「求宇宙根底」,從而成為「統率精神物質各方面的智識而求得一整個兒的宇宙觀」。[2]「唯物主義的、互辯律的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就是總的宇宙觀,「是一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而「唯物哲學之歷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只是研究人類社會以及社會變遷之規律的科學。因此,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應「先從哲學上之宇宙根本問題研究起」,「繼之社會現象的秘密之分析」。[3]所以,《社會哲學概論》在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之後,又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若干觀點,從而初步顯現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二分結構」。《社會哲學概論》因此標誌著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初步形成,並標誌著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一開始就是沿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分結構」這個方向展開的。

  如果說瞿秋白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主導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那麼,李達在20世紀20年代就是以唯物主義歷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為主導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一開始就是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主導的。無論是李大釗,還是陳獨秀,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最初傳播者和闡釋者,都把宣傳和闡釋唯物史觀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但是,在這一時期,唯物史觀往往被經驗化、實證化、科學化了,甚至被理解為社會進化論,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也沒有得到系統闡述。李達看到了這一局限性,所以,在1926年出版了《現代社會學》,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現代社會學》也是一部教科書,是以教科書的形式闡述唯物主義歷史觀基本觀點、建構唯物史觀理論體系的。按照李達的觀點,唯物史觀就是「歷史的唯物論」。「歷史的唯物論之社會說,在應用歷史的唯物論說明社會之本質」,不僅發現了「社會組織之核心」,而且說明了「社會進化之方向」,並提供了「社會改造之方針」。這實際上說明了唯物史觀的對象、性質和職能。以此為建構原則,在同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人類學的比較研究中,《現代社會學》建構了這樣一個唯物史觀的體系:社會之本質;社會之構造;社會之起源;社會之發達;家族;民族;國家;社會意識;社會之變革;社會之進化;社會階級;社會問題;社會思想;社會運動;帝國主義;世界革命。

  和同一時期同類著作相比,《現代社會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基本觀點的闡述更加準確、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學》不僅闡述了經濟關係的決定作用,而且強調了上層建築的反作用,並提出了「階級意識」理論,認為「自私有制度發生,社會裂成階級以後,已無能代表全社會人員之社會意識,所有者唯階級意識耳」[4],無產階級也將產生自己的「階級意識」;不僅闡述了社會對個人的決定作用,而且強調個人創造社會歷史的作用,並闡述了「歷史合力論」,認為歷史的結果「常由多數個人意識之衝突而生」[5]。這就是說,《現代社會學》不僅闡述了歷史的「唯物論」,而且闡述了歷史的「辯證法」。正是以歷史唯物論和歷史辯證法的高度統一為基本原則,《現代社會學》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自覺地建構起唯物史觀的理論體系。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當然,我注意到,《現代社會學》雖然自覺地建構起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體系,但它沒有說明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關係,沒有說明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就沒有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其他觀點,沒有建構起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因此,同《社會哲學概論》一樣,《現代社會學》只是標誌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初步形成。換言之,瞿秋白的《社會哲學概論》和李達的《現代社會學》標誌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初步形成。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闡釋和體系建構的成果,集中體現在1937年出版的李達的《社會學大綱》。研讀《社會學大綱》可以看出,《社會學大綱》以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線索,以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同一為基本原則,建構了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當作人類的認識史的綜合看的唯物辯證法;當作哲學的科學看的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諸法則;當作認識論和倫理學看的唯物辯證法;當作科學看的歷史唯物論;布爾喬亞社會學及歷史哲學批判;社會的經濟構造,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構造之歷史的形態;社會的政治建築,即階級和國家;社會的意識形態,即意識形態的一般概念和意識形態的發展。

  可以看出,《社會學大綱》在體系建構上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二分結構」。在整體結構和理論體系上,《社會學大綱》受到同一時期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尤其是西洛可夫的《辯證唯物論教程》的較大影響[6]。但是,和同一時期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相比,《社會學大綱》又有自己的顯明特點和可貴之處。這就是,在廣泛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尤其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馬克思建立了「實踐的唯物論」[7],達到唯物辯證法這一「統一的世界觀」[8],並明確提出了「當作實踐的唯物論看的唯物辯證法」這一重要命題。

  以此為前提,《社會學大綱》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一是「辯證法的唯物論,以勞動的概念為媒介,由自然認識的領域擴張於歷史認識的領域,使唯物論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變成了實踐的唯物論」;二是「實踐唯物論,把實踐當做歷史的——社會的範疇,解釋為感性的現實的人類的活動……所以能夠在其與社會生活的關聯上去理解人類認識的全部發展史,因而克服觀念論哲學的抽象性與思辨性,而到達於唯物辯證法」;三是實踐的唯物論「主張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認識發展的契機和真理性的規准,闡明了認識過程的辯證法,因而克服了舊唯物論的缺陷。所以實踐唯物論的認識論,實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由此,《社會學大綱》得出結論:「實踐的唯物論,由於把實踐的契機導入於唯物論,使從來的哲學的內容起了本質的變革。」[9]顯然,《社會學大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意識到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意識到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是哲學史上革命變革的契機。所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安排上,《社會學大綱》力圖用勞動—實踐範疇連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但是,《社會學大綱》並沒有真正實現用勞動—實踐範疇連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並使二者「一體化」的意圖。在《社會學大綱》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仍處於「二分結構」。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社會學大綱》沒有真正理解自然是「歷史的自然」,歷史是「自然的歷史」,而「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實踐本質上是對象化活動,它是人的存在方式、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現存世界的基礎。

  同時,我注意到,《社會學大綱》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係的理解也存在著邏輯矛盾:一方面認為,自然辯證法是唯物辯證法的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應用」和「擴張」,「所謂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的關聯,這句話的本來的意義,就是徹底把辯證唯物論應用並擴張於歷史的領域。只有徹底的把辯證唯物論擴張於人類社會或歷史的領域,才能使辯證唯物論更趨於深化和發展」[10];另一方面又認為,馬克思「首先闡明了歷史領域中的辯證法,其次由歷史的辯證法進到自然辯證法,而在社會的實踐上統一兩者以創出科學的世界觀的唯物辯證法」[11]。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一體化」的,既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作為理論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也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僅僅具有應用性質的歷史唯物主義,更不存在一個超然於歷史辯證法和自然辯證法之上的唯物辯證法。

  在我看來,這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難以避免的歷史局限。儘管如此,《社會學大綱》畢竟凝聚著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特理解,是中國學者以自己的表述方式撰寫的第一部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科書,標誌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基本形成,同時也標誌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在中國基本形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