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四 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三個問題

四 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三個問題

2024-08-14 17:51:15 作者: 楊耕

  在簡短的結束語中,我不是對上面的論述做一概括和總結,而是就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建構中的三個重大問題做一簡明扼要的說明。

  一是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以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作為基本線索,還是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作為理論主題?幾乎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在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時,都是以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作為基本線索,以物質為邏輯起點和建構原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要解答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但它解答這一問題是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理論主題服務的。與西方近代哲學以至整個傳統哲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並不是所謂的整個世界的「終極存在」,而是如何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如果說西方傳統哲學的理論主題是「世界何以可能」,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就是「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如果說西方傳統哲學重在解釋世界,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則重在改變世界。因此,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必須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理論主題,以實踐為邏輯起點和建構原則。

  二是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分結構」為基本框架,還是以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一體化」為基本框架?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學者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二分結構」為基本框架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學者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以實踐觀點為核心範疇和建構原則而展開的。但是,我們不能把實踐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對立起來,不能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立起來。在哲學史上,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一種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

  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是三個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個基本特徵。用「實踐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實踐維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用「辯證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用「歷史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歷史維度及其徹底性和完備性。

  我們應當明白,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不是「那種排除歷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45],而是立足現實的人和現實社會的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因此,我們應以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體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基本框架。

  三是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把「純粹」的哲學批判作為本質規定,還是把哲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統一作為本質規定?幾乎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在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時,都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但基本上都是在「純粹」哲學的層面上闡述這種批判性。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是哲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一。「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係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呈像的,那麼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一樣。」[46]在馬克思的時代,「人們的存在」、「現實生活過程」、「生活的歷史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資本關係。所以,在馬克思那裡,形上學批判進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上升到意識形態批判,而意識形態批判的根基則是資本批判。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是最基本和最高的社會存在物。它自在自為地運動著,創造了一個不同於傳統社會的現代社會。資本不僅改變了與人相關的自然界的存在屬性,而且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不僅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並使人與人的關係轉化為物與物的關係,表現為物對人的支配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權利,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規定、存在形式和建構原則,並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建制。正是在資本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揚棄了抽象的存在,發現了現實的社會存在,發現了人與人的關係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並透視出人的自我異化的秘密所在,從而把存在論或本體論和人間的苦難與幸福結合起來,使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得到了本體論證明。

  這就是說,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本質上是一種存在論或本體論意義上的批判。在我看來,馬克思哲學批判的力度只有在同馬克思資本批判的高度關聯中才能顯示出來;馬克思資本批判的深度只有在馬克思哲學批判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而無論是哲學批判,還是資本批判,都只有在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更大的意識形態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哲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關聯、融為一體,這是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特的存在方式。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1]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4卷,18、2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2卷,3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2卷,340頁。

  [4] 《李達文集》第1卷,2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李達文集》第1卷,285頁。

  [6] 西洛可夫、愛森堡編著的《辯證唯物論教程》就是由李達、雷仲堅翻譯,1932年由筆耕堂書店出版的。

  [7] 《李達文集》第2卷,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 《李達文集》第2卷,59頁。

  [9] 《李達文集》第2卷,60、61、61、60—61頁。

  [10] 《李達文集》第2卷,2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 《李達文集》第2卷,56頁。

  [12] 艾思奇主編:《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3]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4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34頁。

  [15]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36頁。

  [16]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4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44頁。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修訂版,修訂版前言,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 高清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9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 高清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95頁。

  [22] 高清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10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 高清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序,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 高清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下冊,2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5] 高清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10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8] 辛敬良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132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29] 辛敬良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132頁。

  [30] 辛敬良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132、54頁。

  [3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2]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6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33]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3頁。

  [34]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35]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5頁。

  [36]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5頁。

  [37]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5頁。

  [38]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5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39]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8頁。

  [40]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8—59頁。

  [41]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6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42]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60頁。

  [43] 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50頁。

  [44] [意]葛蘭西:《實踐哲學》,162頁,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4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