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思維的反思性及其作用:批判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2024-08-14 17:50:36
作者: 楊耕
思維不僅是建構的,而且是反思的。從哲學史上看,笛卡爾的「普遍懷疑論」第一次認真地提出了反思性思維的任務。笛卡爾把思維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思維從「清楚」、「明白」的前提出發,像歐幾里得幾何一樣,演繹出整個知識體系,這一部分類似建構性思維;二是「普遍懷疑」,思維通過「普遍懷疑」來審視自身,掃除一切思維的偏見和思想障礙,這一部分類似反思性思維。笛卡爾把二者統一起來,力圖形成統一的思維過程,即思維通過懷疑,尋找到無可懷疑的思維出發點,然後,以演繹法建構知識體系。顯然,「普遍懷疑」在這裡起著與演繹思維不同的作用,即對思維進行反思。反思性思維與建構性思維在笛卡爾哲學中已經朦朧地區別開來了。
康德則以「獨斷的思維」和「批判的思維」這兩個概念進一步表達了建構性思維與反思性思維的區別。在康德那裡,反思突破了笛卡爾的「普遍懷疑」並與批判等同起來了,建構性思維則被看作獨斷的思維。「批判並不反對理性在它那種作為科學的純粹知識里使用獨斷的做法(因為這種知識在任何時候都必定是獨斷的,就是說,都必定是可以依據先天的可靠原則進行嚴格證明的),但它反對獨斷主義。」「獨斷主義就是純粹理性不先批判自己能力的那種獨斷的做法。」[18]康德把批判(反思)作為防止獨斷主義而使思維能夠正確進行獨斷的思維,換言之,獨斷這一「嚴格證明」的思維過程,必須由批判來保證自己避免獨斷主義的錯誤。康德正是以三個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構成其哲學特色的。而在黑格爾哲學中,反思具有更高的地位,獲得了自身相對獨立的意義。
實際上,思維的反思是思維本身發展的產物。在近代,人們並沒有重視思維的反思。歐幾里得幾何把空間及其關係解釋得如此完美,以至成為人們從來沒有懷疑過的唯一空間。牛頓力學則認為,它已經把世界的基本框架、宇宙的宏觀殿堂一勞永逸地構建好了,剩下的事情只是對一些次要的問題進行計算。正在這個時候,非歐幾何的創立,法拉第「場」概念的制定,電子、放射性元素的發現,使近代科學大廈動搖了。人們發現,原來以為絕對完整的思維只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思維,只是思維自己犯了錯誤,盲目地把一定前提下的思維當作唯一的思維。同時,人們發現,任何思維都有特定角度、坐標和層次,都是在一定的特殊化的層次上把握世界的,思維的前提和層次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這樣一來,所謂思維的直接前提,判斷、推理的出發點,都成為相對地、有條件地、歷史地變動著的。於是,對思維的前提進行審思,對思維的各個環節進行批判,成為人類思維的一個環節,懷疑、批判、否定、對思維本身的思維成為思維運動的現實方面。作為獨立的思維形式,反思不僅有存在的客觀依據,而且有自己特定的對象、功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反思充分體現出現代思維的特點,即不僅要把思維當作認識過程來認識,而且要把思維當作本身獨立化了的對象,作為「知識客體」來分解。
從總體上看,反思思維之所以能夠作為一種現代思維形式而獨立,有三點原因。
首先,物質世界本身的層次性是反思思維產生的一般原因。
物質世界本身存在著相互聯繫的各種層次,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10-10米到1023厘米,橫跨了44個數量級。從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到物體、恆星、星系,都具有自己相應的時空尺度、質量和能量等級,相應的結構和運動方式,以及特有的信息交流方式。物質世界就是由這些極不相同的層次、不同的秩序構成的一個多層次的巨系統,而這些層次又相互交叉,形成了新的運動,如宏觀向微觀的運動,歷史凝積於現實的運動。世界本身運動的層次性、差異性,以及它們之間的交叉性,要求思維具有反思性。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世界本身的層次性是反思思維的客觀基礎,因為人們不可能同時全面把握世界的各個層次,相反,總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推進,當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新的層次之前,又總是用舊的層次去說明新的層次,這就產生了所謂思維中的「悖論」。近代形上學世界觀的根本錯誤,就在於他們把世界的機械層次絕對化,用機械層次去說明其他一切層次。消除這一錯誤的思維,就要進行反思,即批判地對待機械性,使機械性只說明世界本身的機械層次。這樣,反思就起到了對思維的批判功能,而這一功能之所以能夠實現,其根源就在於世界本身就是有層次的。
其次,思維與存在轉化的特殊性是反思思維產生的特殊原因。
反思思維之所以存在,還在于思維把握存在是一個特殊的矛盾運動過程。列寧指出:「如果不把不間斷的東西割斷,不使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陋化,不加以劃分,不使之僵化,那麼我們就不能想像、表達、測量、描述運動。」[19]這是一個思維本性中的矛盾。必須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運動的東西靜止化,不間斷的東西間斷化,思維才能運動起來,才能使這些「不間斷的東西」「活生生的東西」具有可表述、可定量、可描述的現實性。
思維這一過程就存在著把思維曲線直線化、僵硬化的可能性,它展現為有限與無限、靜止與運動、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間斷與連續等的矛盾。由于思維不得不從有限進入無限,由靜止進入運動,由間斷進入連續,這就要求思維能夠自己認識自己,自己否定和發展自己。這是反思思維存在的特殊原因。
再次,思維內在的邏輯與非邏輯的矛盾是反思思維產生的直接原因。
反思思維產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思維自身運動的邏輯與非邏輯的矛盾。思維是在一定概念基礎之上,以一定概念結構和邏輯規則發散出去的判斷、推理過程。這一過程是思維不可缺少的,但由于思維又必須通過把運動的東西靜止化、連續的東西間斷化才能具體運動起來,這就形成了自己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這裡,思維按一定的邏輯規則運行,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框架」、「思維定式」、「思維圈」;「思維定式」本身又產生了排他性,拒斥不符合自身思維要求的信息,但思維本身又只能從有限出發來把握無限,一旦形成了「思維圈」,也就使思維自己陷入單一化、直線化;思維在自己的邏輯圈裡無法打破自己,因而在面對新鮮信息時,就產生了「思維盲區」。馬克思曾概括性地談到過這一問題:「在人類歷史上存在著和古生物學中一樣的情形。由於某種判斷的盲目,甚至最傑出的人物也會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後來,到了一定的時候,人們就驚奇地發現,從前沒有看到的東西現在到處都露出自己的痕跡。」[20]這種「判斷的盲目」是由思維前提的局限性、推理的程式化造成的。也就是說,一旦陷入特定的「思維圈」內,就會產生「思維盲區」,從而產生一定的「判斷的盲目」,「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即無法正確理解新的信息。
思維框架、思維定式、思維圈是一個相互聯繫的過程。思維框架由恩格斯首次提出,是指思維運行的空間,它像腳手架一樣,規定著思維的視野、思維的深度、思維的容量。恩格斯認為,任何思維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中進行的,思維框架規定著思維的界限,這種思維的界限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思維圈;從思維框架到思維圈經過思維定式的中介。所謂思維定式,是指思維向著某種「完整性」、「穩定性」的運動,是在一定思維框架中產生的思維必然如此運動的過程。思維定式的形成標誌著思維圈的形成以及思維方式的定型化。
正是由于思維運行的這些特點,思維本身的發展必然要求反思思維。反思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批判、否定原有的思維框架、思維定式、思維圈,並形成新的思維框架、思維定式、思維圈。反思產生于思維盲區、理論問題。恩格斯認為,由于思維有時代性,因此,思維總有一天要打破並超過自己原有的框架,而此時原有的思維方式就會對超出自己框架的問題陷入「不可解決」之中,這就是無知境界、理論問題形成的客觀條件。無知境界本身並不是無知的,它只是相對於原有的思維圈來說是「無知」的。實際上,它是「新知」的開始。
從這種無知到知,就要發動思維的批判性,批判原有的思維框架、思維定式,理解為什麼原有的思維結構會出現無知境界。由無知境界到問題是反思性思維的運動過程,「無知」類似一種簡單的否定,「問題」則把矛盾剝離出來,形成了反思思維的中心,而沿著「問題」展開的思維的創造性過程,則是反思思維的更高層次,即形成新的建構性思維。
這裡,已經顯示出反思在思維運動中的重要性。黑格爾把反思稱為思維「自己運動和生命力的內部搏動的否定性」,認為反思是思維的「絕對積極的環節」,確實是極其深刻的。反思集批判性與創造性於一身,它是思維中的辯證否定的具體體現。沒有反思,也就不存在思維的自我運動。因此,把反思作為一項獨立的思維形式展示出來是人類主體性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