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一 思維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

一 思維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

2024-08-14 17:50:29 作者: 楊耕

  從詞源看,反映一詞有反照、反射、反省、反思的不同含義。把反映與映入、射入、照鏡子做同一意義理解,認為認識是純客觀性的、照鏡子式的反映,這是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理解,是機械反映論。在馬克思看來,「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於它的對象的存在,由於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1]否定機械反映論,建構能動的、社會的反映論是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貢獻。

  思維反映存在揭示的是思維的內容,思維如何反映存在揭示的則是思維反映存在的方式、尺度、取向,是指思維與存在在什麼角度、層次、範圍,通過什麼形式、途徑,達到二者的統一。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思維對存在的反映不僅通過實踐及其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而且是通過思維自己構成自己的形式進行的。在毛澤東看來:「人的概念的每一差異,都應把它看作是客觀矛盾的反映。客觀矛盾反映入主觀的思想,組成了概念的矛盾運動,推動了思想的發展,不斷地解決了人們的思想問題。」[2]顯然,這裡存在著兩個層次的問題:首先,主觀矛盾是客觀矛盾的反映;其次,主觀矛盾又相對獨立,「組成了概念的矛盾運動」,正是它「推動了思想的發展」。因此,實踐對認識的辯證關係要通過「概念的矛盾運動」表現出來。這是思維自己構成自己的過程。

  的確,馬克思、恩格斯「忽略」了思維自己構成自己的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對問題的這一方面……我覺得我們大家都過分地忽略了。這是一個老問題:起初總是為了內容而忽略形式。」[3]「這一點在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強調得不夠,在這方面我們大家都有同樣的過錯。這就是說,我們大家首先是把重點放在從基本經濟事實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識形態的觀念以及以這些觀念為中介的行動,而且必須這樣做。但是我們這樣做的時候為了內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這些觀念等等是由什麼樣的方式和方法產生的。」[4]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並重新解釋了黑格爾的「思維自己構成自己道路」的思想,重新改造了黑格爾的「思維在概念中的純粹運動」的觀點,從而為我們探索這一方面的問題指明了方向。

  現代哲學非常關注思維自己構成自己的問題。胡克認為,理智對一切存在物的研究過程既是一個發現過程,也是一個創造和重新建造的過程。列維·史特勞斯認為,語言結構決定人的認識活動。皮亞傑認為,認知圖式決定人的認識活動。羅素、維根斯坦、卡爾納普則把思維與存在的關係看作是邏輯構成和語言構成的問題。哲學的興趣由此從思維與存在的一般關係進入具體關係,即從語言結構、認知結構、邏輯結構、經驗結構等某一個方面、某一種形式透視思維與存在的關係。

  這裡,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把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僅僅歸結為某一方面當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僅僅停留于思維與存在的一般關係也是不行的。思維與存在不是一般的同一,這種同一總是要通過特殊的形式表現出來;形式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因此,一方面,思維對存在的反映必定要通過思維自己構成自己的矛盾過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思維自己構成自己又只是思維對存在反映的歷史的表現形式,二者是矛盾的統一。

  不僅思維自己構成了自己對存在反映的矛盾性的表現形式,而且思維的超前、建構、選擇也是反映的形式和特點,是主體自組織過程的體現。現代人類學、發生認識論、兒童心理學以及人工智慧的研究表明,思維確實是自己構成自己的,它有著自身的內在矛盾、內在的發展邏輯,是一個典型的自組織過程。從行為思維到神話思維再到概念思維,是一個有序的發展過程;而人類概念結構的轉換,也是一個有序的發展過程。我們一方面要從實踐的發展來揭示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從思維的內在矛盾的展開來研究思維,換言之,要從對實踐認識的第一層次的研究跨入思維內在矛盾運動的第二層次的研究,並把這兩個層次的研究結合起來。應該說,這是現代實踐、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展向認識論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這是其一。

  其二,思維對存在反映又是通過特定的主體坐標系來進行的。思維對存在的反映是有方向的,並不是無中心的,換言之,人們總是從特定角度、特定坐標出發去追求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思維對存在的同一是有方向的、有特定角度的矛盾的同一。不同的主體對客體的理解和解釋都受到自己獨特的知識背景、認識圖式、思維框架、概念結構的制約,因而都有自己特殊的認識坐標。

  具體地說,人們認識自然界並不僅僅為了認識自然界的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特點,其目的是為了支配、控制和占有自然界,使其從「自在之物」轉變為「為我之物」。馬克思指出:「只有當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係時,我才能在實踐上按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係。」[5]所謂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係」,就是指物成為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對象;「在實踐上按人的方式同物發生關係」,是指人通過對象性活動占有對象。這一過程也就是人們以自身的內在尺度改造物,使物具有屬人的性質,使「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

  這裡,存在兩種尺度——「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即外在的物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其中,主體的「內在尺度」是使「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自在之物」轉化為「為我之物」的尺度;而對「物的尺度」的把握程度則是「內在尺度」發揮作用的客觀基礎。現代認識論表明,人對世界的認識是有坐標系、有方向的。實際上,馬克思提出的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就是指認識的方向性,就是思維對存在反映的主體坐標系。

  其三,思維對存在的反映通過實踐反思的形式不斷發展。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徵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後才能理解。因此,人的思維的運動不是從「猴體」到「人體」,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而是從「人體」到「猴體」,從「高等動物」到「低等動物」。這就是說,思維的行程是「倒過來」的,由「後」往「前」,由高級到低級,逆向溯因。換言之,思維是立足於現代實踐,對歷史的概念結構進行反思、重建的過程。所以,馬克思指出:「把經濟範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後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它們的次序倒是由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係決定的,這種關係同表現出來的它們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歷史發展的次序恰好相反。」[6]

  

  現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所理解的理性認識完全忽視了馬克思所提出的實踐反思觀點,它強調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但忽視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要通過「反過來思」這一中介環節,而忽視「反過來思」,就會把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簡單化、直線化。思維要發展,就要打破原有的概念、判斷、推理系統,瓦解原有的概念結構和認知圖式,這就需要對思維本身進行反思。在這一問題上,康德只是要求對主體認識能力進行批判,黑格爾只是求救于思維的內在矛盾運動,二者都顯得軟弱無力。只有馬克思的實踐反思理論既說明了實踐是思維發展的根本動力,又說明了思維的具體行程是「倒過來」的,即走著一條「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毫無疑問,思維採取「倒過來」的方式,既要批判原有的概念結構,又要在批判反思的前提下,建立起新的概念結構。馬克思的「實踐反思」既揚棄了康德的批判反思和黑格爾的概念反思,又以其巨大的超前性預示了現代思維對存在反映的創造性特點。

  由此可見,要使反映論的問題得到一個合理的解決,就要把反映劃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思維反映存在。這裡,反映表明了認識的本質,即認識不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不論是形象的,還是邏輯的,都具有客觀內容。認識的基礎性在於,不管什麼認識,什麼認識形式,都是在反映這一基礎上形成的。具體地說,反映是在主體、客體、反映形式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客體的部分信息被主體接受,主體依據自己的反映形式對之進行加工的信息變形過程。這就是說,反映的內容與被反映的客體的屬性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換言之,反映的內容與被反映的對象並不是完全同一的。正因為如此,概念、邏輯,包括認知圖式、概念結構等的產生才成為可能。所有這些都是立足於反映的內容既是對象又不是對象這一根本特點上的。

  第二個層次,思維如何反映存在。這裡,不僅包含了「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而且首先要從主體的實踐需要去理解。換言之,思維如何反映存在首先是由實踐需要來定向的,選擇、建構、超前作用都是由實踐需要來規範的。正是實踐的需要,使反映沿著一條特殊而複雜的道路發展,其中包含了思維的建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