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五 社會主義在東方國家首先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五 社會主義在東方國家首先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2024-08-14 17:48:47 作者: 楊耕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然性首先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形成的,然而是在東方落後國家首先實現的。造成這一歷史「倒轉」現象的根源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是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對東方國家衝擊、滲透和影響的結果。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首先是在西方開始它的歷史進程的,但隨著世界歷史的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便以整個世界為舞台進一步展開其矛盾運動。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衝擊、影響、滲透到東方國家,並使東方一些不發達國家產生了同西方發達國家「類似的矛盾」。正如馬克思所說:「由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65]正是在這種「類似的矛盾」的引導下,較為落後的民族或國家就能夠縮短某一歷史進程或跨越某種社會形態,而直接走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之所以能夠在俄國、中國等東方國家首先實現,其根源就在此。

  20世紀初,俄國面臨著一個新的時代。從世界歷史的總進程看,資本主義已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已呈現出激化狀態,其標誌就是經濟危機頻繁發生。同時,資本主義在各國的發展已經呈現出不平衡狀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矛盾四起,這是商品生產在世界市場的背景中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時代的深刻分析,使列寧認識到,「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這個絕對規律的存在,必然在資本主義鏈條上形成一個薄弱環節,從而使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國家內獲得勝利。

  從俄國國內的狀況看,此時俄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最先進的工業資本主義」和「最落後的土地占有制」同時存在,伏爾加河上的現代輪船的汽笛與縴夫的號子齊鳴,鐵路與羊腸小道並行,蒸汽磨與手推磨並用……俄國既苦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又苦於資本主義的不發展。涅克拉索夫的著名詩句:「俄羅斯母親啊,你貧窮又富饒,你強大又軟弱!」實際上是以藝術形象說明了俄國當時的獨特矛盾。但是,相對於西歐來說,俄國還是一個落後的國家。用列寧的話來說就是,「俄國在許多重要方面無疑是一個亞洲國家,而且是一個最野蠻的、中世紀式的、丟人地落後的亞洲國家」[66]。同時,俄國已被捲入世界帝國主義的戰爭體系,並受到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有力衝擊、廣泛滲透和深刻影響。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樣的國際國內條件結合在一起,使俄國產生了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類似的矛盾」,這就是同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與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交織在一起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這種種矛盾交織在一起並處於激化狀態,使俄國成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在矛盾的集結點,成為資本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這就為俄國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即縮短資本主義在俄國的歷史進程,邁向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俄國無產階級把握了這一歷史趨勢,抓住了歷史提供的「最好的機會」,成功地進行了十月革命,從而使俄國的發展走上一條「奇特的道路」,即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走到了世界歷史的前列。實際上,這種「奇特的道路」的形成,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對俄國衝擊、滲透和影響的結果。「奇特的道路」背後深藏著的,就是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一歷史規律。

  俄國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然性實現進程的起點,開創了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然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又使社會主義運動走入低谷。福山等人以此來否定十月革命,否定「兩個必然」,認為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已成為「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與人類統治的最後形態,也構成歷史的終結」[67]。這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我們不能以今天的失敗來否定當年的成功,就像不能以某個人後天的夭折來否定他當年的出生一樣。處在強大、發達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由落後國家開始的社會主義實踐所遇到的困難是巨大的,不可能沒有旋渦、沒有挫折、沒有反覆,甚至會出現逆轉和倒退。實際上,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歷史過程中同樣出現過多次王朝復辟,但資本主義最終仍然戰勝封建主義。在一定的意義上說,暫時的復辟、逆轉甚至倒退,也是某種規律性。

  俄國縮短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而走向社會主義,中國則越過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走向社會主義。造成這一更為「奇特的道路」的,同樣是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辯證法。這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然性的特殊表現形式。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具有一個顯著特徵,即落後與先進並存,個體農業經濟和手工業占90%,現代工業占10%。前者屬於落後的生產力,它「同古代相似」,或者說「停留在古代」;後者屬於先進的生產力,而且它較為集中,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並造就了300萬現代產業工人。這兩種生產力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形成了中國的總體生產力,並使之具有二重性。正是這種二重化的經濟運動造成了「兩個中國之命運」,決定了中國的未來發展具有兩種可能性,即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或建立社會主義關係。「兩個中國之命運」本身是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對中國衝擊、滲透和影響的結果。因此,中國未來發展的兩種可能性哪一種能夠成為現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世界歷史的走向。

  從中國歷史看,中國是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暴力強行拖入世界歷史軌道的。在這個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一方面在中國造就了「新式工業」,破壞了封建經濟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覺地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勾結中國的封建勢力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處在一種畸形狀態。「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相反,它們是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68]這就是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允許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似乎是一個矛盾,然而卻是一個事實。西方資本主義的自身利益決定了這一歷史現象的產生。

  從世界歷史看,20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已處於激化狀態,經濟危機不斷發生,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從而向不發達國家顯示了資本主義「未來的景象」。同時,十月革命又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並啟示經濟較為落後的國家「走俄國人的路」。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主義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的工人運動以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遙相呼應,形成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當時的中國正處在這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之中。

  中國生產力的二重化、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對中國的衝擊、滲透和影響,以及「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這種種國際國內條件結合在一起,使社會主義革命在中國的產生具有了歷史必然性。

  歷史必然性就是社會經濟運動對歷史進程的根本制約性。社會主義革命在中國的歷史必然性決定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大概趨勢,它的實現又表現為中國人民的實踐過程,如何實現又取決於中國國內階級力量的對比。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既產生了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類似的矛盾」,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又出現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沒有的特殊的「矛盾群」,這就是,中華民族與西方「資產階級民族」、人民大眾與封建勢力、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與外國資產階級以及官僚資產階級的矛盾等。這種種矛盾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矛盾之網。其中,西方「資產階級民族」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就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在中國的實現具有了特殊的形式,即本來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在中國就是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中介實現的。

  在研究中國歷史時,有的人總是不顧及歷史的必然性而沉湎於「如果……就……」的假言判斷中。在他們看來,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中國就不會如此落後;如果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選擇了資本主義,今天就如何如何。然而,歷史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它並不以「如果……就……」的公式為轉移。實際上,對於歷史研究來說,「如果……就……」的判斷是永遠不能被驗證的,因而是沒有科學意義的。沉湎在這種研究方式中,我們得到的就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虛幻的歷史。

  社會主義革命在東方國家的首先實現,標誌著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由一種歷史趨勢開始轉變為社會現實。然而,這隻是起點,而不是終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具有國際的性質」,因而它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這就是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可以在某一國家內首先單獨實現,但它的全面實現,即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卻是世界性的,是一個長期的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從人類總體歷史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69]。這裡的「兩個決不會」與「兩個必然」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這一唯物辯證法啟示我們,在堅信「兩個必然」時,不能忽視「兩個決不會」;在面對「兩個決不會」時,不能忘記「兩個必然」。

  在當代,社會主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資本主義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也遠未發揮窮盡,因而還未發展到它的極限。沒有發展到極限並不等於沒有極限。生產資料資本家占有制從根本上規定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極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內在矛盾,即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規定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空間。由於資本本身的生存和發展建築在無限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無限追逐剩餘價值的矛盾之上,或者說,資本本身就是這一矛盾的生成和展開,所以,一旦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一旦資本擴張在世界範圍內達到「飽和」狀態,資本主義的發展就到了它的極限。資本在空間擴張的極限就是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制度」的資本主義滅亡的時間;同時,社會主義要真正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制度」也隻有在新的世界體系中才能確立。正如馬克思所說:「無產階級隻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隻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70]

  資本主義的壽命還有多長,這無法預料。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兩個必然」理論所揭示的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而不是歷史進程的時間表。問題的關鍵在於,不能把資本主義看成是社會發展的終極形態,變暫時的相對穩定為永恆的絕對形式;不能把社會主義暫時的挫折看成是永久的失敗,變運動中的曲折為運動的終結。從人類總體歷史進程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才剛剛開始,「兩個必然」的實現這一威武雄壯的歷史話劇僅僅是拉開序幕。把起點當作終點、序幕當作謝幕,這是歷史的錯覺。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4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30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38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7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40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2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 [美]海爾布隆納:《馬克思主義:贊成與反對》,62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8] [美]米爾斯:《馬克思主義者》,12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1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列寧選集》第4卷,7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蘇]茹科夫:《歷史方法論大綱》,142—143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9頁。

  [1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14頁。

  [1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76頁。

  [21] 《列寧全集》第55卷,2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691、6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2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76頁。

  [2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34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37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26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71、7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0] [德]弗蘭克:《發達與不發達問題》,151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23、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54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25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260頁。

  [3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4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8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6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5頁。

  [4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4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96—39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6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4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89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897頁。

  [4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11、712頁。

  [5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4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5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50—45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07—10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26頁。

  [5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76頁。

  [5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6頁。

  [6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58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71頁。

  [6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40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15—116頁。

  [66] 《列寧選集》第2卷,2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7] [美]福山:《歷史的終結》,1頁,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

  [68] 《毛澤東選集》第2卷,6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