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二、歷史規律與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歷史規律觀念的特徵

二、歷史規律與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歷史規律觀念的特徵

2024-08-14 17:48:03 作者: 楊耕

  在歷史規律的觀念上實現革命性變革的是馬克思哲學。按照馬克思哲學的觀點,歷史不同於自然,自然界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盲目作用的結果,在社會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自覺的意圖、預期的目的的。一場地震可以毀滅一座城市和眾多人口,一場戰爭也可以毀滅一座城市和眾多人口,可地震就是地震,它沒有利益關係、沒有目的;而戰爭的背後則是人們特定的利益關係、特定的目的。歷史不同於自然,歷史本質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但是,歷史又離不開自然,社會實際上是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雙重關係的統一,「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7]。離開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社會只能建立在虛無之上;把人對自然的關係從歷史中排除出去,只能走向唯心主義歷史觀。

  把歷史與自然區別開來的同時,又把它們聯繫起來的是人的實踐活動。作為實踐首要的和根本的形式,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又必然要結成一定的關係並互換其活動;同時,勞動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頭腦中作為目的、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這就是說,實踐內在地包含了三重關係,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意識的關係,這些關係的總和又構成了基本的社會關係。可以說,實踐以濃縮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會關係,它是社會關係的發源地和人類歷史的現實基礎,因而構成了歷史的本質。從根本上說,歷史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所以,馬克思認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像的主體的想像活動。」[8]正是以此為前提,馬克思確立了科學的歷史規律觀念。

  馬克思首先把歷史的規律性歸結於物質實踐過程,認為歷史規律不但實現於人的活動中,而且形成於人的活動之中。如前所述,實踐內在地包含了三種轉換,即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轉換、人與人之間活動的轉換以及物質與觀念的轉換。前一種轉換是人的活動與自然運動共同具有的,後兩種轉換僅僅為人的實踐活動所具有。實踐活動包含了物質變換,表明人的活動也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共同規律;其特殊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互換和物質與觀念的轉換,又體現出新的、為其他自然物體所不具有的特殊運動規律,這就是體現主體活動的特點,包括物質運動在內的人的實踐活動規律。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人的實踐活動的規律實際上就是歷史運動的規律。

  歷史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歷史規律就形成並實現於人的活動之中。這裡,我們碰到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一命題。在馬克思看來,這絕不意味著在人們從事某種歷史活動之前有一個現成的歷史規律可供認識,相反,「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9]。這是因為:

  第一,不存在任何一種預成的、純粹的、永恆不變的歷史規律,任何一種具體的歷史規律都形成於一定的歷史活動和社會形態中;當這種特定的歷史活動和社會形態結束時,這種特定的歷史規律也就不復存在。

  第二,以往的歷史傳統和既定的歷史條件為新一代的歷史活動提供了前提,並決定了新一代歷史活動的大概方向;但這些歷史條件又在新一代歷史活動中不斷被改變,正是在這種改變以往條件的活動過程中,決定著新一代命運的新的歷史規律才形成。

  

  第三,只有當某種歷史活動和社會關係達到充分發展、充分展示時,某種歷史規律才能真正全面地形成;只有在此時,人們才能真正理解、把握這種歷史規律。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認為,在「從後思索」的過程中抽象出來的歷史的一般規律,絕不提供可以適用於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相反,這些抽象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

  這就是說,人的自由和歷史必然性或歷史規律的關係本質上是一個實踐問題,而不僅僅是認識的問題。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歷史規律具有總體性。從根本上說,歷史規律就是經濟必然性對人類歷史行程的制約性,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規律決定了歷史運行的大概趨勢,構成了歷史運動的「中軸線」。但是,我們又不能把歷史規律等同於經濟必然性。在整個歷史中,沒有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起源不能用經濟必然性來說明;同時,沒有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不為一定的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所引導、所伴同、所追隨。歷史的演變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在一種經濟的平面上進行的。經濟必然性既不可能脫離人的物質實踐活動成為獨立的實體;也不可能脫離政治、文化等社會要素而純粹地發生作用。經濟必然性本身就具有社會性、歷史性,以經濟必然性為基礎的歷史規律因此具有總體性,是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要素交互作用的產物。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歷史規律同樣具有重複性、常規性,即在一定條件下,某種歷史規律會反覆發生作用,成為一種常規現象。以此為前提,馬克思制定了「五種社會形態」理論,認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那裡,可以產生相同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社會形態。馬克思「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即「把生產關係劃為社會結構,並使人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者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重複性這個一般科學標準,應用到這些關係上來」。[10]「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複性和常規性,把各國制度概括為社會形態這個基本概念」。[11]列寧的這一見解正確而深刻。正是由於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人對自然的關係,馬克思不僅發現了歷史規律的重複性、常規性及其秘密,而且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變革」[12]。「重複性」、「常規性」和「精確性」概念的出現,使唯物主義歷史觀成為一門科學、一門成熟的科學,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在這裡達到了真正的「和解」。

  但是,歷史規律的重複性在表現形式上又不同於自然規律。從規律的表現形式看,自然規律更多地表現為動力學規律,歷史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稱讚比利時統計學家凱德勒運用統計平均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而且他本人也運用統計學方法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一系列規律,並指出:「規則只能作為沒有規律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規律來為自己開闢道路。」[13]馬克思所說的「平均數規律」實際上就是統計學規律。

  動力學規律的概念是在經典力學研究機械運動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其特點在於,可以根據一定的初始材料來確定一個體系的整個運動,確定這一體系在每一個定時點上的地位和運動速度。例如,根據牛頓第二力學定律,只要知道一個物體初始位置的動量以及作用於物體上的力,就可以準確地描述物體運動的軌跡,並推斷出它從過去到未來任何時候的狀況。一般來說,動力學規律體現的事物之間的規律性關係是一種一一對應的確定的聯繫,它表明一種事物的存在或發生必定導致另一種確定事物的存在或發生。在動力學規律作用下,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計。

  統計學規律是通過統計學方法所揭示的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繫,體現的是一種必然性與多種隨機現象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對於統計學規律來說,不但不能忽略不計偶然性、隨機現象,相反,它正是在大量的偶然性、隨機現象中才能表現出來。換言之,事物或現象如果不是「大量」發生,它們之間就表現為一種非確定的聯繫;如果「大量」發生,它們之間表現為一種確定的聯繫。這就像拋擲同一枚質量均勻的硬幣,出現正面和反面都是隨機的,但在大量拋擲的情況下,出現正面、反面的概率都是1/2。這就是一種規律性。在社會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統計學規律,歷史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正因為自然規律更多地表現為動力學規律,歷史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所以,自然科學準確地預報具體自然事件的發生,而社會科學只能預見社會發展的趨勢,不能準確地預見極具體的歷史事件的發生。

  承認歷史的規律性就是歷史決定論,但馬克思的決定論是辯證決定論,而不是機械決定論。馬克思的辯證決定論不僅承認經濟必然性在政治、文化等社會要素的反作用下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形」,而且確認必然性要通過偶然性才能實現。「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末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納入總的發展過程中,並且為其他偶然性所補償。」[14]歷史規律即歷史必然性是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趨勢,這種趨勢只有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才能實現。但是,歷史必然性本身又不能自由地選擇這些條件,它遇到什麼條件只能是一種「機遇」或「遭遇」,即偶然性。所以,確定的歷史必然性只有通過非確定的偶然性才能實現出來。偶然性因此成為歷史規律的實現形式,並使同一歷史規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特徵。

  同時,馬克思的辯證決定論又確認人是歷史的主體,並認為歷史規律只有通過人的活動才能實現。從規律的實現方式看,自然規律是在自然界各種因素盲目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自然規律正是通過這種盲目的相互作用實現的;歷史規律則是在人的活動中形成和存在的,歷史規律也只有通過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歷史規律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和發揮作用的場所,更談不上實現了。

  當代馬克思哲學的批評者們一般都把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混同於機械決定論,然後大加討伐。這一方面說明他們不理解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及其同機械決定論的本質區別;另一方面,這又不是誤認風車為妖魔的堂吉訶德式的戰鬥,而是實實在在的兩種歷史觀,即唯心主義歷史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對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