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一 反對形上學與建立「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

一 反對形上學與建立「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

2024-08-14 17:46:01 作者: 楊耕

  就起源而言,馬克思哲學無疑屬於西方哲學;從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來看,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學的終結者和現代西方哲學的開創者,馬克思哲學無疑屬於現代哲學範疇,其理論標誌就是,馬克思在19世紀中葉明確提出:「反對一切形上學。」在我看來,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上所造成的革命變革是從本體論層面上發動並展開的,其結果就是從根本上終結了形上學,並使西方哲學從傳統形態轉向現代形態。

  這裡所說的形上學,不是指它的轉義,即與辯證法相對立意義上的思維方法,而是指其本義,即關於超驗存在之本性的哲學。這種哲學形態力圖從一種永恆不變的「終極存在」或「初始本原」出發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和行為。從起源上看,形上學形成於柏拉圖哲學,後在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一書中達到系統化程度。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形上學就是「第一哲學」,即關於存在之存在的學說,或者說是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以外的對象的學說。概言之,形上學所追求的是一切實在對象背後的那種終極的存在,並把這種存在看作事物的具體和特殊的存在及其各種特性的基礎,即本體,然後據此推論出其他一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以「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為宗旨,因而是一切智慧的「最高的智慧」。

  形上學在對存在的存在和世界終極根據的探究中,確立了一種嚴格遵循邏輯的推理規則,即從公理、定理出發,按照推理規則得出必然結論。這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標誌著理論形態的哲學的誕生。然而,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爾,形上學中的存在日益脫離現實的事物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抽象的本體,甚至成為一種君臨人與世界之上的神秘的主宰力量。「形上學響應作為邏各斯的存在,並因此在其主要形態上看,形上學就是邏輯學,但卻是思考存在者之存在的邏輯學,因而就是從差異之有差異者(Differenten)方面被規定的邏輯學:存在——神——邏輯學。」[1]這裡,存在和存在者被混淆了,人的存在被遮蔽了。人的創造性和主體性、人的自由和價值都被消解在這種抽象的本體之中,而不管這種抽象的本體是「絕對理性」,還是「抽象物質」。

  同時,形上學又逐步演變成一種凌駕於一切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逐步成為一種語言霸權,它自視發現了最普遍、絕對可靠、自明的理性概念和原則,從而能夠推演出全部知識,甚至存在的體系。換言之,哲學成了全部科學和知識的基礎。實際上,這是一種虛妄。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就是「對哲學的本質過於奢求的期望和要求」。實際上,恩格斯早就指出:「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要求,要它們弄清它們自己在事物以及關於事物的知識的總聯繫中的地位,關於總聯繫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餘的了。於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仍然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2]

  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自然科學的獨立化並「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範圍」,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並凸現了人的異化了的生存狀態,人們開始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於是這種脫離了實證科學,脫離了人的存在的形上學便失去了自身的神聖光環,「變得枯燥乏味了」。隨著時間的推進,形上學不僅「在理論上威信掃地」,而且「在實踐上已經威信掃地」。[3]反對形上學因此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代精神。馬克思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注意到這一趨勢,明確提出「反對一切形上學」,並斷言:「形上學將永遠屈服於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並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4]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正是馬克思本人。

  從歷史上看,近代唯物主義一開始就具有反對形上學的傾向。在培根那裡,唯物主義還「包含著全面發展的萌芽。物質帶著詩意的感性光輝對人的全身心發出微笑」[5]。在孔狄亞克眼中,「形上學不是科學」,而是「幻想和神學的偏見」。然而,近代唯物主義,尤其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發展卻使它事與願違,即從提出以人作為哲學的中心並倡導人的創造性發展,演變為以「物質」為主體並「敵視人」[6],剛從神權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的人在機械唯物主義那裡又變成了一架「機器」,那種脫離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物質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為了在自己的領域內克服敵視人的、毫無血肉的精神,唯物主義只好抑制自己的情慾,當一個禁欲主義者。它變成理智的東西,同時以無情的徹底性來發展理智的一切結論。」[7]「以無情的徹底性來發展理智的一切結論」,使得近代唯物主義又把哲學變成了一種無所不包的形上學體系。這是一個龐大的「自然體系」,人和人的存在都被消解於「抽象的自然」之中。

  這就勢必導致哲學的轉向,即探討認識主體的能動性,並突出自我意識作用。執行、完成這一「轉向」並因此聲名顯赫的是康德和黑格爾,而且黑格爾又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形上學王國。正如馬克思所說,「黑格爾天才地把17世紀的形上學同後來的一切形上學及德國唯心主義結合起來並建立了一個形上學的包羅萬象的王國」[8],從而使形上學「在德國哲學中,特別是在19世紀的德國思辨哲學中,曾有過勝利的和富有內容的復辟」[9],即黑格爾的形上學「以最宏偉的方式概括了哲學的全部發展」,並使形上學與概念辯證法融為一體,整個世界被描述為處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之中。

  然而,黑格爾只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動性,由於他把人僅僅看作是絕對理性自我實現的工具,所以又從根本上剝奪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主體性。這就是說,在黑格爾哲學中,不僅本體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人也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人的本質不是存在於人的現實存在中,而是存在於人的概念中,是人的概念的外部表現。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人的自由和尊嚴在此都被消解于思辨的形上學體系中,人的存在消失在「絕對理性」的陰影之中。如果說柏拉圖哲學是全部形上學的真正濫觴,那麼,黑格爾哲學就是全部形上學的巨大淵藪。一句話,黑格爾哲學是形上學的集大成者和發展頂峰。全部現代西方哲學就是從批判黑格爾哲學開始的,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則意味著對「一切形上學」的批判。

  在哲學史上,馬克思和孔德同時舉起了批判形上學的旗幟。在時代性上,馬克思的反對形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上學具有一致性,二者對形上學的批判實際上是對西方近代哲學以及整個傳統哲學的批判,這是現代精神對近代和古代精神的批判;在指向性上,馬克思的反對形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上學卻有本質的不同。孔德從自然科學的可證實和精確性原則出發批判形上學,力圖用實證科學精神來改造和超越傳統哲學,並把哲學局限於現象、知識以及「可證實」的範圍內;馬克思則從人的存在出發去批判形上學,認為反對形上學之後,哲學應轉換自己的理論主題,關注人類世界、人的存在,對人的異化了的生存狀態給予深刻批判,對人的價值、自由和解放給予深切關注。所以,對馬克思哲學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消除人的異化的生存狀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