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機械唯物主義與現實人道主義
2024-08-14 17:45:09
作者: 楊耕
18世紀的法國處在一個動盪不安、風雲變幻的時代。康德斷言,這是一個批判的時代。卡西爾認為,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理性載負著批判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產生的法國唯物主義以其獨特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態度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理論風采,並在哲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然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以下簡稱「法國唯物主義」)又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誤解,在總體上,法國唯物主義一直被稱作機械唯物主義或形上學唯物主義。實際上,在法國唯物主義中存在著兩個派別,即機械唯物主義和人本唯物主義。正如馬克思所說:「法國唯物主義有兩個派別:一派起源於笛卡兒,一派起源於洛克。後一派主要是法國有教養的分子,它直接導向社會主義。前一派是機械唯物主義,它匯入了真正的法國自然科學。」[1]
就理論起源而言,機械唯物主義派有科學和哲學雙重起源:從科學上看,起源於牛頓經典力學;從哲學上看,起源於笛卡爾[2]哲學。換言之,在牛頓和笛卡爾,或者說,在當時的科學和哲學的雙重影響下,在法國唯物主義中形成了機械唯物主義派,代表人物就是拉美特利(又譯拉·梅特里)。拉美特利極為推崇牛頓和笛卡爾,認為「如果哲學的領域裡沒有笛卡爾,那就和科學的領域裡沒有牛頓一樣,也許還是一片荒原」[3]。
17—18世紀,牛頓經典力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確立了成熟的自然科學的兩大原則:一是重複性原則,即世界服從於力學規律體系,而重複性是力學規律以至全部自然規律的根本特徵;二是精確性原則,即支配世界的規律不僅可以被認識,而且可以用精確的量的關係去把握。牛頓的信念為18世紀法國科學家所接受,同時經過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系統介紹,牛頓的科學思想和哲學觀念在18世紀的法國已經享有隆名盛譽,它造就了一種強烈的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情緒,刺激著相當一部分思想家,包括法國唯物主義者把自然規律觀念直接代入社會領域,並把社會和人還原為自然。一般來說,自然科學本無意向哲學獻媚,但它又往往決定了哲學的面貌。牛頓經典力學的成功對法國哲學家來說既有誘力,又有壓力,總之具有威力。正是科學的威力使一大批法國哲學家聚集在自然科學的大旗下,用機械論的觀點去理解自然、社會和人本身,並形成了機械唯物主義派。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笛卡爾哲學體系包含著兩個對立的部分,即物理學和形上學,前者表達了一種自然觀,這種自然觀特點就在於,朝著用自然本身來解釋自然現象的方向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實際上,笛卡爾是以力學運動規律為基礎,把由地上獲得的力學原則應用於天體現象以至整個世界,從而構造了一個具有反宗教神學意義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圖景。不是別人,正是笛卡爾把自然科學中的機械論觀念移植到哲學中並造就了機械論的時代精神。如果說,笛卡爾的泛神論的形上學成為法國唯物主義批判的對象,那麼,他的物理學即唯物主義自然觀則開啟了近代反宗教神學的先河,為法國唯物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深刻地影響了拉美特利,同時,又使拉美特利停留在機械論的水平上。
「拉美特利詳盡地利用了笛卡兒的物理學。他的《人是機器》一書是仿照笛卡兒的動物是機器的模式寫成的。」[4]的確如此。笛卡爾的「世界是機器」「動物是機器」的觀念,引導著拉美特利走進「人是機器」的觀念。在拉美特利看來,人有「感覺、思想,辨別善惡」,「生而具有智慧和一種敏銳的道德本能」,但感覺本身就是物質的一種潛在的屬性,同廣延和運動一樣,構成了物質的本性,所以,人「又是一個動物」。[5]這是其一。其二,和動物一樣,人也是由原子結構組成的,人和動物在生理構造上「完全相似」,只不過人「比最完善的動物再多幾個齒輪,再多幾條彈簧,腦子和心臟的距離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因此所接受的血液更充足一些,於是那個理性就產生了」[6]。「正像提琴的一根弦或鋼琴的一個鍵受到振動而發出一個聲響一樣,被聲浪所打擊的腦弦也被激動起來,發出或重新發出那些觸動它們的話語。」[7]其三,人與人在生理構造上也「完全相似」,只是由於「黑膽、苦膽、痰汁和血液這些體液按照其性質、多寡和不同方式的配合,使每一個人不同於另一個人」。[8]拉美特利極為強調「自然界的齊一性」,強調「自然稟賦這種一切後天品質的來源」,並得出「結論」:「人是一架機器;在整個宇宙里只存在著一個實體,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9]
顯然,這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的人。正是藉助這種自然的人,拉美特利把人從宗教神學的糾纏中解放出來,使人獲得了自然的獨立性,並要求承認人的天賦權力;同時,由於機械論的束縛,剛從神權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的人,在拉美特利這裡又變成了一架「機器」,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被遮蔽了。拉美特利力圖建構一種「人體的哲學」[10],這種「人體的哲學」實際上是把笛卡爾的動物結構學運用到人體結構上,並完全是從生物學、機械論來考察人的。就其實質而言,機械唯物主義派屬於費爾巴哈所說的那種「純粹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所以,就其理論歸宿而言,以牛頓力學和笛卡爾哲學為基礎的機械唯物主義「匯入了真正的法國自然科學」[11]。
法國唯物主義中的另一派是「現實人道主義」[12]。從理論上看,現實的人道主義起源於洛克哲學,其代表人物是愛爾維修。
如前所述,機械唯物主義派起源於本土的笛卡爾哲學。笛卡爾哲學的確具有一種批判精神,它崇尚理性,並把個人的理性作為審視事物的尺度。隱含在這種思想中的,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獨立和覺醒,這為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對個人的研究開闢了思想道路。但是,笛卡爾哲學又有明顯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不僅體現在二元論的體系上,而且體現在反神學的不徹底性上。笛卡爾運用演繹的方法編織神話之網,上帝則在這個網上占據中心地位。「神的真實性就被設定為絕對認識與被絕對認識者的實在性之間的絕對紐帶。」[13]黑格爾的這一評價可謂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更重要的是,笛卡爾把反封建的鬥爭限制在思想範圍內。笛卡爾明確指出:他「始終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欲望,不求改變世界的秩序」[14]。顯然,這種觀念和作為與法國政治變革先導的啟蒙哲學是不相容的。「啟蒙哲學的基本傾向和主要努力,不是反映和描繪生活」,而是「塑造生活本身」,其「任務不僅在於分析和解剖它視為必然的那種事物的秩序,而且在於產生這種秩序,從而證明自己的現實性和真理」。[15]這就是說,以笛卡爾哲學和牛頓力學為理論基礎的機械唯物主義派無法全面完成啟蒙哲學的任務。
因此,另一部分法國哲學家希望找到一個能夠作為法國革命哲學依據的學說。「那時,人們除了要對神學和17世紀形上學進行否定性的批駁之外,還需要有一個肯定性的、反形上學的體系。人們需要一部把當時的生活實踐歸納為一個體系並從理論上加以論證的書。這時,洛克關於人類理智起源的著作適時地在海峽那邊出現了。」[16]於是,他們便把視線轉向海峽彼岸的英國。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資本主義走在歐洲大陸的前面,新的時代精神總是在英國拋頭露面。而此時,英國的哲學微風也飄過英吉利海峽吹到了法國上空,洛克哲學被引進到法國。法國資產階級像迎接一位「久盼的客人」一樣,熱烈歡迎洛克這一舶來品。在這一部分法國哲學家看來,從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可以得出改造環境、變革社會的結論,因此,應當把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作為法國革命的哲學基礎。
洛克哲學全面探討了認識的起源、界限和知識的確定性,並從認識活動和道德實踐兩個方面集中、系統地批判了「天賦觀念論」。按照洛克的觀點,思辨理性沒有天賦觀念,實踐理性同樣沒有天賦觀念,道德觀念是由教育和社會環境造成的;社會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們自己創造的;人的趨樂避苦的自然傾向指向人的利益,而人的利益的實現需要社會以及作為維繫社會紐帶的道德原則。所以,人是根據利益創造社會和道德原則的。可以看出,反對宗教神學,肯定人的利益,提高個人的地位,這是洛克對「天賦觀念論」批判的意義所在。顯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既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又有重要的政治內涵。洛克唯物主義經驗論的雙重含義,即認識論性質和政治內涵深深地觸動了愛爾維修的心靈,直接成為愛爾維修哲學的出發點和先導。馬克思指出:「愛爾維修同樣也是以洛克的學說為出發點的,在他那裡唯物主義獲得了真正法國的性質。」[17]
愛爾維修哲學「以洛克的學說為出發點」體現在,愛爾維修從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中提取出「感覺」這一概念,並把感覺看作人的存在方式,看作連接意識與客觀外界的橋樑。由此,愛爾維修認為,通過感覺,人一方面不斷地認識外在世界,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認識;另一方面把存在於內心的關於自由的欲望和要求變為外在的爭取自由的活動。換言之,通過唯物主義感覺論,使得自由不再訴諸內在精神,而是訴諸外在環境,訴諸改變外在環境的活動。根據第一方面,愛爾維修提出了「人是環境的產物」的命題;根據第二方面,愛爾維修又提出了「意見支配環境」的命題。與孟德斯鳩強調自然環境不同,愛爾維修強調的是社會環境,他提出這兩個命題的宗旨是證明這樣一個道理,即人的智力天然平等,人的性格受制於社會環境,所以,要改變人,首先必須改變社會環境。正如馬克思所說,「既然是環境造就人,那就必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環境」[18]。
愛爾維修哲學所具有的「真正法國的性質」體現在,人成了愛爾維修特別關注和精心研究的課題,其哲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是圍繞著人而展開的,中心就是要解決人如何享有幸福生活的問題,正如愛爾維修自己所說,「哲學家研究人,對象是人的幸福。這種幸福既取決於支配人們生活的法律,也取決於人們所接受的教育」[19]。圍繞著個人利益,愛爾維修展開了對人和社會問題的探討。在愛爾維修看來,人生來既不「好」,也不「壞」,人性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是利益把人們結合起來或分離開來,使人成為「好」的或「壞」的。「如果說自然界是服從運動的規律的,那麼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從利益的規律的。利益在世界上是一個強有力的巫師,它在一切生靈的眼前改變了一切事物的形式。」「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無論在道德問題上,還是在認識問題上,都是個人利益支配著個人的判斷。」[20]愛爾維修高度重視個人利益,同時,又沒有否定社會利益,相反,他謀求利益的和諧,並認為社會利益是一切美德的原則,是一切立法的基礎,「公共的福利——最高的法律」[21]。因此,應以社會利益為「永恆不變」的原則變革政體,創建合理的社會制度,謀求利益的和諧。
可以看出,愛爾維修實際上是把認識論中的經驗主義引入倫理學的範圍,並力圖建立一種實證科學的倫理學。正如愛爾維修本人所說,「我們應當象研究其他各種科學一樣來研究道德學,應當象建立一種實驗物理學一樣來建立一種道德學」[22]。愛爾維修實際上是把唯物主義、功利主義和倫理學結合起來了,其批判鋒芒直指封建制度,即不合理的社會環境。在這一思想的背後,就是18世紀法國生活實踐和文化氛圍的變換,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及其所要求的個人的自主性、獨立性。這樣,經過愛爾維修的改造,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這個從英國吹來的哲學微風又夾雜著政治雨絲,而愛爾維修的唯物主義本身簡直是風雨交織,在法國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風暴。愛爾維修把「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方面」[23],初步實現了唯物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結合,從而為法國革命找到了哲學依據,並為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奠定了「邏輯基礎」。
通常認為,愛爾維修同時提出這兩個命題,即「人是環境的產物」和「意見支配環境」,屬於邏輯矛盾、循環論證,陷入「二律背反」之中。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讀。人與環境的確處在一種相互作用之中,「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24]。在我看來,「人是環境的產物」和「意見支配環境」這兩個命題實際上揭示了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種樸素的相互作用觀點。相互作用存在於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只有從這種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認識現實的因果關係。」[25]歷史唯物主義絕不排除相互作用,而是要求對相互作用做出合理的解釋;絕不取消相互作用,而是要求發現引起相互作用的基礎。「合理形態」的相互作用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內在原則,是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求的辯證邏輯。實際上,愛爾維修的失誤並不在於他同時提出「人是環境的產物」和「意見支配環境」這兩個命題,而是在於他僅僅停留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上,沒有去進一步探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在馬克思那裡,這個基礎就是實踐。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6]
就理論歸宿而言,以愛爾維修為代表的「現實的人道主義」,即人本唯物主義「直接導向社會主義」,「直接匯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27]這是因為,「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經驗中獲得一切知識、感覺等等的,那就必須這樣安排經驗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體驗到真正合乎人性的東西,使他常常體驗到自己是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則,那就必須使人們的私人利益符合於人類的利益。既然從唯物主義意義上來說人是不自由的,就是說,人不是由於具有避免某種事物發生的消極力量,而是由於具有表現本身的真正個性的積極力量才是自由的,那就不應當懲罰個別人的犯罪行為,而應當消滅產生犯罪行為的反社會的溫床,使每個人都有社會空間來展示他的重要的生命表現。既然是環境造就人,那就必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環境」[28]。因此,「並不需要多麼敏銳的洞察力就可以看出,唯物主義關於人性本善和人們天資平等,關於經驗、習慣、教育的萬能,關於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關於工業的重大意義,關於享樂的合理性等等學說,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有著必然的聯繫」[29]。
愛爾維修的人本唯物主義在當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不僅漂流到義大利,影響了義大利的思想領域,而且折回到英國,深刻地影響了英國的功利主義,更重要的是,又返身於法國,在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那裡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邏輯基礎」。愛爾維修本人因此被譽為「道德界的培根」。在唯物主義發展史上,愛爾維修是一個轉折點,以其「現實的人道主義」為標誌,自然唯物主義開始衰落,人本唯物主義開始興起,並由此啟示我們重新考察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