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儒學現代化與邊緣化的張力

2024-08-14 17:41:03 作者: 李宗桂

  最後一個方面的問題,就是儒學現代化與邊緣化的張力的問題。儒學現代化的邏輯要求表明,儒學它要存在要發展,要想展示其價值、取得合理的地位,它一定要現代化,要適應現代化,自身必須現代化。但是這是個悖反的問題,這樣一來,它一定會越來越邊緣化。用我的話說,社會越現代化,儒學就越邊緣化;反過來,儒學越要使自身現代化,它就越被邊緣化。這是個矛盾的、二律背反的東西。但是現代新儒家學者們有這種理想,不僅全中國,甚至全球都應該按儒家價值理想來辦事。台灣有學者就曾撰文說:「天下不歸於儒,天理何在?」從這句話,也看出現代新儒家的某種狹隘性和強烈的排他性。在這個意義上講,傳統儒家所倡導的「和而不同」「兼容並包」的理念,被現代新儒家不自覺地放棄了。從理性的立場考慮,儒學一定要努力去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去接受現代化的檢驗,這樣才能夠存在下去。但它越想接受現代化檢驗,越要去適應現代化,就越被邊緣化,這從表面上看,似乎是非常怪誕的事情,但實際上是合乎歷史發展進程的,是符合邏輯的。因為,你要引進民主科學、社會正義、效率觀念、契約觀念、競爭意識等等,這已經不是傳統的原來的儒學了。傳統儒學原有的獨特的價值已經不存在了,這樣的話它不可能處於過去那種地位。但它不現代化就會被淘汰掉,不適應現代化就會被淘汰掉。儒學要發展,一定要去適應現代化這樣一個潮流,所以說在儒學現代化過程中出現邊緣化這個狀況不可避免。重要的問題不是去使它成為中心,而是在兩難境地作出合理的抉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在科學理性的邊界內弘揚儒學,從而在實現儒學現代化的過程中保持儒學的邊緣地位,不至於被現代化浪潮徹底淹沒。我們古人有句話叫「平常心是道」,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我們以平常心來看待,就能夠保持從容不迫的狀態,就不會患得患失。曾經獨尊了兩千年的儒學,早已從當初那種思想文化的權力的寶座上掉了下來,而且可以說永遠也不可能恢復往日的輝煌。這使新儒家學者感到非常沉重,非常失落。但另外一方面,如果我們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從建設文明、富強、民主的現代化國家來看,儒學的邊緣化是應當接受,而且可以接受的。不能因為學派之爭、地位之爭而去妨礙我們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我曾經說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儒學所依存的政治結構、社會基礎、經濟基礎、社會心理條件早已解體,有什麼理由非要讓它回到中心的地位去呢?應該平靜地接受這種邊緣化的現實。儒家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或者作為今天中國文化構成的某些因素,它有合理性;但是,它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我們社會的主導。當然,這裡有個問題,就是在邊緣化的時候,是不是儒家學者就應當放棄儒學?儒學對我們這個社會一無是處?不是。儒學、儒家學者,照樣可以而且應該有很強的參與意識。在增強參與意識的同時,要有批判意識和距離意識。既參與社會生活,也干預社會生活,要用道德理性來引導社會,提升民族精神,而不是隨波逐流。我覺得,儒家思想在今天也要賦予新的時代精神,新的時代內容,應該是這樣,才能為我們的新文化所用。我們今天應當正確認識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要看到它可以現代化也能夠現代化。但是有先決條件,有一些限制性的因素,但是同時要看到它必然邊緣化、必須邊緣化。在儒學的現代化和邊緣化兩者之間,人們應該也可以找到一個適度的結合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