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從道思想
2024-08-14 17:37:47
作者: 李宗桂
孔子的從道思想是其價值觀的精髓,其基本精神是以道為尚、唯道是從。對此,孔子有一系列論說。這些論說,就其價值內涵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對現實政治的態度;對歷史和時代的態度;對價值原則的態度;對名利的態度。以下作一簡要的闡析。
(1)對現實政治的態度。
孔子是傳統的維護者,是典型的守成主義者。但他所要維護、所要保守的傳統和既成制度、秩序,並不是為傳統而傳統,為守成而守成,而是與現實政治密切相關,企圖規範現實政治,引導現實政治,提升現實政治的品格。其間,貫通傳統與現實的精神力量,衡量現實政治的高下優劣的標準,是他極力推崇的「道」。符合「道」的政治,他就堅持,就合作,就積極參與其中;反之,不符合「道」的政治,就保持距離,就不予合作,甚至給予必要的批判、匡正。他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45];「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46];「篤信好學,守死善道」[47];「以道事君,不可則止」[48];「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49]。這類論說,表明孔子既是傳統的守護者,更是現實政治的關懷者。對於現實政治,合作也罷,保持距離也罷,甚至痛加撻伐也罷,都是為了弘「道」,以「道」的旗幟統率現實政治,而不是以現實政治扭曲「道」的靈魂。「道」高於政,政必服從「道」,這是孔子對於現實政治的基本態度。
(2)對歷史和時代的態度。
對於歷史傳統和時代,孔子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以「道」為基準。孔子重視歷史傳統,崇尚往古,推尊三代,膜拜周公,具有濃厚的尊古情結。他的「克己復禮」的政治目標,仁民愛物的血緣情懷,仁禮一體的思想體系,無不與既往的歷史傳統相勾連。而貫穿他的深厚綿長的歷史意識,激活他的歷史精神的,則是對於「道」的堅定信念,以及以弘揚「道」為己任的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對於自己所處的時代,孔子痛心疾首於「禮樂征伐自諸侯出」[50]的無序,嚮往「禮樂征伐自天子出」[51]的神聖天道。因此,撥亂反正,「行義以達其道」[52],便成為他的自我期許。他的弟子曾參說過一段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53]應該可以看做是孔子對於歷史和時代態度的精神寫照。顯而易見的是,以宏大之態、剛毅之志承擔歷史傳統和時代責任,以死而後已的堅強決心邁向未來,體現了孔子對「道」的執著,以及「道」的理念對孔子的歷史意識和時代精神的滲透。
(3)對價值原則的態度。
孔子從道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對價值原則的堅持。他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54]「道不行,乘桴浮於海」[55];「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56];「朝聞道,夕死可矣」[57];「士志於道」[58];「道不同,不相為謀」[59];「就有道而正焉」[60]。正當的、高尚的價值原則一旦不能實行,則絕不苟同流俗,而要遺世獨立。君子致力於實踐孝悌這個為仁的根本,是為了仁道的實現。道是「事物當然之理」[61],能夠了解、把握,則死而無憾。從價值評判和對價值原則的貫徹的角度講,道有善惡之別,君子堅持善道,不與惡俗、惡人為伍,而以弘揚正道、伸張善道為己任。這些,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孔子對道的遵奉,對高尚價值原則的始終不渝的堅持。從孔子一生的政治實踐和道德實踐來看,他確實是堅持了以道為尚的價值原則。
(4)對名利的態度。
孔子對名利的態度,有一個基本的思想原則,即是否符合他所崇尚、遵從的道。關於這方面的論述,人們熟知的不少:「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62];「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63];「君子固窮」[6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65];「仁者安仁,智者利仁」[66];「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67];「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68];「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69]。面對貧富、貴賤、榮辱、窮通,這些關涉人切身利益的東西,孔子的態度十分豁達、超然。在他心目中,士追求道,君子謀道、憂道,而不能夠也不應該停留於謀食、憂貧的層次上。對於或富貴或貧賤的人生的選擇,不是以物質的享受、虛名的獲得為目的,而是以道為衡量的標準。為了堅持道,君子寧可固守窮困。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志士仁人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保全、發揚仁道,而絕不為了苟且偷生而妨礙仁道的流行,貶損仁道的價值。當義利不能兩全的時候,君子毅然取義而棄利。君子不汲汲於名利,為學在己,而不以獲得知名度為功利目的。即使自己道德文章十分高妙,卻又並不為人所知,也不會因而怨天尤人甚至惱羞成怒。顯而易見,孔子對於名利的態度是十分超越的,道德形上學的色彩相當強烈。這種以道為精神追求、為人生價值準則的態度,對於調控物慾、擺正思想,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上述孔子四個方面的思想,就其思想涵蓋面和邏輯關係而言,其間有相互交叉的地方,例如對名利的態度可以納入對價值原則的態度這個範圍來考察,而對價值原則的態度,可以包括、容納對名利的態度這個問題;同理,對現實政治的態度,以及對歷史和時代的態度,從廣闊的思維背景和理論空間著眼,也可納入對價值原則態度的範疇來論說。但是,為了理論劃界的清晰,為了本文對有關問題闡釋的層次更加清楚、嚴謹,也為了凸顯孔子從道思想的不同構成的特質,故本文將其作了相對的劃分。
無疑,孔子的一生,都在堅韌地實踐其從道思想。這種從道思想,實際上就是道德理想的高揚,是價值理性的體現,是傳統人文精神的初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