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重建人文精神
2024-08-14 17:34:26
作者: 李宗桂
如果一般地講「人文精神重建」,人們不會有大的分歧。但從實踐的角度看,從操作性的層面審視,便會出現見仁見智的情況,甚而出現實際上反人文精神的現象。我們認為,關鍵的問題是,怎樣理解人文精神的「重建」?為什麼要「重建」?「重建」什麼樣的人文精神?
在我們看來,所謂「重建」,是指在現有的思想資源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立足本國,放眼世界,紮根現實,借鑑傳統,建構符合國情、民情的人文精神系統,以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促進新時代民族精神的成長。「重建」,並不是回歸往古,更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實事求是地承認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著可資借鑑的思想資源,承認五四以來有著經過實踐驗證的具有新時代色彩的新人文精神,承認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長期實踐和理論探索而積聚起來的社會主義的人文精神。我們如果不是這樣認識問題,便容易走向推崇國粹、眷念往古而否定現實,或者流於空談馬列而割斷歷史、否定學術界撥亂反正以來的研究成果的歪路。
重建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當今之世,社會主義的中國處於社會轉型的新舊交替時期。這個轉型,並不僅僅是所謂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我們看來,這個轉型,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經濟體制方面,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方向的轉型;政治體制方面,由高度集中統一,意識形態籠罩一切以至等同、取代一切,向決策民主化、管理科學化,政治、經濟、文化分途發展的方向轉型;文化體制方面,由政治的附庸、圖解政策的說教工具,向思想性、教育性、消遣性、娛樂性兼備,著重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向轉型。總之,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將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是整體轉型,而不是局限於某個方面的局部轉型。儘管不同層面體制的轉型,會有先後次序之分,輕重緩急之別,但全面轉型最終必然會實現,無論人們願意與否。
重建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必須先「立其大者」,即首先要確立基本的思想原則,明確重建的目標。我們認為,重建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思想原則,著眼點應當是立足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化建設的實際。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重建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目標,是造就全社會的「終極關懷」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脫離當代中國的實際,而侈談重建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顯然會偏離民族精神發展的正道;如果離開社會實踐,則人文精神的建設只會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如果沒有「終極關懷」意識,則沒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但是,我們要強調指出的是,所謂「終極關懷」,並不是如近年一些論者所認為的,是超越社會現實的,具體說來,是超越現實政治、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具體目標,而標榜所謂對「文化生命」的關懷。這種貌似抽象、超越的「終極關懷」論,實際上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理論界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契機干預生活、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一種否定,這是我們不能贊成的。因此,我們說的「終極關懷」,固然也屬於「形而上」的範疇,但它的確切內涵是:堅持社會主義文化觀、在人慾橫流的時候「不動心」,用高尚的道德理想蕩滌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污泥濁水,用個體的有限生命,為民族文化的發展,為人文精神的發揚和創新,竭盡綿薄之力。人文精神重建的目標大而言之,是重建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小而言之,是為每個人確立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安身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