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價值重構的現代精神方向

2024-08-14 17:33:44 作者: 李宗桂

  世界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它反映了人類精神的發展歷程。而所謂世界文化,是由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類型構成的。文化學家公認,價值觀是文化問題的核心。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類型之所以互相區別,在於它們之間不同的價值系統。因此,所謂文化重構,說到底就是價值重構。價值重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在當代中國,由於各項改革尚在深化之中,現代化(尤其是人的現代化)遠未完成。傳統的影響,現實的困惑,新舊的雜陳,加劇了新型中國文化誕生的陣痛,增加了價值重構的艱難。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應當滿懷信心地投入價值重構的偉大工作中去。為此,我們應當注意到以下作為「深層」文化的方面。

  第一,堅持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用理性的態度,分析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尋找現代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以彰顯民族文化生命,提升精神境界。改革開放作為一種文化價值取向,本身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它是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具有不可逆轉性,任何個人都不能阻擋它的一往無前,都不可能改變它的方向。

  第二,批判繼承並創造性地轉化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的理想追求,愛國主義的赤誠情懷,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與人為善的寬厚態度,整體至上的思維準則,兼容天下的博大胸襟,中華一體的民族認同心理,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忍精神,等等,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只要我們用時代精神改鑄它、轉化它,就可以成為新型價值觀的內在構成要素,煥發出熠熠奪目的光彩。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第三,立足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善於吸收新經驗,概括新理論,把實踐中產生的種種有生命力的新鮮事物,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納入現代新型文化價值系統之中,以豐富民族文化的意蘊,拓展文化發展道路,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凝聚力,增強其生命力。

  第四,注意有選擇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中的積極方面,以為建構新型價值系統的思想要素和理論鑑戒。事實證明,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以來所創造的所謂「西方文化」,是人類理性精神合乎邏輯的發展,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定階段。即使在今天,當代西方文化也不乏啟迪人思維的積極因素。如果我們不是要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康莊大道,那麼,應當承認,要建設現代中國的新型文化,就必須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化,以增強自身文化的營養,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更好地建設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

  以上所論,只是從辨名析理的角度,從文化批判與價值重構的歷史進程入手,對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問題作依次「深層」的文化尋繹,目的只是在於給出一個宏觀的思路,還不是對中國文化出路的具體回答。現在,我們可以對此作一個粗略的展望。

  近代以來,關於中國文化出路問題,人們有過種種設想,提出過不少方案。近年的文化討論中,又有新的構想出世。大致說來,有這些方案:中體西用、以夏變夷、全盤西化、西體中用、回歸傳統、復興儒學、哲學啟蒙、徹底重建、綜合創新,等等。

  這些方案,在理論構建和價值導向方面,有著不同的旨趣。其中中體西用、以夏變夷、回歸傳統(或曰回歸原典)、復興儒學諸論,儘管彼此之間也有著重大的思想差異,但如果從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精神方向來看,從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關係問題上看,這些主張的共同立足點,是保持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就其思想實質而言,屬於文化保守主義。而全盤西化、哲學啟蒙、徹底重建等主張,儘管彼此之間也在理論旨趣和價值取向方面有著重大的區別,但其欣賞西方價值觀,要與傳統徹底決裂,走向「蔚藍色」,則是大體一致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以上兩種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正是傳統的非此即彼、非破即立的兩極對立的二元思維的現代表現。如果用中國傳統思維中的「狂」「狷」概念來闡釋,則前者屬於「狷」,後者屬於「狂」。在促使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轉化的歷史性革命性進程中,「狷」屬於「不及」,即對中國文化在現當代的發展,對於應該用現代意識改造傳統文化,超越傳統,創造新的傳統,認識不足;唯望穩定不變,以文化的繼承性反對變革性,企圖永葆犧牲社會進步的片面「協調」。「狂」屬於「過」,即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延續性,對於文化繼承的民族性認識不足;只圖破得痛快,有時可以說是「掄起板斧排頭砍去」,企圖從激變中求得進步。前者是有見於古而無見於今,拘泥於中而忽視於西;後者是有見於今而無見於古,傾心於西而無視於中。因此,二者都是必須克服的思維偏向。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雖然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方面截然對立,但在客觀上卻具有始料不及的共同點。

  第一,二者都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被動挨打後痛定思痛的精神產物,都是根深蒂固的憂患意識的近現(當)代表現。它們是知識分子對民族文化前途的「神聖」憂思,是中國文化承前有望,後繼有人的曲折反映(有時可能還是「歪曲」的反映,但這正應了「假象也是本質的反映」的名言)。第二,二者都是正視中西古今衝突的文化反思的結果。平心而論,它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正視西方文化的衝擊,正視中國落後現實,度量中西古今關係,力圖使中國文化走出困境,開出新局的結果。第三,二者都只是關於中國文化出路的道路選擇,或者說是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危機的方案,是對中國文化面臨的古今矛盾中西衝突的挑戰的正面回應,還不是關於現代中國新型文化體系的明確構想。值得重視的是,在近年文化討論中出現了「綜合創新」說。綜合創新說的倡導者認為,既要反對東方文化優越論,又要反對全盤西化論,要兼取中西文化之長而創造新的中國文化。他們還把「綜合創新」概括為十六字要訣: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毫無疑問,較之上述兩種思維路數和價值取向,綜合創新派的理論思路和價值取向,要廣闊得多,持平得多,因而可接受性也要強得多,對現代中國新型文化體系的建設,也有助益得多。但是,只要我們仔細斟酌,就不難發現,綜合創新說與上述兩種思維路數和價值取向一樣,有著明顯的思維缺陷,即把中國文化發展道路的選擇,或者說是把怎樣處理中國文化面臨的古今中西衝撞的方法論問題,等同於現代新型文化體系的建設。質言之,是誤把手段當做了目的。當然,使用正確的手段,選擇正確的道路,本身是解決中國文化出路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對中國文化出路的有益探討。但是,這種道路、手段的選擇,雖然能夠部分地解決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但卻不能全部地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更為重要的是,從理論思維的高度看,道路、手段並不能等同於終極目標,不能取代價值系統的建設。

  因此,我們應當另闢蹊徑,探討中國文化的出路何在。中國文化的當代出路,誠如前述,首先在於正確對待古今中西的矛盾衝突,作出理性的選擇,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在確立了正確的思想前提和價值取捨後,還要深入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體系的構成和模式特徵,並盡力使這一體系的建設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而不是停留於口頭或者書面的藍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只有這樣,才是從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系統的建構)上,收到標本兼治的功效。

  要解決中國文化的出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體系,首先要清醒地認識當代中國的國情,科學地處理古今中西的文化衝突。在古今關係問題上,要立足現實,以現實的文化發展狀況為依據,進行新型文化價值系統的建設。在此前提下,融貫古今,吸取民族傳統文化的營養,古為今用,創造轉化,走向未來。在這個問題上,既要堅決反對割斷歷史,自我否定民族文化價值的歷史繼承性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又要堅決破除不分是非地依戀往古,借歌頌古代文化之名而行否定現實文化之實的崇古懷舊情結。在中西關係問題上,既要堅決排拒「天朝上國」、唯我為大的自我封閉的夜郎心態,破除盲目排外、否定世界上別的民族優秀文化的簡單化思維方式;更要堅決反對否定民族文化的精神價值,主張全盤西化的錯誤思潮。簡言之,在古今關係問題上,要立足現實,依託優秀傳統,實行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創造轉化的方針,達到古今的有機融合;在中西關係問題上,要立足中國國情,堅持民族特色,提倡民族風格民族氣派,實行洋為中用、以我為主、兼取眾長的方針,以收到中西互補的效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批判繼承民族歷史傳統而又具有開放進取的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的現代新型文化體系。

  在堅持上述正確思想導向的前提下,我們應當努力探索並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價值系統。從文化結構論的角度看,社會主義新型價值系統是一體三元的立體模式。所謂一體,就是以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建設為本體;所謂三元,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個不同的層面。其中,經濟是最為基本的層面,它決定著政治、文化兩個層面的性質和發展程度。而政治則是起基本價值導向的層面,它引導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方向,起著促進或者延緩它們發展的作用。文化,則從理想人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國民品性、審美情趣、精神風貌等方面影響著人們,通過長期的積累,造成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類型,從而在深層影響著民族的發展。在社會主義的文化價值系統這個「一體」中,政治屬於上層建築,起著思想統率的作用;經濟屬於基礎,起著支撐上層建築的作用;文化處於二者之間,具有雙重性質和作用。相對於政治而言,它處於從屬的地位,起著實現政治目標的作用;相對於經濟而言,它處於引領精神方向的地位,起著凝聚民族力量,創造更新、更大的生產力的作用。政治、經濟、文化,「三元」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缺一不可。而就思想內涵和精神方向而言,這「三元」都必須以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為歸依,用充滿活力的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不斷充實自己,調整自己,達到整體和諧,共同發展。

  從文化結構的三層次論來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者相互區別,各自有著不同的內涵,在一定的文化類型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分別扮演著表層、中層、深層的結構角色。但它們又互相聯結,互相影響,構成特定文化模式的整體。只有三者的協調發展,才能展現該文化類型的勃勃生機,促進該文化的迅速發展。

  總之,無論從一體三元的文化結構論考察,還是從文化三層次說立論,我們都應該清醒地看到,經濟這一層面始終處於「基礎」的地位,它的性質和發展狀況,決定著政治和文化的性質與發展。因此,我們應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此推動社會主義的政治和文化的發展。人類文明發展史已經證明,商品經濟是封建專制制度和個人獨裁政治的死對頭,是中世紀田園牧歌式的文化氛圍的天然敵人。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應對歐風美雨襲擊,衝破舊傳統的糾纏,解決中國文化出路的根本途徑。當然,正如前面已經講到的,沒有正確的思想導向,沒有堅實的文化根基,商品經濟也無從發展。即使一時發展起來,也缺乏紮實的後勁,不能持久。正因為如此,我們又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堅持發展健康的社會主義文化,使之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在確定了以上思維路向和文化層次構架以後,我們還應當確立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則,以為建設新型文化體系的規範。大致說來,我們要注意發展商品經濟,更新文化傳統;拓展價值領域,提高國民素質;文化批判與文化重構不可偏廢;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並重。在堅持一體三元的多維文化觀的同時,要立足現代依託傳統,達到古今融合;以我為主兼取眾長,爭取中西互補;創造轉化,充滿活力,高揚時代精神的風帆……這樣,我們就可以真正走出困境,找到一條堅實的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到那時,我們就可以完全實現文化成熟的四項指標(社會制度的創建、價值系統的形成、文化模式的確立、文化大傳統的形成),使社會主義新型文化體系得以確立。


關閉